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乡愁》一一余光中一一诗人、散文家
B.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并列复句)
C.《岳阳楼记》和《醉亭记》都是“记”的文体,是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D.《论教养》一文,作者并不泛泛面谈,而是从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
2、对《过零丁洋》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写了两件大事:一是作者文天祥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如今作者文天祥兵败被俘。
B.颔联用“风飘絮”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C.颈联巧借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境况的艰辛。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3、下列关于文学、文体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B.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岳阳楼记》都是他的作品。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下列对《水浒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其中“山东呼保义”指晁盖,“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
B.鲁智深是《水浒传》中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等诸多情节中他虽粗鲁莽撞,但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粗中有细。
C.《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一是景阳冈上打死猛虎的武松;二是接老母回梁山途中,因母被虎所吃,为母报仇,怒杀四虎的李逵。
D.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成功塑造了啸聚江湖,行侠仗义,性格迥异的一百零八将,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中有三位女性,分别是: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仲淹以忤①吕夷简②,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③,交指为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④,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⑤,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⑥,人心不悦。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减)
注:①忤(wǔ):触犯。②吕夷简:北宋名相,杰出的政治家。③士大夫持二人曲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④幸滥:依靠权幸而被溢授官职的人。⑤更张无渐: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⑥举劾:检举弹劾。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 任:_______________
(2)既卒,嗟悼久之。 既:_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
【3】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6、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②,天上接行杯③。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④。
[注]①当年李白正值流放途中遇赦,被放逐的命运结束之后,登楼望远。②下榻:指留宿处。③行杯:浮杯,流觞。④回:回荡,摆动。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线句,并结合全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7、综合性学习
两江新区某校正在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所在的班接到的任务是“亲密接触小说人物”,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设计】
(1)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活动,并说明活动内容。
示例:
活动名称:猜人物 活动内容:根据小说人物档案提示,猜出对应的小说人物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步骤】
(2)下面是语文课代表设计的“小说人物大家猜”活动步骤,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
步骤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汇总小说人物档案,建立竞猜题库
步骤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表彰优秀学生,编写小说人物小词典
8、根据提示在横线上默写出诗文的原句。
(1)辛弃疾在《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 , ”是啊,连曹操也不得不感叹“ ”,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告诉刘备对待孙权只能是“ ”。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中“ , ”生动地描写了丁壮的艰辛,“ , ”委婉而形象地描写了租税的繁重。
