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班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们小组准备派出小明参加以“青年当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在讨论论据的使用时,组上同学纷纷发言,其中不符合此主题的论据是( )
A.小王说:“少年的成龙自立自强,不依靠他人,努力刻苦练就一身本领。成龙的辉煌难道不是他少年自强的必然结果吗?”
B.小张说:“小树摆脱了大树的蔽护,终成栋梁;雏鹰离开了母亲的喂养,终得翱翔。我们青年人不应该贪图安逸享受。”
C.小李说:“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很好的例子,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写下千古名句,立下了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D.小刘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叮嘱我们,‘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拆腰 秘诀 鸠占雀巢 自惭形秽
B.制裁 恪守 相得益章 矫揉造作
C.滇倒 旁骛 断章取义 谒斯底里
D.逞能 玄虚 孜孜不倦 自吹自擂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B.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夜很静,四周鸦雀无声。只是偶尔有一只小小的甲虫,嗡嗡地响着从花间飞了过去。
B. 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的学习的热情鼓动起来。
C. 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进行实验,求得彻底了解,决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
D. 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5、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其间千二百里
B.小信未孚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C.公问其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D.战则请从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择其善者而从之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表现了鲁庄公善于接纳他人建议。
【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尽。
理解:曹刿认为作战靠的就是士气,所以在战场上,他等齐军三次击鼓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战机,适时击鼓进军,取得胜利。
【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根据“辙乱”“旗靡”判断敌情后才决定追击,从中可以看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3】鲁庄公、文公、汉宣帝都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政治思想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这种思想在他们三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链接一】
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
而去之。谍
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
,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孟门]原国地名。
【链接二】
宣帝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①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②。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释:①[讳]避讳。②[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6、长安春望①
(唐)卢纶②
东风吹雨③过青山,却望千门④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⑤繚绕浮云外,宫阙⑥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释]①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逃往陕地,此诗是卢纶在京所作。②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刚中进士,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③卢纶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所以说“东风吹雨”。④千门:泛指京城。⑤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⑥宫阙:长安的宫殿。
【1】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开篇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东风吹雨过青山”一句中的雨、青山、千门、草都是所望之景。
B.颔联侧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道尽了诗人不能回家,只能梦中归家的悲哀;“春生江上几人还”则有恨自己难返家乡,羡慕他人能够归家之意。
C.颈联写景,景中含情,深藏乱后之感。由近及远,刻画了浮云缭绕难以企及的家乡,以及夕阳笼罩下的长安宫阙,与尾联的“世难”相呼应。
D.尾联中“独将衰鬓客秦关”中字字含情:“独将”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愁苦;“衰鬓”暗含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秦关”则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E.此诗既融情于景,又能直抒胸臆,笔法老辣,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形象跃然纸土。
【2】《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说“一‘闲’字,妙得其神”,请试赏析“闲”字的妙处。
7、学校准备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班上要开展一次“小说人物大家猜”的竞猜活动,下面是语文课代表拟好的活动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
A.全班同学各自用卡片给小说人物建立档案;
B.汇总同学们的小说人物档案,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竞猜题库;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彰竞猜突出的同学,整理同学们的小说人物档案,编写小说人物小词典。
(2)九年级将联合开展“走进小说天地之人物表演”活动,九(1)班学生林亦丹想参加班级的表演团队,下面是她向班主任张老师写的一份申请书,请你帮助修改。
申请书 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九年级将要举行“走进小说天地之人物表演”演出活动,[甲]我平时喜欢读小说,并且喜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具备一定的表演,因此我请求加入班级的表演团队,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乙]请您务必批准。 2021年10月28日 |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表达不得体,可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申请书的格式上有一处缺漏,如果要补写出来,应该写上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在班级论坛上就是否有必要阅读长篇小说名著的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同学发表如下帖子,请你来回复。
同学发帖:长篇小说名著的篇幅太长,读起来费时费力,对学习也没什么帮助;漫画简单、幽默,让人比较放松,还能减轻学习压力,我觉得还是看漫画好。
我的回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 (《行路难》)
(2)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3)露从今夜白,_________(《月夜忆舍弟》)
(4)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5)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天下人民的幸福奋斗,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也就是《岳阳楼记》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蝴蝶庄之树
司玉笙
①满身浮土的乡邮员在路边喊:“恒子,你的信!”
