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宜春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文物具有多元的历史价值。下列图片中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

    B.

    C.

    D.

  • 2、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的是

    A.《史记》

    B.《旧唐书》

    C.《桂苑笔耕》

    D.《大唐西域记》

  • 3、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受到一定排斥。这位学者是(     

    A.张骞

    B.主父偃

    C.卫青

    D.董仲舒

  •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是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 5、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尧

    B.舜

    C.禹

    D.炎帝和黄帝

  • 6、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位给贤德之人,即“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与此社会状况相符的历史时期是(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 7、下列建筑中,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 B.

    C. D.

  • 8、通过“甲骨卜辞”、殷墟遗迹等遗物遗迹,我们可以了解

    A. 商朝历史

    B. 西周历史

    C. 夏朝历史

    D. 春秋历史

  • 9、某微信历史公众号中推送了以下资料。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主题是(     

    著述

    《雷锋日记选》

    文件

    调整农村工作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纪录片

    《大庆战歌》

    视频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章节《东方曙光》……)

    A.变革的社会主义改造

    B.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严重挫折的“文革”

    D.活力喷发的改革开放

  • 10、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是编年体通史

    C.是纪传体通史

    D.全书达300多万字

  • 11、下图为现存中国地质博物馆中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灰烬,考古发现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其中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此外还发现了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的化石。这说明北京人( )

    A.学会制作彩陶

    B.会种植粟

    C.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D.会使用火并保存火

  • 12、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

    B. 分封制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D. 分封制是按照功臣功劳大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但不具有独立性

  • 13、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于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开放的对外政策

    D.文化专制政策

  • 14、聂荣臻元帅曾说:“这是我们同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全国人民都看着我们,这个仗必须打好,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这个仗”(   )

    ①发生在1937年9月   ②歼灭日军10000多人

    ③指挥者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 ④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5、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人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16、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读书摘要的主题是(       

    读书摘要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3.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

    4.韩非强调依法治国

    A.百家争鸣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远古传说

  • 1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是

    A前4000年

    B.前2070年

    C.前1046年

    D.前1600年

     

  • 18、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下列由于暴政失去民心导致国家灭亡的暴君是( )

    A.禹

    B.启

    C.汤

    D.桀

  • 19、人类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上经过考古发现:“……近10万件各类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以上材料表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建造房屋 ③会使用火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0、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墨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兵家风范

    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道家做法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儒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南朝概况:南朝是420-589年在南方出现的___、齐、梁、____四个王朝的总称。

  • 22、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___》书。

  • 23、填空

    (   )人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使用天然火的技术;(   )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 24、_______、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

  • 25、_________、家畜饲养、聚落以及_______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26、按下列提示,写出在宋朝经济发展上有代表性的地区名称。

    (1)重要的粮仓:_______

    (2)著名的瓷都:_______

    (3)闻名世界的大商港:______

    (4)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建立在:_______

    (5)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_____

  • 27、写出下列朝代的建立者(写出名字)。

    (1)隋朝------ ______ 。

    (2)唐朝------ ______ 。

    (3)北宋------ ______ 。

    (4)元朝------ ______ 。

  • 28、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_________

  • 29、唐朝 ___________的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深受大众欢迎;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______;元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著作是___________

     

  • 30、_________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________的古人类。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汉朝

    商汤

    周朝

    周武王

    商朝

    刘邦

    夏朝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王朝建立者

    (1)夏朝——

    (2)秦朝——

    (3)西汉——

    (4)(曹)魏——

    (5)西晋——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是国家的一件大事,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隋朝——“顺应时代潮流”)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材料一中反映出隋朝建立前,我国北方民族关系出现什么现象?

    (唐朝——“和同为一家”)

    材料二:“自从贵主(唐太宗)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

    (2)材料二中“贵主和亲”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说明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宋朝——“先战后和”)

    材料三:《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材料四:《金、南宋对峙形势图》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史学家许倬云说“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故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一例)

    (以史为鉴)

    (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民族关系、民族交往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