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子”在古文中意义丰富,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子”指“儿女”,而“子非鱼”中的“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
B.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有《逍遥游》《礼记》《秋水》等内容。
C.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马说》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本文言简意赅。
D.古代常用借代手法来表示对人的称谓,如:“黄发垂髫”指代“老人和孩子”,“布衣”指代“平民”,“须眉”指胡须和眉毛,指代男子。
2、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_______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__________。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_______,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______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A.冲 和颜悦色 温润 柔和
B.冲 怒不可遏 软弱 清澈
C.凿 和颜悦色 温润 清澈
D.凿 怒不可遏 软弱 柔和
3、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日光下澈 澈:清澈。
D.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面对老师的质问,那个同学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说才能解释清楚。
B.本来好汉不吃眼前亏,但你却故犯众怒,引来非议,真是咎由自取!
C.只见文老爷局促不安地站在那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D.语文老师特别会讲故事,即使是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她也能讲得曲折生动、天花乱坠。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D.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被人们广为流传,请从表达情感的角度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6、古诗文默写。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
(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现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悠然忘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引发词人对年华流逝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傅雷家书(节选)
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傅雷家书》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句话。再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书信最能展现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人的品行风骨。读完《傅雷家书》,你认为傅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两个角度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评价。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文中大量引用先生学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9、作文:
题目: 有一种________叫__________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内容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