②那时候乡邮员都骑着一辆自行车,每天走村串户的,很多人都认识他,他也能叫得上很多人的姓名。恒子的父亲当时是蝴蝶庄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省任地方区委书记,后坚持回家乡办学,因而在这一带名气挺大。
③小学建起来后,周边的闲地就被栽上了树。人们常常看见老校长领着孩子们在地里忙活,渐渐地那里就有了一片清凌凌的绿色。而长得最快的就是那三棵梧桐。那树是六十多年前老校长到北京参加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后带回来的,刚栽下时只有大拇指粗细。其实,他总共带回来四棵,有一棵可能水土不服,连个芽包都没拱出来。但老校长舍不得丢,拔出来把两头削去,刮掉皱皱巴巴的硬皮,就成了一根教鞭。
④20世纪70年代末,已到中年的乡邮员给恒子送来一封信函。已是代课教师的恒子接过信函,瞄了一眼便掖怀里了。照旧请乡邮员到屋里喝水,对方说忙,一蹬车就走了。
⑤不久,老校长去世了。临终前对恒子说:“照顾好你娘,还有那几棵树……”
⑥父亲去世后,教鞭就到了母亲手里。天气好的话,她就拄着教鞭踅摸到那三棵树下,来回走着,拍拍这一棵,再拍拍那一棵,侧起耳朵细听,眼睛里就有亮亮的晶体浮动。老人家比老校长晚去世十一年。她生前对恒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教不好孩子,瞧俺用这硬棍棍儿敲你的头!”
⑦接了父亲的班,恒子一干又是几十年。其间晚婚晚育,生有一子,他给儿子起的乳名叫学儿。
⑧树长大了,学儿也长大了,人大了,心里就有了膨胀的枝枝叶叶。有一次他问父亲:“有人说您连个大学文凭都没有,您是咋当上这校长的?”
⑨恒子想了想,对儿子笑了:“我没想当什么校长,只想照顾好你爷爷奶奶和那些树……”
⑩18岁那年,学儿考入外省一所重点大学。临走时,父亲让他去看看爷爷栽的树。看过那些树,学儿带了一片硕大的树叶去报到了。到大学后没几年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
⑪一晃,又十多年过去了。一天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你爹想你了,赶紧回来一趟。”学儿匆匆赶回家,见父亲躺在床上,脸色蜡黄。旁边除了母亲外,还有乡邮员老赵。见到他,父亲笑了笑,说:“学儿回来了,好,好。”
⑫被父亲紧紧地抓着,学儿止不住泪水外涌,低泣道:“爸,我这就带您去省城看医生。”
⑬“我没什么大碍,就是垒院墙累了,歇歇就好了。”说着,他缓缓地坐起来。
⑭扶好父亲,学儿转而问母亲:“妈,垒什么院墙能把我爸累成这样?”
⑮“有开发商出大价钱要挖走你爷栽的那几棵树,你爹死活不让,围墙都扒开几回了,回回得补,补好了又给扒开,还不止一处。”
⑯“甭说了,我也想去垒墙-走,看你爷栽的树去!”乡邮员拉起学儿往外走。
⑰出了门,学儿问:“赵叔,您又给我爸送信来了?”
⑱“只要是你家的信,别看我退休了,也必须亲自送到,交给年轻人我不放心。”“赵叔,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是您给送来的哩。”
⑲“还有你爹的!”
⑳“你说我爸也考上过大学?”学儿一脸惊诧,“我怎么不知道?”
㉑“那是1978年,四十多年过去啦……”
㉒学儿猛地一愣,桩子一般立住了:“真的?”
㉓从小学校回来,母亲已将几个菜做好,让学儿陪乡邮员喝几杯。
㉔乡邮员喜滋滋地说:“再喝,您家三代的酒我都喝了,越喝越有滋味儿!”
㉕席间,话题都离不开那几棵树。喝到动情处,乡邮员突然站起身,说:“放心吧,谁也弄不走那三棵树,还有我老赵哩!”
㉖送走老赵叔,学儿问母亲:“妈,我爸考上大学的事您咋瞒了这么长时间?”
㉗“你爹接到通知书时你爷病得正厉害,他对谁都没吐一个字。前年俺拾掇旧书时才翻出来的,当时俺恼得很。拿给他看,他瞅了瞅,不急不躁地说,啥也不能比照顾父母更紧要!”
㉘“妈,那张录取通知书还在吗?”
㉙母亲起身到里间拿出一本旧杂志,打开杂志,一张泛黄的纸页无声地飘落到地上,学儿俯身拿起来仔细一看,落款正是他就读的那所大学的前身!