(3)古人的一腔愁绪常在诗文中流露。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 , ”表达了愁绪的绵长。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 , ”形象地说尽了愁之沉重。
9、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拐杖
①那年,我考入县城读初中。当时去县城读书是很自豪的事,然而,我不得不在人生中第一次直面贫穷。
②县城离家很远,要翻过两座山,走15里山路到小镇,再从小镇坐班车去县城。小镇离县城50多公里,每天只有两趟班车。又窄又烂的泥石路,班车要走三四个小时,进校的时,我从家里背了大米换饭票。有饭吃了,却没有菜,家里实在困难,我每餐只能用从家里带来的辣椒面和饭吃。第一次,还未成年的我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整整两个多月,我没回一次家。
③有一天,我正坐在教室里上课,忽然听见窗外有人小声叫我的名字,我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没有理会。后来又听见叫我的小名,我转过头一看,是父亲。我给老师示意,老师让我出去了。我走出教宝,看见父亲立在风中。几个月不见,父亲头发已经花白,身上穿着一件发白的卡其布对襟衣服,一条蓝色裤子,右腿裤管空了半截,空裤管起来打了一个结,高高地吊在腿上,一晃一晃的,父亲背上背着一个小背篓,挂着两条拐杖,拐杖上绑着一只手电筒。
④看见我出来,父亲急忙说:“我找了好久,问了几个老师,才找到你的教室。”他边说边把拐杖靠墙搁下,放下背篓,背靠着墙,用一条腿支撑着身子,弯腰从背篓里拿出两个装了菜的大坡璃瓶,又从上衣口袋里拿出30元钱一并交给我,说:“这是卖了两只大公鸡和你姐姐们卖楠竹的钱凑一起的。最近农闲,你妈和姐姐又上山捡楠竹去了。我腿不方便上不了山,就炒些干腌菜和腊肉给你带来。干腌菜不容易馊,可以多吃一些时间。钱不多,你省着点用,用究了,我再想办法。”我一下愣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⑤看着拐杖上绑着的手电筒,我明白了,为了给我送钱来,父亲应该半夜就起身了,我仿佛看见父亲打着手电筒,背着菜,拄着拐杖在山路上一点一点前行的身影。
⑥父亲交代完毕,没歇一口气,便回了。临走时盯着我看了好久,才说:“好好读书!我回去了。”
⑦看着父亲拄着拐杖蹒跚离去的背影,眼泪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⑧放寒假回家,天下着细雨,寒风顺着山坳吹过来,刚下车走上山路我就打了个寒战。翻完一座山,往前望去,只见整个山崖都笼罩在一片雾中。远远的,我就看见一个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刺骨的水田里搭田坎。仔细看去,是父亲。
⑨只见他把一根拐杖插进水田里,那条从膝盖上截肢的右腿搁在拐杖的扶手上,身倒向左边。那双开裂发黑的双手使劲用耙梳挖起稀泥,堆放在田坎上,再用耙梳背剁几下,把泥剁匀,用梳齿从左到右刮。然后拔出拐杖,往后倒退移动一段,把拐杖插入田里,一只手拄拐杖,另一支手拄耙梳,使劲把左脚从田里拔出,踩到合适的位置,重新挖泥、利泥、刮泥。于是,平平整整、油亮亮、光溜溜的新田坎就呈现在眼前……
⑩我走上前,鼻子有点发酸,说“爸,这么冷,你怎么还出来搭田坎呀?你腿这么不方便我们请人干吧。”
⑪父亲抬头看见我,眼里透着惊喜,说:“我怎么敢请人哦,你们兄弟姐妹五个就有四个读书,我请一天人,都够你一个月的菜钱了。我多辛苦一天,你的碗里就多一个月的菜。”
⑫父亲一边搭田坎一边说:“爸虽然少了一条腿,但别的孩子有的,爸想尽量给你们。别以为爸不行,爸一只腿加上这两根拐杖,厉害着呢。”
【1】选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⑥段父亲“临走时盯着我看了好久”,试揣摩“盯”字背后是父亲怎样的心理。
【4】通读选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拐杖”为题。
【5】请给选文添加一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不少于30字)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遥远的土豆花
①土豆是东北人的看家菜,在北大荒,菜地里种得最多的就是土豆。在半人高的萋萋荒草面前,土豆花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刚来北大荒的那几年,我并没有注意过土豆花,甚至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
②我第一次看到并认识土豆花,是来北大荒三年后的那个夏天,那时候,我在队上的小学校里当老师。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女孩好多天没有来上课,心里很是惦记。一问,学生七嘴八舌嚷嚷起来:她爸不让她上学了!
③在当地,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一般就不让女孩子上学,留在家帮忙干活。那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年轻人涌动的激情,于是我去了这个女孩子的家。
④她是老李头的大女儿,上学晚,那一年她十三四岁。她家在菜地最边上,荒原上开出的一片地,盖起了茅草房。她正在菜地里帮爸爸干活,看见我,高声叫着“肖老师”,从莱地里跑了过来。
⑤老李头不善言辞,但很有耐心地听我把劝他女儿继续上学的话砸姜磨蒜地说完,而后翻来覆去地只是说:“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家里孩子多,她妈妈又有病。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她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我,又望着他。一肚子话都倒干净了,我不知道再说什么好。在沉重的生活面前,同情心显示不出一点份量。
⑥老李头的女儿送我,我不敢回头看她。走出菜地的时候,她安慰我说:“没关系的,肖老师,在菜地里干活也挺好的。您看,这些土豆开花挺好看的!”
