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园博园”的许多建筑依水而建,让游客在浮光掠影之间,领略苏派园林艺术的魅力。
B.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华为”等中国电信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对其自己利用技术优势危害别国安全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 警方对“酒驾”行为的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现在胆敢酒后驾车的司机已是凤毛麟角了。
D. 继“城南快速路”后,我市还将建设江平路、润扬路等多条快速路,并将它们融会贯通起来,方便市民出行。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 选自古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明末清初小说家施耐庵。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C.《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换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D.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家支持企业发展,使许多陷入困境的企业焕发生机活力,赋闲在家的他看到了重新就业的曙光。
B.有了高铁,南来北往的游客,可以相约“赏樱”好时光,共赏落英缤纷,一起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C.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D.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这代人仍要沥尽心血,仍要不折不挠,仍要精益求精。
5、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美景)
B.前人之述备矣(完备,详尽)
C.薄暮冥冥(迫近)
D.或异二者之为(有的人)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至若春和景明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1段最后,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点到为止,要言不烦。
B.第2段中,“然则”一语,转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提出一个“异”字、开启下文。
C.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高昂。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低。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
D.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议论和抒情。作者在列举了物色相感的悲喜两种境界后,又生发出一个更大的“异”来,一种更为高尚的人格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赏析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7、春,是四季之首,经过一个冬天的桎梏,我们迎来了春,更体悟到了春的美好。为此,七年级(9)班的学生召开了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加入其中,一起来感受春天独特的魅力吧。
【1】【活动一】古诗·春天
春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众多美文妙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写春的古诗句。
【2】【活动二】摄影·春天
张开臂膀迎接春天,用自己的双眸发现春天,用相机留下春天的影像。张萧用自己的相机拍摄了一张春天的照片,请你帮他写一段文字来描述照片内容。(40字左右)
我的描述:
【3】【活动三】励志·春天
(面对这大好春光,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吧,让自己的人生有目的性,让这个春天更加美丽生动。
8、默写。
①今夜偏知春气暖, 。(《月夜》刘方平)
② ,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温庭筠)
③塞下秋来风景异,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④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白居易)
⑤李清照《武陵春》中描写词人愁之深重的诗句是: , 。
⑥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辛弃疾)
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出师表》诸葛亮)
⑧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爱国主义薪火相传
①最近,港乱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中,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面对暴徒,面无惧色,大声说出“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这句话不卑不亢,气势如虹,引来无数网友的支持和点赞。
②付国豪的这句话同样令我感动不已,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但是面对困境,正气凛然喊出了14亿人的心声,做出了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从他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中国人所具有的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③爱国应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从古至今,爱国情怀根植于我们中国人的基因中。化作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从南宋诗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到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与历史英雄,往往都是以自己的祖国为寄托,抒发情怀,施展抱负,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每每在紧要关头,都会出现能够力挽狂澜的能人志士,带领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渡过难关。一路走来,我们中国饱经沧桑却又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并且还在不断地延续和开创着自己的文明。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每念及此,怎能不让人感到自豪与光荣!
④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拥护和热爱自己的祖国。然而,一些不怀好意的香港反派和港独分子,藉由此次事件,故意煽风点火,鼓动年轻人示威游行,意图把香港搞乱,实现自己不为人知的目的。这种恶劣的行径不仅冲击了香港的民生经济,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国人的感情,对此相关部门应该予以强烈的制裁!
⑤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认为,这就是爱国精神,其实,爱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也不一定非要干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者,爱国首先要爱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爱国就是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先进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还要敬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工作。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段落作用,文章开头两段引用记者付国豪的事例作用是什么?
