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宁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环保食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果我们发展绿色农作物,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以下哪部著作

    A. 《缀术》

    B. 《水经注》

    C. 《伤寒杂病论》

    D. 《齐民要术》

  • 2、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3、这本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是

    A.《春秋》 B.《史记》 C.《缀术》 D.《大明历》

  • 4、秦朝时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民谣暗指(     

    A.名字是阿房的人将发动灭秦的战争

    B.秦朝的刑罚特别残酷

    C.秦朝滥用民力

    D.秦始皇死后将葬于阿房

  • 5、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势力较强的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包括

    A.周、楚、秦、燕、赵、吴、韩 B.齐、楚、秦、燕、赵、魏、韩

    C.齐、楚、秦、燕、赵、晋、周 D.吴、楚、秦、越、赵、魏、韩

  • 6、现在,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很多国家,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唐人街”,把华人称“唐人”,这主要是因为(  )

    A. 这些地方华人穿着习惯保持唐朝的风貌

    B. 现在的华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唐人成为华人象征

    D. 唐朝开始中国被世界所认识

  • 7、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8、“少儿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琵琶记》中这段诗文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 9、“它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早就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转折点”。它的主角是(     

    A.杨贵妃

    B.朱温

    C.黄巢

    D.安禄山

  • 10、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北伐 C.西征 D.定都天京

  • 11、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 12、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下表教材目录括号处应填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13、公元纪年的特点是(

    A、没有公元1年   B、没有公元前1年

    C、没有公元0年      D、没有公元前各年

  • 14、国家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实现大一统局面的首领是(   )

    A. 铁木真   B. 努尔哈赤   C. 忽必烈   D. 皇太极

  • 15、翻开历史画卷,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文天祥

    B. 岳飞

    C. 戚继光

    D. 文成公主

  • 16、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文字是在解读(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 17、《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 18、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中“最早的考试制度”是指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 19、元朝内外交通发达,对外交流也较频繁。下列哪一人物来自海外,在元朝时曾到过中国(     

    A.马可·波罗

    B.阔端

    C.蒙哥

    D.萨迦班智达

  • 20、如图是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夔足方鼎,年代属于商代晚期。《山海经》中说它身躯像牛,以其复杂的张口、卷尾、长条形的神兽纹样著称。该方鼎(     

    A.反映出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B.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反映出商代的青铜器种类非常丰富

    D.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青铜礼器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为了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______主持变法。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______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其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 22、写出与下列人物相对应的代表作

    (1)关汉卿——

    (2)司马光——

    (3)宋应星——

    (4)吴承恩——

    (5)曹雪芹——

  • 23、写出清朝疆域的四至。

    西跨____________、北接____________、东临____________、南至____________

  • 24、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____

  •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商朝最后一个王﹣﹣   

    (2)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的思想家﹣﹣﹣   

    (3)改进造纸术的是﹣﹣   

    (4)把西汉推向鼎盛时期的是﹣﹣   

    (5)东晋的建立者﹣﹣   

    (6)《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作者﹣﹣   

  • 26、结合所学知识,请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判断并选写出相关内容(填字母)。

    (1)《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记载反映的制度是:__________

    (2)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石刻之一,刻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书同文字”。该文物能为秦朝哪一史实提供佐证__________

    (3)20世纪90年代,山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哪一事实__________

    (4)秦朝农民要向官府缴纳田租、户税,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总征收量占农民全年收入的2/3之上。这说明秦朝__________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相关内容

    A.统一文字、度量衡B.陈胜、吴广起义C.禅让制度D.设立郡县制度E.赋税繁重

  • 27、历史上有一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英勇之师,被称为________军。

  • 28、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________。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________开始的。

    4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修建了________,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

     

  • 29、北宋时活字印刷术是__________发明的。元代__________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 30、______ 是中国商国时期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

    第二次鸦片战争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战国初年,有七个大的诸侯国势力较强,左右着东周政局,史称“战国七雄”。请列举出“战国七雄”所指的诸侯国。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0年,商鞅以孝公迁都至成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手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选自《中国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材料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秦国…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这位新皇帝”是谁?材料反映了“这位新皇帝”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依据材料概括这项措施的特点。

    (3)依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对地方实施管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