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宝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我国目前已知最早进行水稻种植的是哪一地区?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流域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 2、公元前841年,因为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最终被人们赶走的暴君是

    A.周厉王

    B.周幽王

    C.周平王

    D.周成王

  • 3、最强大脑的主持人出了下图的一个题目,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

    A.   B.   C.   D.

     

  • 4、“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此诗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A.内部割据叛乱

    B.统治者的暴政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北方外民族的入侵

  • 5、学习历史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图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目录

    16   三国鼎立

    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6、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此建议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

    ④直接消除了诸侯国的威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 7、下列政权中,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有

    ①曹魏

    ②东晋

    ③西晋

    ④北魏

    ⑤前秦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 8、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体现在

    ①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②各国实行的变法改革

    ③人口的大量增加             ④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 9、“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赵匡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 10、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开凿大运河始于图中的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 11、“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反映的是唐朝与下列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 )

    A. 突厥   B. 东突厥   C. 南诏   D. 吐蕃

     

  • 12、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 13、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局面的改变始于( )

    A.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一五”计划成功实施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 14、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以利统一。下列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和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A.统一文字——统一思想

    B.修筑长城——促进交通

    C.焚书坑儒——发展经济

    D.推行郡县——巩固统治

  • 15、夏朝的建立,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于夏朝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启继承禹的王位使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D.制造了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 16、历史悠久的云南,被誉为“彩云之南”,不仅有着四季如春的气候,好吃的傣味,优美的竹楼,曾经孕育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 17、关于造纸术的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C.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D.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

  • 18、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因为(  )

    A. 有大量的碑刻   B. 建筑有独特的风格

    C. 有大量的精美的壁画   D. 保存了大量的古董

  • 19、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共有2536名。下列成语符合杜甫诗歌特点的是

    A.清新飘逸

    B.平易近人

    C.雄浑敦厚

    D.沉郁悲怆

  • 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阎立本被称为“画圣” 。

    错误   改正

  • 22、唐朝的陶瓷器享誉海外,尤以______最具有代表性。

  • 23、在《辽、北宋形势图》中方框里填出并立的两个政权英文代号。

    A 、辽  B、北宋

     

  • 24、宋代从越南引进的______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出现了“______”的谚语。

  • 25、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他是佛教的创始人——

    (2)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

    (4)刘备“三顾茅庐”请出——

    (5)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 26、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______;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______

     

  • 27、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____;商朝的文字是_________

  • 28、________年,隋灭 __________,重新统一全国。

     

  • 29、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人物是____

  • 30、公元前209年(秦末),爆发 ______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184年,在张角组织和领导下,发动了 ______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将下列朝代与相应的建立者、暴君连接起来。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材料二

    图一:宋代定窑孩儿枕 图二:《资治通鉴》 图三:明长城八达岭段

    材料三 歌舞《唐宫夜宴》中唐宫少女,不仅带来了大唐的霓裳羽衣,还带来了一大堆国宝元素:“妇好鸽尊”“贾湖骨笛”“莲鹤方壶”等国宝,一一被搬到春晚舞台上“走秀”。歌舞的走红也带火了河南博物院,春节后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参观文物。同时,河南博物院的网站浏览量也屡创新高。

    (1)根据材料一,将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分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二所示史书的作者是谁。图三所示明长城有何史学研究价值?

    (3)综上所述,请你写出两条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