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味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C.“桂花盛开的时候,香飘十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小珍珠鸟长得和它的妈妈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嗜好 (shì) 隐瞒(mán) 藤蔓(wàn) 悄无声息(qiǎo)
B.伏案(fú) 挽手(wǎn) 间隔(jiàn) 人影绰绰(chuò)
C.允诺(nuò) 渑池(miǎn) 上卿(qīng) 战袍(páo)
D.牛虻(máng) 咧开(liě) 临安邸(dǐ) 缴费(jiǎo)
3、阅读课文,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多选)
A.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如果发挥超常,人奔跑的速度有可能超过鸵鸟。
B.在陆地上所有奔跑的动物中,猎豹的速度最快。
C.游隼俯冲时的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
D.到目前为止,宇宙中速度最快的是音波。
E.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会提高阅读效率,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4、看拼音写词语。
yè wǎn cōng lóng yù fā huà kuà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梅花魂》这篇课文引用了许多古诗名句,如“( ),( )。” “( ),( )。”等,表现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6、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 )颐和园风景优美,( )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2.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十七孔桥上的狮子( )很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 )明天下雨,我们( )不去颐和园了。
7、形近字组词。
鲸________ 矫________ 噪________ 嫌________
掠________ 桥________ 燥________ 谦________
8、语言运用——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___)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___________)把璧交给他。
②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________)怎么拥挤,他(________)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9、阅读拓展。
鸽子
邻居朱伯伯养了四只鸽子。这四只鸽子全身长着灰色的羽毛,中间还夹杂着几簇雪白的羽毛。它们还长着金黄的小嘴,红红的小脚,漂亮极了。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
它们的“卧室”很讲究,是个两层楼房,上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和下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好像不认识似的。有一次,我把上层的一只放到下层,把下层的一只放到上层。嗬,这下可热闹了,鸽子们打起来了!你用嘴啄我的身子,我用翅膀打你的头。结果,你啄我打,两败俱伤。我只得把它们各自送回自己的家里。
两对鸽子渐渐长大了,两只母鸽都生蛋了。不久,小鸽子孵出来了。它们长着细细的羽毛,长长的嘴,活像一只只小鸭子。我觉得挺有意思,就伸手去摸。谁知还没碰到小鸽子,我的手就被母鸽子用力啄了一口,鲜血流了出来。朱伯伯看到了 对我说 母鸽子最爱自己的孩子 就像妈妈爱你一样 你伸手去摸小鸽子 母鸽子以为你要伤害小鸽子 所以就啄了你 我听了点点头
啊,小鸽子,你们真有意思!
【1】给短文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用“____”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鸽子外形的句子。
【3】在短文中找出反义词。
松懈(_________) 保卫(__________) 两全其美(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鸽子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鸽子好斗,文中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A.上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和下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好像不认识似的。
B.你用嘴啄我的身子,我用翅膀打你的头。
C.谁知还没碰到小鸽子,我的手就被母鸽子用力啄了一口,鲜血流了出来。
D.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
【6】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小鸽子”是指:(选择正确的答案打上“√”)
(1)两对鸽子( ) (2)两对鸽子的孩子 ( )(3)所有的鸽子 ( )
【8】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哨卡
①在风雪迷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山顶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的路段,总是先用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经过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④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⑤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将军发现,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3000米的值勤点上,前年调来的。”“这么说,快三年了?”“还差三个月三年。”
⑥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的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是这么带兵的?让一个战士这么长时间在这儿值勤?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小声说:“儿是艰苦,可总得有人来守…”“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⑦上校还是没吱声。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把话咽了回去。这时,一个边防团的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首长,他是上校的弟…”
⑧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一个军礼。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
⑨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回了个军礼。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上校把自己的弟弟长期安排在海拔5000多米的哨卡执勤,是因为( )。
A.执行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规定
B.弟弟主动申请从海拔3000米的值勤点调来
C.高山哨卡的条件极其艰苦
D.想让他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多锻炼,日后好提拔
【2】“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将军“惊愕”的原因不包括( )。
A.发现自己错怪了上校而深深自责,内心不能平静
B.被上校兄弟任劳任怨、忠于职守、自我牺牲的精神震撼
C.对慑于上校的眼神,敢怒不敢言的持枪哨兵的不公平遭遇深表同情
D.被以上校兄弟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严于律己、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所感动
【3】下列对于第①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雪迷漫”“若隐若现”的运用,使得条件艰苦的高山哨卡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B.天气的恶劣,道路的艰险,突出了高山哨卡条件的艰苦,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C.突出表现了冒雪前进的十几名军人不怕艰险、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D.为下文突出表现将军不怕困难、身先士卒、爱兵如子的精神做铺垫
【4】下列说法中,与短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画“ ”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雪的猛烈,突出了哨卡条件的艰苦和战士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的可贵
B.第⑤段关于哨兵外貌的描写,表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战士们身心健康危害之大,也从侧面说明了执行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规定的重要性
C.第⑦段画“ ”的句子中,上校“瞄”哨兵一眼,是为了阻止弟弟把他俩的关系告诉将军
D.把第⑧段“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删去,不影响表达效果
【5】将军为什么要敬礼?这个军礼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位人物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美文冲浪岛。
疲倦的母亲
那边一个孩子靠近车窗坐着,远山,近水,一幅一幅,次第嵌入窗户,射到他的眼中。他手画着,口中还咿咿呀呀地唱些没字曲儿。
在他身边坐着一个中年妇人,低着头打瞌睡。孩子转过脸来,摇了她几下,说:“妈妈,你看看,外面那座山很像我们家的门前呢。”母亲抬起头来,把眼略睁一睁,没有出声,又支着颐(腮)睡去。过一会儿,孩子又摇她,说:“妈妈,不要睡吧,你且睁一睁眼看看外面八哥和牛打架呢。”母亲把眼略略睁开,轻轻打了孩子一下,没有作声,支着头又睡去。孩子鼓着腮,很不高兴。但过一会儿,他又唱起来了。“妈妈,听我唱歌吧。”孩子对着她说,又摇了她几下。母亲带着不喜欢的样子说:“你闹什么?我都见过,都听过,都知道了。你不知道我很疲乏,不容我歇一下吗?”孩子说:“我们是一起出来的,怎么我还顶精神,你就疲乏起来呢?难道大人不如孩子吗?”
