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古语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价值要求的是( )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③天地之大,黎元为先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指令长汤洪波曾深情地说:“曾经积贫积弱的神州大地,现在却是这个星球上最亮最美的地方,我由衷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彰显出自信中国人( )
A.对国家有认同
B.对文化有底气
C.对社会有担当
D.对世界有包容
3、下列新闻事件与解读相匹配的是( )
序号 | 新闻事件 | 解读 |
① | 2023年11月8日,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召开以“海聚英才融耀未来”为主题的首届 | 人才工作大会。人才强国战略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
② | 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③ | 2023年中秋节到来之际,河西区各街道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系列活动。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 |
④ | 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降碳,你我同行”。 | 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考察时指出,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大家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像沙漠胡杨把根深深地扎下去,就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这告诉我们( )
A.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方针
B.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高度民族自治
C.要制裁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D.要团结一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小力喜欢看侦探小说,他会长时间沉浸于紧张又兴奋的情绪中,陶醉于自己的思考和遐想中。这主要体现青春期的情绪特点是( )
A.情绪反映强烈
B.情绪的表现性
C.情绪的闭锁性
D.情绪的细腻性
6、15岁的九年级张同学,跟本班同学一起畅谈未来的梦想,同学们的美好愿景与新时代发展的节点相符的有( )
A.明明说:“暑假回家,我要参加到家乡人民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浪潮中去。”
B.小明说:“30岁的我们,就可以见证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C.芳芳说:“大学毕业后,我愿为祖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D.小凯说:“20年后再相聚时,人已中年,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悄然实现。”
7、面对美国为首的西方技术封锁,华为从容拿出自己的备胎系统。9月10日开发者大会上正式亮相鸿蒙OS2.0系统,12月发布手机Beta版本,华为自主研发国产高端芯片的智能手机已投入量产。华为此举告诉我们( )
A.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B.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
C.企业创新需要有创新的法治环境
D.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已经超越西方
8、漫画《全国生态日》,启示公民( )
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③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加大对破坏生态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2年9月我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相继施行。这表明我国(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B.已经做到良法善治
C.已实现全民守法
D.只要有了良法就有了法治
10、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只有喊着同一个号子、朝着同一个方向,同舟共济,才能奋力驶向梦想的前方。这句话里的“时代”和“梦想”分别是指( )
A.改革开放时期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实现现代化
11、中国众多诗词蕴含着民族精神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下列诗词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 )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科学宏观调控作用
②加强高新技术的研发,增强发展动力
③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
④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发展资源消耗型经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我县正在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的目的是使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给居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方便舒适的宜居家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
A.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缩小群众居住条件差异,实现同步富裕
B.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C.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说明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14、2022年全国两会开幕,广东省深圳市组织“我向两会提建议”活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同学们热情参与提议和建议有利于( )
①完善基本自治制度②增强公民参与意识③促进科学民主决策④推进民主选举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 )
①转变发展方式②优化经济结构③转换增长动力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现年15岁的九年级学生王东,在他30岁时我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③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④实现中国梦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无线支付、空无一人的全球最大自动化智能码头、自动驾驶汽车、无人超市等新事物;共享经济、“红色物业”“精准扶贫”等新机制不断涌现……对此,你的认识是( )
①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②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
③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④创新离不开实践,要重视实践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这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公平、公正、公开
C.全过程人民民主
D.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19、“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以下与这句话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20、给下面三则时事选择一个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2023年8月,河北博物院举行“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展演展示活动,井陉拉花、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等极具河北特色的非遗民俗精彩上演,尽显非遗民俗魅力。 ●杭州亚运会中饱含了中国传统宋韵文化的“江南忆”吉祥物、“湖山”奖牌和“薪火”火炬等惊艳了世界。 ●甘肃省建成“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打造全球首个超时空沉浸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 |
A.助力乡村振兴、夯实文化根基
B.中西文化交流、展示融合之美
C.构筑中国价值,树立诚信之风
D.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1、(法治中国)
法治,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认识突破和手段创新。今天的中国,选择将法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依托,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上下求索作出的最终抉择,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小明认为,厉行法治只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请对小明的观点进行评析。
22、 美国商务部日前宣布,今后7年内,将禁止该国企业像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原件。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引发深入讨论,出口禁运触碰道路中国通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痛点。“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的摆在人们面前。
甲:通信企业当自强,自主创新来帮忙;乙:技术差距不乐观,引进技术促成长。
23、【创新无止境】
10月19日,以“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拉开帷幕。有人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关键人物的开拓探索。”也有人认为:“科技创新更需要研究团队的接续积累。”
结合上述材料说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创新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24、关注文化自信
2019年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1)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2)如何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25、材料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基。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18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5500多美元。
材料二:我国主要资源在世界上144个国家中的排名情况是:土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10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107位;草地面积居世界第2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76位……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难题,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
(3)你对材料二中这一矛盾的排名是怎样理解的?
26、怎样认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
27、【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材料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这样的情谊在医生李楠的家庭中,一传就是三代人。李楠的爷爷、奶奶当年进藏修过青藏公路,李楠的父母在西藏工作了40年左右。李楠也加入了援藏成员的行列,除了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李楠还担负起“传帮带”的工作。
(1)李楠一家三代人的援藏行、援藏情折射出的新型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2)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援藏方式外,国家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28、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上述材料体体现了怎样的基本治国方略?
(2)为什么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
(3)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谈谈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对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