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锦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丘穆陵

    贺赖

    独孤

     

     

     

    A.前秦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 B.氐族与汉族的生产、生活和习俗差别大

    C.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立志改革 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2、观察下列春秋时期的文物图片,我们不能探究的主题是(  

    A.社会生产的进步

    B.手工业的成就

    C.精美的绘画艺术

    D.灿烂的青铜文明

  • 3、商朝建立的时间是( )

    A. 约公元前2070   B. 约公元前1600

    C. 公元前1046   D. 公元前771

     

  • 4、56个民族,56枝花…”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 5、下列是唐朝时期的一系列艺术作品,它们最能说明唐朝的(     

    A.对外关系

    B.社会风气

    C.农业发展

    D.艺术水平

  • 6、“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推恩令

  • 7、“《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据材料指出这次变法哪一项措施能够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起来?

    A.确立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

  • 8、下列有关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商朝的亡国之君是商纣

    D.西周的亡国之君是周厉王

  • 9、毛泽东称他为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的华夏族人文始祖,并且在20055月,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祭拜其陵墓,他是:( )

    A.黄帝 B. C. D.

  • 10、春秋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利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率先称霸的是( )

    A. 越王勾践   B. 晋文公   C. 齐桓公   D. 楚庄王

     

  • 1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次战争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③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②两次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2、1987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在该遗址中发现了第一个

    A.元谋人头盖骨

    B.北京猿人头盖骨

    C.大猩猩头骨

    D.现代人头骨

  • 13、下列史实,在下图所示历史巨著中可能查阅到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东汉明帝建造白马寺

    C.张角创立太平道

    D.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 14、豆浆油条是中国人民喜爱的早点,其中油条俗称“油炸桧”,这样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哪一历史人物的肯定和同情

    A.郑成功

    B.戚继光

    C.秦桧

    D.岳飞

  • 15、纪念邮票可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B.良好开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三个代表”

    D.良好开端、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

  • 16、从“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 17、宏伟的长城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特征,秦朝时修的长城是为了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氐族

  • 18、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东汉王朝走向衰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黄巾起义

    B.自然灾害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战争不断

  • 19、“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 20、史前时期的南方地区,潮湿而多虫害,为了保护自己,河姆渡原始居民把自己的房屋样式建成了( )

    A.干栏式 B.歇山式 C.半地穴式 D.堡垒式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_____,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_____,收缴并销毁。

  • 22、抓住每一阶段历史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学习历史。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_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 23、东汉时期,_______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便利了文化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_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 24、春秋时期,____________(技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25、【巩固·边疆管理】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在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 26、时间:距今约____________年。

  • 27、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实行______________的民族政策。

     

  • 28、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_______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_______水井。

  • 29、约公元前2070年,_____建立_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 30、17世纪中期,沙俄侵人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1685年和1686年,_____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请将下面与之相关的连起来。

    西夏           蒙古族           赵匡胤 

                 党项族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元昊

                 女真族           阿骨打

    北宋           汉 族            忽必烈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词人。

    (1)词风豪迈而飘逸——

    (2)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3)词风豪放而富有报国情怀——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三 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上叫作什么?

    (3)“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4)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