⑦我这才发现,她身后的那片土豆正在开花。我也才发现,她头上的那顶破草帽上国着一图手编的花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土豆花,那么的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淡蓝色的小花,一串串一朵朵簇拥在一起,确实挺好看的,但在阳光的炙烤下,像褪色了一样,有些暗淡。
⑧不知为什么,从那时候起,土豆花就在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让我总也忘记不了。
⑨后来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前年夏天,我有机会回到原来的生产队,一眼就看见了队上那片土豆地的土豆正在开花。我向人打听老李头和他的女儿。队上的老人告诉我:老李头还在,但他女儿已经死了。我非常惊讶。他们告诉我,她活活地给气死了。她的两个女儿都不争气,老早就退学,一个早早嫁人,一个跟着队上一个男孩跑了,再也没有回来。
⑩我去看望老李头,他已经病瘫在炕上,痴呆呆地望着我,一直念叨,当初要是听了肖老师的话,让孩子上学就好了,孩子就不会死了!
⑪在土豆地里,我请人帮我拍张照片留念。淡蓝色的、细小的土豆花,生长在这片辽阔得几乎到了天边的荒原上的土豆花,多少年来就是这样默默地花开花落,关心它们,或者偶尔想起它们的人会有多少呢?
⑫后来,我看到了东北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亲亲土豆》,才知道原来还真有人对不起眼的土豆花情有独钟。在小说中,种了一辈子土豆的男主人公肯定地说:“谁说土豆花没有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旦闻到就让人忘不掉。”
⑬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老李头的女儿,她闻得到土豆花的香气吗?她一定闻得到的。
【1】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我”对土豆花认识的变化过程。
(1)刚来到北大荒的那几年,没注意过土豆花,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来读到迟子建的小说,知道土豆花有人关注,有特别的花香。
【2】本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请以第⑤段为例,分别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3】本文结尾提到迟子建的小说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遥远的土豆花”的理解。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少说是一种智慧
江旺明
①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说:“你的话应该像黑夜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夜的爆竹呢?”大师对话语的精辟见解让人颇受启示。
②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生活和工作之中,人与人之间运用适当的语言,可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添乐趣、促进工作。然而,话语过多、夸夸其谈,便会让人生烦起厌。
③“善言不必多,言多必有失。”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都明白“多言必败”“多事多患”的道理,都知道管好口舌的重要性。东汉名将马援,很讨厌议论别人长短的人,他说:“儿孙中有人有这种行为,让我难受,我宁愿去死。”清代名臣曾国藩也认为“多言失德”,他说招致品德败坏的是“长傲”与“多言”。
④话语过多,往往显示出自己的虚伪浅薄。俗语“一壶水不响,半壶水叮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看一个人,评价一个人,智者不会光听这个人是怎样说的,而是要揣摩这个人是怎么想的,更要看这个人是怎样做的。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说话之前,注重观察、审视、酝酿和蓄力,如同拉弓射箭一样,拉弓蓄力,射出去的箭才铮铮有声。麻雀每天从早到晚,啾啾叫个不停,却不引起人们注意;楚南有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⑤少说话,多倾听。倾听自然,回归自然,净化心灵,找回真实的自己。你也可以倾听自己,与自己对话,真正读懂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加热升温,摈弃虚华与浮躁,驱逐烦恼和郁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旋律。
⑥少说话,多微笑。对同志、朋友和家人,多一些微笑,保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面对无奈事情,淡然处之,微微一笑,若无其事,乃是最好的应对办法。面对天灾人祸,多一些微笑,保持豁达的心境和乐观的态度。
⑦少说话,多思考。多思考,就不会片面看问题;多思考,话语和行为就会少出错或不出错;多思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容易被人接受。
⑧少说话,多干事。生活和工作中难免陷入困境,不将“难”字挂在嘴上,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做出成绩后不表功、不炫耀,不居功自傲,要学会守拙,善于推功揽过。被人误解、受到委屈时,也要少说话,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⑨少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还是一种大智慧。记住大师的告诫,话语像黑夜的星星。黑夜的星星虽然少,但给人光亮,照人前进,被人欣赏,受人点赞。
(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梳理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
12、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
苔
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请以“小小苔花自有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2)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央视《开心辞典》曾来过这样一位选手,当时他只剩下最后一关的三道题。当主持人你问他是否继续答题时,他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继续答题。其实许多选手到了这一步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谁都知道,题越来越难,答错了就前功尽弃。结果这位选手还是答错了,不过他却一脸轻松的表情。主持人问他对自己的选择是否后悔,他说:“不后悔,继续答题是一个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才会真正地后悔。题可以答错,但绝不能错过机会!”
作文要求:
(1)结合你的生活,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5)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