㉚学儿喉咙紧抽,喘不过气来似的。明亮的灯光下,他像小时候一样默默地卧在父亲的怀里,抓起父亲的手贴在泪水横流的脸上。
㉛“爹,我也要保护那些树……”
㉜此刻,外面下雨了,是春雨。
(有删改)
校园电视台小语和小文同学要以这篇小说为素材,拍摄一个主题为“用小小说讲好中国故事”的微电影,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1】(1)小语拟写了“选镜单”,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2)小语发现文章没按时间先后顺序写,请你解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小文要在片中朗读选文划线句,请你帮她选择恰当的朗读语气并简述理由。
天气好的话,她就拄着教鞭踅摸到那三棵树下,来回走着,拍拍这一棵,再拍拍那一棵,侧起耳朵细听,眼睛里就有亮亮的晶体浮动。
A温情脉脉 B饱含伤感 C激情满怀
我选( )(填序号)
理由:________
【3】小语和小文在后期剪辑时产生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小语:我觉得文中“乡邮员老赵”这个角色有点多余。
小文:我觉得文中“乡邮员老赵”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4】剧组在影片结尾处配了字幕“一场久违的春雨,带来生长的力量,诉说着中国的故事”,请联系选文谈谈你对影片字幕的理解。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谁能拒绝丝棉被的温暖
①小区公共活动区,在正午的冬阳笼罩下,像一口满盈盈的池塘。人走过去,就如蹬在水里,随着抬步,脚下滑动出哗啦哗啦金色的水花。我看到柴、陆两位银发闪闪的阿姨,已在阳光下的乒乓桌边忙开了。她们分站在球桌两边,配合默契地扯丝绵兜。一只贝雷帽似的圆圆的丝绵兜,先在中间抠一个洞,两人用劲拉断,四只手各扯一角,随着双方手臂用力,前倾的身体缓缓抬起,捏手里的绵兜撒种一样徐徐放出,两人间的丝绵逐渐变长变薄,转而,就成一个身位宽,白白闪着亮儿的薄网。这张网轻轻铺在桌面,捕鱼一样抛向水面一一这片丝网下去,当有好大一匹阳光被捉住了。
②两位阿姨都已七十出头,手起手落,使唤着身体里的韧劲儿、巧劲儿,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
③早在上周我就跟阿姨们约好,今天轮上给我翻新丝绵被。盖过丝绵被的人都知道,轻软服帖不压身,冬日天气干燥,也不会产生静电。一床五斤重的丝绵被,足以过冬。江南人家,因此都会备上几床。不过,丝绵被也有缺点,隔几年最好能拆开重翻。一直用着不翻新,可能就会如老杜说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隔三四年拆开被子,一片片重新扯松,剥掉上面结成球的疙瘩,像三明治一样添进一二斤新丝绵,僵硬的被子,得了滋养,能恢复如初的松软和温柔。年轻人大抵不会这手绝活,也不耐烦学。柴和陆两位阿姨,在业主群听闻有人打听哪儿有代为翻新被子,就应声说,要是不嫌弃活儿粗糙,她们可以帮忙。这一帮,已半月有余。
④我很不好意思地跟阿姨说,“让老人家代为受累,真是难为情,还是应该收点辛苦铜钿才好。”温婉的陆阿姨笑眯眯道:“你不晓得,我俩在这里翻被,没空接孙子,邻居家在校教书的女儿,就帮我把小把戏接回来了,有时候还赖人家屋里吃饭,叫也叫不回,这要是算钞票,还怎么算得拎清哦。”
⑤高个的柴阿姨马上接过话茬:“我啊,拉绵兜就当是跳舞,你看我,双脚站立与肩宽,气沉丹田,身体先往前,拉住绵兜,拔萝卜一样往后,像不像跳蒙古舞?我自己都觉得就缺抖胳膊甩腿了。”嘴里说着,手脚跟着比划,一个人热闹成一台戏,她自己忍不住先咯咯笑起来。我们也忍不住笑开了。对了,柴阿姨的微信名叫“柴米心俏”,瞧见她丰富肢体语言的举动,马上让我觉得应该称呼她小姐姐才对,年龄根本拿她没办法。紧接,又听柴姐姐说:“这几天,浑身筋骨舒豁开,胃口倍儿棒,比吃丹药还要灵光呢。”言毕,又柔柔地笑了。本来我烤了蛋糕、剥了柚子,想让她们歇息时可以吃吃。两位却觉得又要停手又要洗手,费工夫,都说等干完活儿再吃。我只好用叉子,一会儿叉蛋糕、一会儿叉水果地喂进她们嘴里。把老姐妹乐得合不拢口。
⑥约莫半小时,一斤40个丝绵兜扯好,紧接又将剥开的旧丝绵扯松,填入新丝绵,边缘收拾整齐,用纱布包好,再拿针线田字地固定,套进被套。足足两小时,一床丝绵被才完成。晚上,我迫不及待地钻进被窝,翻新、饱吸太阳的被褥里,暖意和香气双重体恤,人像一条蚯蚓,在芬芳、温暖的泥土里幸福地拱动,觉得活着真好啊,身边有这么可爱的人,可爱到足以让你暗下决心,自己对这个世界一定要和蔼一些,再和蔼一些。
(1)第③段引用的诗句出自 _____(人名)写作《_____》(诗名),在文中是指 _____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
(3)“我”在第④段称两位阿姨为“老人家”,到第⑤段却觉得应改称“小姐姐”,由此可见,“我”对她们的情感发生了从 _____到 _____的变化。
(4)第⑥段说两位阿姨是“可爱的人”,从全文来看,她们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主动帮大家翻新丝绵被却不计报酬
②_____
③_____
(5)请联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
11、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字,完成各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阅读文章,补足思维导图。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读书”话题说起,引出全文观点。
B.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C.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D.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3】下面《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先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积蓄力量,然后倏地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和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内容积极向上。(4)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