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属于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是
A.用漏勺从锅中捞取小汤圆
B.用武德合金做电路保险丝
C.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
D.用醋清洗水垢
2、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氧作助燃剂
B.液氮作制冷剂
C.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D.铜丝作导线
3、农作物生长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某复合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3.1%,如果氮元素全部以尿素的形式存在,该化肥中尿素的质量分数是
A.36.3%
B.49.5%
C.72.6%
D.99%
4、化学方程式是世界通用的化学用语,以下方程式书写符合事实且书写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3O2P2O3
B.用稀硫酸洗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铜:Cu+H2SO4=CuSO4+H2↑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4Fe+3O22Fe2O3
D.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CaCO3CaO+CO2↑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
B.所有的火灾都可用水扑灭
C.所有的可燃物燃烧时都有火焰
D.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
6、下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火焰分三层,最明亮的是外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
C.石蜡浮于水面上方,说明石蜡密度大于水
D.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是由于燃烧不充分,产生了碳的小颗粒
7、为了区别酱油和食醋,小光提出:“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解释与结论
8、全部由原子团构成的物质是
A.
B.
C.
D.
9、逻辑推理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含氢元素的可燃物燃烧一定生成水,所以燃烧生成水的可燃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元素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0、“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关于黄酮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酮素是一种氧化物
B.黄酮素由非金属元素组成
C.黄酮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黄酮素分子中含有O2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木炭还原氧化铜 |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 钾和二氧化锰 | C.电解水 | D.等质量石灰石分别 加入足量相同盐酸 |
A.A
B.B
C.C
D.D
1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13、下列鉴别物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氢气和二氧化碳一一看颜色
B.铁和铝一一用磁铁吸
C.水和酒精一一闻气味
D.硬水和软水一一用肥皂水
14、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现取三种花瓣,分别放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各取少许花瓣汁液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其中指示效果类似于紫色石蕊试液的花汁是
| 白醋 | 食盐水 | 石灰水 |
①玫瑰花汁 | 粉红 | 粉红 | 绿 |
②大红花汁 | 橙 | 粉红 | 绿 |
③万寿菊花汁 | 黄 | 黄 | 黄 |
A.①
B.②
C.①②
D.③
15、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做新衣服
B.剪窗花
C.放烟花
D.写春联
16、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Fe
B.H2O
C.CO2
D.N2
17、我国矿物资源比较丰富,但不能再生。下列能保护金属资源的是
A.丢弃废旧金属
B.为改变贫穷任意开采矿山
C.下水道铸铁改用PVC塑料管
D.将铁锹放置于潮湿的空气中
18、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
B.糖水、洁净的空气
C.氢气、铁
D.液氮、鲜橙多饮料
1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
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就一定是燃烧
20、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B.
C.
D.
2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78%
B.空气中的氮气和稀有气体都可用作保护气
C.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取氧气,这一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22、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示中x的数值为3
B.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反应中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7
23、肼,又称联氨,无色油状液体,是一种常见的燃料,它与二氧化氮反应的方程式为aNxHy+bNO26N2+dH2O。不同质量的二氧化氮与一定质量的肼反应,生成的N2质量随参加反应的NO2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计量数2b=d
B.NxHy中x:y=1:2
C.N点时生成水的质量为3.6g
D.M点时消耗肼的质量为3.2g
24、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各种电光源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5、推理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会放热,则有放热现象的反应都是燃烧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金、银在地球上有单质形式存在,说明金、银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D.本身没有毒性,则空气中
的体积分数为
时,对人体健康也没有不利影响
26、中国空间站舱内的“人造空气”与地球空气成分含量基本相同,“人造空气”中不该有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氢气
C.氮气
D.氧气
27、现有①液氧、②金刚石、③氯酸钾、④冰水混合体、⑤空气等5种物质,其中(用标号填写):
(1)属于单质的是 ______________ (2)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___
(3)属于氧化物是______________ (4)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_________
28、请根据如图实验回答问题。
(1)图一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
(2)图二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的原因是_______。
(3)图三为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由于分子的不断运动,实验中会观察到烧杯B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_______。
29、小华对金属镁的某些变化和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用砂纸打磨镁带呈现银白色,镁带易折弯、折断.取折下的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持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点燃,镁带燃烧.根据实验填空:
(1)金属镁的物理性质 .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3)写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30、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金属Fe与盐酸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FeCl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气体是由周期表中1号元素组成)。 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31、碘元素具有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的作用,人体缺碘时易患粗脖子病。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下表为某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配料表 | 食用盐、碘酸钾 |
