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神舟十三号”飞船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这充分表明,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B.顾诵芬院士和王大中院士获得2021年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后,多家媒体强聒不舍地争先报道。
C.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这方能称之为“敬业”。
D.《沁园春·雪》中勾画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图,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2、下列情境,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为了保证交通通畅,在哈尔滨市寒风料峭的街头,交警们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执勤,黑龙江卫视节目组组织活动为勤苦的交警送去温暖。参加该活动的你,要代表中学生对交警叔叔说一些话,你会说:
A.“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风吹日晒的,我都为你们感到不值得,你们可以好好考虑下你们是否还要继续现在的工作。”
B.“交警叔叔,我们都很喜欢你们的职业,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C.“交警叔叔,我们都知道你们很辛苦,要是天气太冷你们就进屋休息休息再出来!”
D.“交警叔叔,你们好,我是一名中学生代表,非常感谢你们在寒冬里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温暖,你们辛苦了!”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_______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______出光彩。能领悟“鸟鸣山更幽”的_______,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A.敬重 散发 静谧
B.敬畏 焕发 寂静
C.敬畏 焕发 静谧
D.敬重 散发 寂静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颔联“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可以想见诗人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写景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
C.“社”为土地神,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成日。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敦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游”了一整日,此时明月高挂,诗人此时此刻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5、(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攲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攲,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攲。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同“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习:
(2)温故而知新 故:
(3)闻宥座器 闻:
(4)满则覆 覆:
(5)对曰:“然。” 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3】(甲)文谈的是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__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与_________应该相结合。
【4】孔子为什么“使子路取水试之”?他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6、阅读宗白华的《夜》,完成相应的任务。
夜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烁着。
(1)这首诗选取的两个重要意象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诗人既觉得自己是“莹然万星里”的一颗小星,又觉得“宇宙的万星”被自己装在心里“烁着”,这表现出诗人______的胸襟。
(3)阅读《夜》后,有同学写了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在我们的基因里。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4)上段文字画线句成分残缺,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校开展“好家风伴我成长”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家风是风气、是风格、是风尚。家风是在家人的言谈举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它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倡导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所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具体体现。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提炼概括家风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①毛泽东有著名“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②老舍先生有对联: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烟休浪费,勤俭持家。③郭沫若有对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
(2)请分别阐述以上材料中“家风”的核心内容。
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家和万事兴 天道酬勤 百善孝为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盛名之下, 。(《后汉书·黄琼传》)
(3) ,白露未晞。(《诗经》)
(4)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春江晚景》)
(6)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8)《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与朱元思书》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流之急。
(9)《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
9、实用类文本阅读
①人占了理,讲起话来自然底气充盈,往往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和情面。殊不知,以这样的态度讲话,常常损人颜面;以这样的态度为人,往往失了君子风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气壮,不妨豁达一些,心平气和地说话,待人。如此一来,既不伤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终使人心服口服,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你,岂不更好?
②东吴丞相顾雍,早年遭奸臣吕壹的陷害。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狱,恰逢顾雍受命审理他。此时吕壹穿一身囚服,再无昔日风光。照理说,顾雍面对曾经迫害自己的小人,是有充足理由和底气对其嘲弄一番的。然而,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和颜悦色的与之交谈。临走时,顾雍再一次问他:“你的意愿都表达清楚了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吕壹感动得只是叩头谢罪,无话可说。此时,站在一旁的尚书郎怀叙可没有顾雍那般客气,忍不住怒气冲冲地辱骂起吕壹来。顾雍回过头来责备道:“国家有法律惩罚他,何必这样骂人呢。”足见一代名相的气度和境界。
③当一个人占理的时候,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固然无错。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顾及别人尊严,恣意教训、奚落他人的理由。试想,当别人得势时,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诺诺;别人一旦落魄,你便指东道西,不依不饶,看似理直气壮,实际与小人又有何区别?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④据说,周作人家里以前有个雇工,负责采购之类的杂活儿,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一块银元换460铜币。很少理财的周作人一次与同事聊天时偶然谈及此事,坚持认为一块银元能换300多铜币,并说自家雇工一向就这样对他讲的,同事笑他受了骗。后来,他回去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情果真如此。于是,一天晚饭后,周作人把那个雇工唤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你还是另谋高就吧。”对方做了亏心事,自然心虚,当即苦苦求饶。周先生见了,心一软,说“唉,刚才的话就当没说,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后来,那个雇工彻底改掉了毛病,与周作人一家相处甚洽。
⑤得理时,讲话的最终目的是明是非,道善恶,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进而改正错误,而非以理压人,制人。倘若不依不饶,恶语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会令理亏之人觉得你是在以理压人。所以,周先生理直气不壮,和和气气,点到为止,处处为对方着想,并且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最终使其改邪归正。胸襟博大,厚德载物,这般君子气度,如何能不令人敬重、信服?
