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大豆和菟丝子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
D.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2、我国的科技飞速发展,使人类的活动能上天入地,下列不在生物圈范围的是( )
A.水圈的大部
B.大气圈的底部
C.岩石圈的底部
D.岩石圈的表面
3、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太小,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不能独立生活
C.单细胞生物种类繁多,结构和生活方式完全相同
D.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时可形成赤潮
4、肉苁蓉是一种名贵药材,有“沙漠人参”之称。它们生长在柽柳、梭梭等植物的根部,完全依靠吸收这些植物体内的养分生存。肉苁蓉与柽柳属于( )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合作关系
D.竞争关系
5、在玻片上写上“6<9”,则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图象应是( )
A.6<9
B.6>9
C.9<6
D.9>6
6、“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下列选项中,与上面诗句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致的是( )
A.蚯蚓的活动增加土壤肥力
B.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C.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D.全球变暖导致珊瑚虫死亡
7、桑葚果实味甜多汁呈紫色,是人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食用时手指会被染成紫色,果盘内也有少量紫色汁液,这些紫色的汁液来自于果实细胞的( )
A.细胞膜
B.叶绿体
C.细胞核
D.液泡
8、下列是细胞分裂过程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表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B.图A中②内的遗传物质在分裂前进行了复制
C.图 B中的细胞膜从细胞的中央向内凹陷缢裂为图C的两个新细胞
D.图C中③和④内的遗传物质可以不同
9、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绿藻Z
B.绿藻W主要分布于最底层
C.底栖鱼类的主要食物是绿藻X
D.在池塘中分布范围最窄的是绿藻Y
10、对下列诗句或谚语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 )
A.有其父必有其子——生物的遗传现象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11、北方农谚中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前后适合播种,此时影响播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土壤
C.阳光
D.空气
12、下列对几种植物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带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石花菜、葫芦藓和桫椤都是孢子植物
C.苔鲜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D.银杏种子外面包有肉质的果皮
13、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奥秘是( )
A.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B.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量增多
C.种子中细胞吸水膨胀所致
D.细胞的体积增大和细胞的数量增多
14、下图是叶芽的结构示意图和一段枝条,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幼叶,将来发育成B
B.②是芽轴,将来发育成C
C.③是芽原基,将来发育成A
D.④主要由分生组织构成
15、下列对生物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C.生物圈中的资源丰富,取之不尽
D.生物圈中的各类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16、下列各项中,能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
A.塔克拉玛干沙漠
B.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C.南洞庭湖湿地
D.湘江
17、馒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面食,它为人们提供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小麦的( )
A.胚
B.胚芽
C.胚乳
D.胚根
18、如图是花的雌蕊组成示意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水毛茛伸展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C.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D.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20、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关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B.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很容易观察
C.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D.染色体中的蛋白质上携带有遗传信息,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21、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实验者控制的变量是___.
22、下面是一个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的三个样品中主要物质质量分数比较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数据单位是克/毫升)(5分)
物质 | 样品A | 样品B | 样品C |
葡萄糖 | 0 | 0.1 | 0.1 |
无机盐 | 1.6 | 0.75 | 0.9 |
蛋白质 | 0 | 微量 | 7.0 |
尿素 | 2.0 | 0.03 | 0.03 |
(1)样品A是 ,样品B是 ,样品C是 ,
(2)样品B中的葡萄糖是经过 作用出现的,样品A中的葡萄糖是经过 作用而没有的。
23、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类似、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建造了一个实验基地。为了与地球生物圈——科学家将它称为“生物圈Ⅰ号”相区别,人们将这座建筑称为“生物圈Ⅱ号”。“生物圈Ⅱ号”几乎是完全密封的,里面有微型的森林、农田、海洋、溪流、湿地等。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来控制射入的阳光,调节各区所需的温度。1991年9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Ⅱ号”。他们计划在里面住上两年,过看顾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科学家们要设法使这个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有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遗憾的是,一年多以后,“生物圈Ⅱ号”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很多动植物死亡,实验宣告失败。
材料二:自2004年起,北航研究团队经过10年努力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并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人工生态系统实验,密闭实验持续了105天。2017年7月9日,研究组启动了全新的“月宫365”实验计划,密闭实验将持续200天。“月宫一号“的研究,将为我国的未来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航天员远离地球进行太空长期生活。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曾评价说:“生物圈Ⅱ号实验虽然失败了,但是其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材料三: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与“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不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1)材料一中提到了生物圈Ⅱ号中的__________种生态系统(请在横线上填写数字),其中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动植物种类最少,对其他生态系统依赖性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提到科学家们希望在“生物圈Ⅱ号”中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你认为以下描述哪一个更符合“自给自足的生活”?(_____)
A.生产者能生存充足食物
B.消费者消费更少食物
C.“生物圈Ⅱ号”最好无细菌、病毒等
D.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地生活
(3)从“生物圈Ⅱ号”的失败到“月宫一号”计划的启动,你如何理解“生物圈Ⅱ号实验虽然失败了,但是其意义还是非常大的。”这句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宫一号”实验成功后,生物圈Ⅰ号是不是就可以被完全替代呢?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胚胎发育到第________周末,外貌已初具人形,从这时起一直到出生前的胚胎叫做________
25、现存的动物已知的有150多万种,___________约占 5%。
26、通过学习这节课,你认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中,________最高等。
27、下面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食物链是生物之间________ 关系形成的,该食物网由________ 条食物链组成。
(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
(3)鹰和蛇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________关系,另一种是________关系.若该生态系统中的鼠害比较严重,可通过保护________等动物,达到控制鼠害、保护环境的目的。
(4)正常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如果在这个食物网中施用DDT,则DDT在________体内的浓度最高.
(5)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和_______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这些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所储存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________能.
28、细胞中_________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___和_________;细胞的控制中心是_________。
2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_____和 _____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3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31、请将下列成语与其体现的生物特征进行配对。
32、细胞壁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______)
33、如图是某种树叶的外形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图中数字②所指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三种生理活动,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有_____________种,夜间进行的有________种。
(5)叶片内与外界进行[①][②]物质交换的窗口是_______,它是由一对______组成的,物质[③]的运输通道是___________,物质[④]的运输通道是___________。
34、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了解我们校园内有多少种植物,生物兴趣小组分成四组对校园内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研究。同学们将校园分成了四个区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区域,对区域内的所有植物进行了记录,记录的表格整理如图:
区域 | 植物种类 |
区域一 | 11种 |
区域二 | 13种 |
区域三 | 16种 |
区域四 | 12种 |
(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采取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模拟实验法
D.比较法
(2)区域二就包括了我们学校的中草药种植园---济和园,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花,这些花朵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金银花植株不能像很多树一样不断增粗,这是因为金银花茎中没有______。
(3)为了得到植物园内所有区域的植物种类数量,同学们对结果进行了处理,认为校园内至少有______种植物,最多有______种植物。
(4)如图是校园内植物种类的柱形图,请将图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