车还在深林之间穿行着。车中的人,除那孩子和一两个旅客以外,少有不像他母亲那么酣睡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疲惫——( ) 依次——( ) 沉睡——( )
【2】下列对文中标红字“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射”说明车外光线很强烈,直刺孩子的眼,他看不清外面的景物。
B. “射”说明车外的风景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他对一切充满了新奇感。
C. “射”写出了窗外景色的美丽。
【3】阅读短文,完成下表。
次数 | 孩子想让母亲注意的内容 | 母亲的表现 |
第一次叫醒妈妈 | 外面有座山像他们家的门前,让母亲看看 | ____________ |
第二次叫醒妈妈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第三次叫醒妈妈 | ____________ | 用不喜欢的语气批评孩子 |
【4】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我都见过,都听过,都知道了”是母亲对孩子的回答,这也是她不愿意看,不愿意听的理由。( )
②文中画“________”句子的意思是说,车上大多数人都没在睡觉。( )
③作者想告诉我们,大人也应该像小孩一样,能用心观察生活。( )
12、阅读
柔软的父亲
①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拿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②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③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④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岀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⑤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⑥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内,虎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⑦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1】短文一共写了____位父亲,用简短的话分别概括他们的外貌特征和具体事件。
____
【2】作者写拳师父亲的外貌和具体事例时,采用了____手法,衬托出____。
【3】从结构上看,短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是____句,它的作用是____。
【4】“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在文中指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认为父亲是什么样的?
____
【5】你认为用“柔软的父亲”做题目好不好?为什么?至少写出两条理由。
____
13、课外阅读。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 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逮捕(dǎi dài)________ 处决(chù chǔ) ________ 挨枪(āi ái)________
【2】“死也不倒下”的正确含义是( )
A. 坐在椅子上死都倒不下。
B. 他死也不愿倒下。
C. 吉鸿昌临死也不向敌人屈服的英雄形象。
【3】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心存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老婆婆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心存感激”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女孩流泪,她第一次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中,听了老婆婆的话,女孩愣住了。此时,她想到了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老婆婆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三顾茅庐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去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亮。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让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先生,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让诸葛亮深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zuǒ)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徒有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心耿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刘备的“目的”正确的一项( )
A.请到诸葛亮
B.打败曹操
C.伸张正义,振兴汉室
【3】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处写了张飞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片段,完成问题。
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猎豹了。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110千米每小时。
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在喷气式飞机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就追不上他。
【1】选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相似,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的都是_________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大约”这个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关键词语,搜索相关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游隼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B.鸵鸟比猎豹跑得快。
C.声音传播的速度没有超音速移动的物体速度快。
【4】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
【5】根据题目或选文提一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圆明园的毁灭》(片段)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侵略( )销毁( )笼罩( )
【2】用“_______”线画出作者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3】读短文二三句,你从“凡是”“统统”“任意”这三个词语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感情,朗读时要读出__________的语气。
【5】一直以来,“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备受社会各界的争议,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你的观点: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1】根据选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石子( )地观察( )欣赏
( )的贝壳( )地捉住( )而归
【2】“闪烁”的意思是________,除了形容光泽外,我们平时还可以说“闪烁的________”。
【3】选文中“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小”“比蓝天还要蓝”说明________,也说明________。
【4】“小宝贝”指________,法布尔把它放进蜗牛壳里是为了________,包上树叶是为了________,装进自己的衣袋是为了________,从中我体会到________。
【5】法布尔的衣袋里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得鼓鼓囊囊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描写法布尔心情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少年中国说(节选)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朗读本节选文段应读出( )的感情基调。
A.悲伤抑郁 B.委婉含蓄 C.豪迈激昂 D.浪漫抒情
【2】将下列文句和其象征意义用直线连起来。
(1)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A.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2)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B.少年中国顶天立地
(3)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C.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4)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D.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热闹的街市“买卖街”。 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给下列句子换个说法,句意保持不变。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题目:读 有感
要求:1、你读了一本什么书一篇文章?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你读后有何感想?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
3、字数在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