⑥所以说,君子理直气不壮,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化解纷争的至高境界。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理直气壮,往往失了君子风范。
B.君子应该做到理直气不壮。
C.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D.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2】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古代事例,一个是现代事例,这就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周作人的做法既表现了他的君子风范,又突出了他为人善良的性格特征。
C.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举例确凿,说理充分,因而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②④两段是举例论证,③⑤两段是说理论证。
【3】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同学之间难免会因一些小事发生争执,产生矛盾,有的甚至愈演愈烈,升级甚至打架,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处理好同学关系。
10、以“声阅读”助力深阅读
师力斌
①近年来,“喜马拉雅FM”、“蜻蜓FM”、“懒人听书”、“得到”等新兴的“声阅读”平台越来越引发关注,许多人不知不觉加入听书行列,“随时随地听”正成为一部分人的新生活姿态。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在听书介质中,移动有声APP成为主流选择。
②听书主打优势之一在于解放眼睛,释放耳朵,解决耳朵闲置、视觉过度疲劳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更是高居世界第一。而听书,变传统的眼阅读为现在的耳阅读,对用眼一族来说是利好消息。
③听书主打优势之二在于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有人将其当作通勤路上见缝插针的学习,有人当作运动健身时的知识补给,还有人当作睡前枕边书,那些每天忙于工作的年轻家长,直接让“凯叔讲故事”给孩子读绘本……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偶然性、趣味性,给相当一部分生活快节奏的人带来积极感受。鲁迅曾把读书分成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前者为了饭碗,不喜欢也得读,而后者纯粹为了消遣,所以轻松愉快。声阅读瞄准的正是嗜好的读书,是丰富大众阅读的新方式,给那些“没有时间看书”、“不知道看什么书”、“书太厚看不进去”的人提供入口。
④尽管有上述种种优势和亮点,对听书业来说,吸引读者去听只是第一步,让读者听下来、听进去、直到订阅、付费,成为“忠实”听众,才是立身关键。一句话,还是内容为王。如果说付费阅读习惯欠缺是听书业的一块心病,那么,原创短缺、起点较低、内容雷同,就是当前听书业发展的掣肘。
⑤体验各大听书平台会发现,设置上大同小异,情感、鸡汤、职场权术、人际攻略之类依然放在醒目位置,靠流行元素吸引听众,定位上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比如,唐诗是各大听书平台的标配,然而一圈听下来会发现,基本都限于唐诗三百首,内容雷同,制作简易,吸引力一般。这样的声阅读只是“涨姿势”,跟潮流,体验一把而已。尤其要警惕在休闲娱乐定位下的内容逆淘汰,目前的声书平台上,大量中外经典和现当代名作难觅芳踪,受版权、成本限制,以及对阅读需求的保守预期,经济、科技、社会、政治各科专业书更是付之阙如,殊为遗憾。
⑥随着音频类知识付费服务的发展,有声阅读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壮大,相信内容制作也会随之再上台阶。声书不只是从文字到声音的简单转换,而是围绕书、围绕知识与思想的再加工与再生产。谁都知道,听30分钟的经典有声导读代替不了阅读300页的经典原著,毕竟,经典作为前人生命体验、阅历和智慧的高度结晶,需要慢阅读,深体会,甚至口诵心记,潜移默化。但是,30分钟的有声导读从时间、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种有益补充,声阅读和深阅读并不矛盾,声阅读可助力深阅读。
⑦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碎片化学习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提倡。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数字化生存不能不正视的一个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可以碎片,内容可以提炼,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和文化的大打折扣。声阅读一样要面临阅读质量的考验,毕竟,获取知识或许有捷径可走,文化涵养绝无可能一蹴而就。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分别概括当前听书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结合文章及以下(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声阅读”的新认识。
(链接材料)初中生小华自从接触了喜马拉雅 FM 等听书软件之后,经常在洗漱、吃饭、运动时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坚持一年下来, 他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班里的大部分同学,并由此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美学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会很伤心。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庄重。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比如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者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⑥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⑦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地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幕下来。外要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特着。忽然会看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有纷啊,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地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⑧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⑨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让它们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也是她密密的心情。
⑩直到令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留给我的这件文物。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本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
⑪外婆用他那精巧的手艺,在平凡的岁月中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坚守着她心中的美学,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和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选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外婆在追求美学方面的具体表现。
①___________→外婆打补丁,追求搭配的美学→②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加点词语。
忽然会看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有纷啊,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地手中。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穿戴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画线句“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的理解。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⑪自然段的作用。
12、按要求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遇见是何等奇妙,它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