【2】内容概括,结合本文内容,请你说说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3】文章第三段论证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论据补充,请给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
1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民工父亲
①父亲在乡下的时候,时常想念城里,其实,父亲是想念城里的儿子。父亲在城里的时候,时常念叨乡下,其实,父亲是念叨乡下的那帮子哥们。
②这几年,父亲乡下的那帮子哥们都来城里打工了,于是,父亲就卷起铺盖,朝着城里走来。
③父亲不住在城里的儿子家,而是来到城里的建筑工地上,和他的哥们儿住在了一起。白天,父亲和他的哥们在工地上干活,晚上,父亲和他的哥们在工棚里聊天。如果想念儿子了,父亲只需要两元硬币,一元投给公交车,是去,另一元还是投给公交车,是回。
④我去工地看望父亲的时候,没敢开车,因为父亲是个小气的人,所以也和父亲一样为公交事业做了两元的贡献。
⑤在工棚里,我看到了父亲休息的板床,父亲的被褥有些单薄,秋风渐凉,工棚又不严实,到了晚上,寒意肯定会乘着夜色袭击父亲,并且,父亲还有关节炎的毛病。工地附近就有超市,我为父亲买了一条被子,被子是鹅黄色的,暖融融的。我把被子给父亲送去的时候,父亲喜得脸上绽满了桃红。
⑥我早就说过,父亲是个小气的人,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秋末,当我再次来到工地的时候,在父亲的板床上,那条新被子安稳地摆放在角落里,父亲根本没舍得用。我对父亲说:“天这么凉了,怎么不用呢?”父亲笑笑说:“还不冷,等上冻了再用。”
⑦今年冷得早,冬初,就上冻了。我对小气已经成为恶习的父亲很不放心,抽空又赶到了工地。令人欣慰的是,那条被子没有闲置角落里,可是很快我又发现,那条被子根本没在父亲的床上。我真的生气了,责怪父亲:“新被子让你卖掉了?”父亲浅浅地一笑,摇了摇头。
⑧父亲的姿势和表情让我莫名其妙,后来,还是父亲的伙伴们帮我解开了疑云。父亲把新被子送给了“小山东”。“小山东”是山东人,家里穷,小小年纪就出来打工,来的时候,仅仅带了一条薄被子,所以,父亲把被子送给了“小山东”。后来父亲解释说,小孩子皮薄骨嫩,不禁冻。
⑨对于父亲的解释,我既啼笑皆非,又无话可说,只是觉得父亲管的挺宽的,从河南管到了山东。
⑩没办法,冷风中,我又为父亲买了一条被子。临走的时候,还塞给父亲一部手机,并教给他使用的方法,我告诉父亲,因为工作忙些,来工地看他时间可能会少些,有什么事情或者需要啥的,打个电话就行了。此时的父亲,脸上又绽满了桃红,嘻嘻笑着说:“咋想这样周到呢。”我回了一句:“谁让你是父亲呢。”
⑾过了两天,我就给父亲打电话,可是父亲关机了,隔了一天,再打,还是关机,以后打了多少次,父亲一直都是关机。我知道,父亲关机的原因一定是为了节省电话费,说来说去,还是源于父亲的 (A.性格 B.习惯 C.劣根):小气。
⑿父亲生日那天,我准备把父亲接过来,好吃好喝一顿,我试着拨打父亲的手机,居然通了。我说:“老爸啊,你猜今天是个啥日子?你的生日——”我的话还没说完,对方传来一个怯怯的声音:“你打错了,打错了——”我看了看号码,没错呀。我明白了,一定是父亲错了。
⒀不出所料,是父亲把手机送给了“小安徽”。“小安徽”是父亲工地上的一个小伙子,安徽人。他牵挂乡下的对象,常常到外面的话吧给对象打电话。父亲为了方便“小安徽”打电话,就把手机送给了他。看看吧,父亲又从河南管到了安徽。
⒁我忽然觉得,父亲不仅是个小气的人,还是个大方的人。
【1】第⑤和⑩两段都刻画了父亲的脸上“绽满了桃红”,但原因不完全相同,第⑤段是因为_________,第⑩段是因为_____________。
【2】联系语境,第 ⑾段画线处可填入的词语是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
【4】下列对⑤—⑩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住的工棚并不暖和,但他一直不用被子,是因为他舍不得用。
B. 对父亲送被子给“小山东”,“我”非常理解,也赞成父亲的做法。
C. “我”给父亲买被子,并提醒他用被子,写出“我”对父亲的关心。
D. 父亲起初不说出被子送给“小山东”的真相,是担心“我”不同意。
【5】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做父亲
丰子恺
(1)楼窗下的弄里远远地传来一片声音,“咿哟,咿哟”渐近渐响起来。
(2)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
(3)我刚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我扶了他走出大门口,他且跳且喊:“买小鸡!买小鸡!”泪珠跟了他的一跳一跳而从脸上滴到地上。
(4)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他们仿佛想把这些声音蓄入我的身体中,希望由我的口上开出来。独有元草直接拉住了担子的绳而狂喊。
(5)我全无养小鸡的兴趣;而且想起了以后的种种麻烦,觉得可怕。但乡居寂寥,强迫一群孩子在看惯的几间屋子里隐居这一个星期日,似也有些残忍。我就招呼挑担的,叫他把小鸡给我们看看。
(6)他停下担子,揭开前面的一茏。“咿哟,咿哟”的声音忽然放大。但见一个细网的下面,蠕动着无数可爱的小鸡,好像许多活的雪球。五六个孩子蹲集在笼子的四周,一齐倾情地叫着“好来!好来!”许多小手伸入笼中,指向一只纯白的小鸡,有的几乎要隔网捉住它。挑担的忙把盖子无情地盖上,许多“咿哟,咿哟”的雪球和一群“好来,好来”的孩子,便隔着咫尺天涯了。孩子们怅望笼子的盖,依附在我的身边,有的伸手摸我的口袋。我就向挑担的人说话:
(7)“小鸡卖几钱一只?”“一块洋钱四只。”“这样小的,要卖二角半钱一只?可以便宜些么?”“便宜勿得,二角半钱最少了。”
(8)他说完,挑起担子就走。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挑担的越走得快,他们喊得越响。我摇手止住孩子们的喊声,再向挑担的问:
(9)“一角半钱一只卖不卖?给你六角钱买四只吧!”“没有还价!”
(10)他并不停步,但略微旋转头来说了这一句话,就赶紧向前面跑。“咿哟,咿哟”的声音渐渐地远起来了。
(11)元草的喊声就变成哭声。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我用手掩住了元草的口,再向挑担人远远地招呼:
(12)“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没有还价!”
(13)他说过便昂然前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14)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庭中柳树正在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15)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16)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抽噎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我继续抚慰他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17)我不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1】根据文中相关的语句揣摩孩子的心情。
段落 | 语句 | 孩子的心情 |
第(2)段 | 一个孩子从作业簿中抬起头来,睁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 | ① |
第(4)段 | 孩子们见我出来,转身包围了我。“买小鸡!买小鸡!”由命令变成了请愿,喊得比以前更响了。 | ② |
第(8)段 | 大的孩子脉脉含情地目送他,小的孩子拉住了我的衣襟而连叫“要买!要买!”不舍。 | ③ |
第(14)段 | 我硬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 | ④ |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从修辞角度)
(2)大的孩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挑担者的背影,又注视我的脸色。(从描写角度)
【3】孩子与小鸡之间只隔着盖子,为什么父亲却觉得是“咫尺天涯”?
【4】文章主要写孩子们想要小鸡,却没有买成小鸡,为什么作者以“做父亲”为题?
12、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敲击着我们的心房,催人奋发,这种力量来自于协作的团队、崇敬的榜样、真挚的友谊、温暖的感动……
请以“是你,给了我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