含碘量 | (20mg--40mg)/Kg |
保质期 | 18个月 |
食用方法 | 待食物烹调好后在放碘盐,勿长时间炖炒 |
贮藏指南 | 避热、避光、密封、防潮 |
(1)已知碘酸钾的化学式为KIO3。
①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②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
③一定量的碘酸钾中含有12.7g 碘,则碘酸钾的质量为_________g。
(2)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1000g 碘盐中约含20 mg 碘。
①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___________;
A.碘单质 B.碘元素 C.碘原子 D.碘分子
②若成人每天摄入5g这样的“碘盐”,至少补充碘元素_____mg(写出计算过程)。
3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1)煤、石油和________常被称为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会造成酸雨等 环境问题;
(2)尿素[CO(NH2)2]、硝酸钠(NaNO3)、硝酸铵(NH4NO3)、磷酸铵[磷酸二 氢铵 NH4H2PO4 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 的混合物]中,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__;
(3)蚊子体内含有的甲酸是一种酸,被蚊子叮咬后可涂肥皂水止痒,则室温时 肥皂水的 pH_________7;
(4)将盐酸滴入盛有镁条的试管中,发现镁条上有气泡放出,用手触摸试管外 壁,有________的感觉;
(5)在冰箱中放入用活性炭制成的“除臭剂”,它对冰箱里的异味具有________作 用;
(6)生活中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具有______功能.
33、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
溶解度/g | NaCl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KNO3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由图可知,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_(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欲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t2℃时,将50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于50g水,形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升高温度的方法
B.40℃时,将35.0g硝酸钾晶体放入5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0%
C.将50℃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硝酸钾溶液析出的晶体较多
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4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忽略水分蒸发)
34、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_____;向水中加入_____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家庭使用的直饮机采用紫外线代替氯气对水进行处理,其作用是_____。
(3)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治水体污染的是_____。
A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C 使用含磷洗衣粉
D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4)请你结合家庭实际情况,提出一条节水的实例_____。
35、学校组织党员走进位于白银市会宁县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该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全国最大的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纪念馆里的一件件实物见证了辉煌的历史,也折射着革命精神的光芒。
(1)红军用的铁锅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还能为战士们“补铁”,人体缺铁会引起的疾病是___。
(2)红军战士战斗中经常风餐露宿,吃炒面,喝山泉。山泉水一般为硬水,可用_______鉴别并用_______的方法来软化。
(3)红军用过的大刀上已经有了锈迹,是氧气和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用稀盐酸除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红军穿过的单衣薄衫由棉花制成,棉花与羊毛可用_______的方法鉴别。
36、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
A.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尽可能充分利用每一滴水
B.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水体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2)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
A.植物油 B.醋酸 C.蔗糖 D.高锰酸钾
(3)区分软水和硬水常用的物质是__。
(4)如图所示是水的电解实验,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试管2中收集的气体可用________来检验。
(5)下列反应中,不能用来确定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是__。
A.H2和O2反应 B.电解水 C.H2和Cl2反应 D.H2和CuO反应.
37、小慧同学在做基础实验一时,发现“不慎碰倒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迅速扶起后,瓶中剩余的氧气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于是小慧和化学兴趣小组B组的同学们就氧气浓度为多少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设计进行了如下实验:
I.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Ⅱ,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集气瓶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① | |
收集的02占容积 的体积分数%) | 10 | 20 | 30 | 40 | 50 | 31 | 33 | 35 | 37 | 39 | 34 | |
带火星木的状况 | 微亮 | 亮 | 很亮 | 复燃 | 复燃 | 很亮 | 很亮 | 复燃 | 复燃 | 复燃 | 很亮 | |
(1)用下列方案进行第一组的⑤号集气瓶实验,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判断气体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 。
(2)由实验数据可知: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_______%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精确到1%)。
(3)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常用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
(4)综上,可初步得出:用_______法收集到的氧气纯度较高。
38、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选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E装置收集氢气,气体从________(选填“c”或“d”)端进入,若选择D装置收集,证明氢气收集满了的方法(或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图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分)古代湿法炼铜的反应原理是:Fe+CuSO4= FeSO4+Cu,若得到16Kg的铜,理论上需要铁质量是多少?
40、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之一。
最早发现二氧化碳并研究其性质是在 17 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研究发现: 木炭燃烧后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
(1)从宏观角度辨析,海尔蒙特的研究发现可得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2)从微观角度探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海尔蒙特的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