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花枝招展 朗润 花包 铃铛
B.绿茵茵 造访 空灵 安适
C.美不剩收 争执 高洁 诀别
D.喜出望外 央球 干涩 烘托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红了,瓜果熟了,一个个院落停着轿车,新农村,新气象,这雨后春笋似的喜讯,将村庄披上了一层昂扬灿烂的霞光。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村庄的喜鹊?只要内心住着阳光,每天都让心灵和思想洒满光辉,给生命活出花的______,即使______,岁月的枝蔓,岂会没有______?
A.高粱 芬芳 沧海桑田 花香鸟语
B.藤萝 缭乱 沧海桑田 鸟兽虫鱼
C.高粱 缭乱 瞬息万变 鸟兽虫鱼
D.藤萝 芬芳 瞬息万变 花香鸟语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卿:古代臣对君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B.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着的称呼。
C.“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D.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
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髻(jī) 静谧(mì) 人声鼎沸(fèi)
B.憔悴(cuì) 匿笑(nì) 人迹罕至(hǎn)
C.菜畦(qí) 蝉蜕(tuì) 咄咄逼人(duó)
D.确凿(zuò) 收敛(liǎn) 淅淅沥沥(xī)
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àng) 发髻 高邈(miăo) 浑为一谈
B.粼粼 (líng ) 分岐 咄咄逼人(duō) 侍弄
C.憔悴(cuì) 徘徊 贮蓄(chǔ) 翻来复去
D.粗犷(guăng) 儒家 倜傥(tăng) 踉踉跄跄
6、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酝酿(yùn niàng) 发髻(jì) 黄晕(yùn) 窠巢(kē)
B.吝啬(lìn sè) 菡萏(hàn dàn) 攲斜(qī) 收敛(liǎn)
C.斑蝥(máo) 皂荚(jiá) 锡箔(pó) 盔甲(kuī)
D.高跷(qiāo) 蝉蜕(tuì) 秕谷(bǐ) 仿膳(shàn)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炽痛(zhì) 驿路(yì) 恍然(huǎng) 锲而不舍(qì)
B. 诘问(jié) 愧怍(zuò) 确凿(záo) 踱来踱去(duó)
C. 羸弱(yíng) 步履(lǚ) 迸溅(bìng) 悲天悯人(mǐn)
D. 绽开(zhàn) 伫立(chù) 彷徨(fáng) 鲜为人知(xiǎn)
8、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遂迷,不复得路 肃遂拜蒙母 B. 乃不知有汉 蒙乃始就学
C. 问今是何世 当是时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微不足道
【2】翻译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9、根据要求在横线上默写出课文内容、作者或篇名。
①万籁此俱寂, 。(____ _《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吴楚东南坼, 。(杜甫《 》)
③日初出沧沧凉凉,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辩日》)
④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 , 。(《宋史·赵普传》)
⑤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文化积累——填空。
《春》是一篇___ (体裁),作者朱自清,字___,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___》,散文集《___》《欧游杂记》《你我》等。其散文多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和意境美。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2)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2】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④段到第⑥段详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_——⑤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和结构上具体说说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2、题目:原来,我也很棒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叙事完整清楚,详略得当,有一定的描写,中心明确;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可用“A中学”“B老师”“C同学”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