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______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
A.制度
B.知识
C.技术
D.体制
2、“两个结合”这一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我们对“第二个结合”理解正确的是( )
①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②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③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深刻总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近日闭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意向成交额创新高,为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注入宝贵信心。进博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不断将扩大开放、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变为现实。这说明我国( )
①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②成为主导世界的发达国家
③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④当前工作的中心是对外开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第29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传承非遗彩灯工艺,融合现代科技,是全国首个“故事化+游戏化”沉浸式灯会。“剑侠江湖”展现国风文化魅力,“潮玩联盟”联动全球化游戏IP,在海外60多个城市同步传播,让更多海外友人领略东方之美。此举旨在( )
①推动文旅特色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③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实现小康生活
④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2021年又提出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 )
①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②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③说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已经过时④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6、某校举办对联创作比赛,九年级学生亚云创作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自古律明兴伟业”,下联是“从来法正得人心”。下列最适合这副对联的横批是( )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科教兴国
D.德润人心
7、2023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2周年。72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由此可见,西藏( )
①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②综合实力正在稳步地前进
③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④依法享有了高度的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年5月18日至19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就新时代应该如何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深刻阐明中方立场,并着眼六国合作的长远发展,提出系列倡议主张,宣布多项务实举措。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
①推动互利共赢,造福六国人民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示范
③为地区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正能量④增进六国合作互信,助力建设一个没有分歧的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空荡荡的地铁车厢内,一位疲惫的妈妈怀抱着熟睡的孩子.因怕孩子鞋子弄脏座位.就把自己的背包垫在孩子脚下:下雨天外卖小哥送餐超时,顾客没责怪还暖心问候并给予其五星好评……对此,以下点评合理的是( )
A.学习雷锋好榜样.诚实守信赢美誉
B.精神文明结硕果,歧视他人已消除
C.换位思考多尊重.营造社会好风尚
D.崇德向善讲文明,我为人人求回报
10、今年开学初,某中学一个影视社团开展“红色电影”展演活动,每月一个专题。下面是该社团上传到微信群的有关海报:
看中国电影了! (时间:每周五下午5:00,地点:学校小阶梯教室) 9月份——《开天辟地》《大会师》《重庆谈判》 10月份——《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 11月份——《上甘岭》《英雄儿女》《邱少云》 12月份—《战火中的芭蕾》《捍卫者》《开罗宣言》 |
请你判断海报中哪个月的电影是以“抗战中的中国﹣追求世界和平”为题材的?( )
A.9月
B.10月
C.11月
D.12月
11、2023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强调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 )
①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②要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强、经济强
③要坚持自主创新,拒绝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④是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下列对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B.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C.教育是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D.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13、在高铁四通八达的时代,全国还有80多对绿皮火车慢悠悠地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它们主要运行在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串联起一个个小村落,成为当地民众的便民车、致富车。保留“慢火车”有利于( )
①不断增进民生福祉②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实现全民同等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于2022年8月1日实施,它的出台过程主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明方向→向社会征求意见→相关部门形成草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这一过程体现了( )
A.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要不断完善
C.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
D.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5、下列对下图漫画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能全面深化改革
B.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创新活力
C.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D.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1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力度,西藏因此迎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可见,对口支援西藏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②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根本举措
③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共进的伟大实践
④实现同步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学校附近有一条交通要道,由于没有设置红绿灯,此地常常发生交通事故。为此,该校中学生小明直接给有关部门写信、打电话反映情况。有关部门便在此地设置了红绿灯,使这条“要命路”变成了安全道。材料中的小明同学( )
①正确行使了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监督权
②体现了他具有参与民主决策的责任和意识
③通过自己的民主实践,培养了自己的民主意识
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直接参与了民主决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全国“两会”期间,众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微博、征民意,公民在互联网上为“两会”建言献策也格外火爆。这说明( )
①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③公民可以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④可以通过互联网增加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
19、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 )
A.人类应该顺从自然
B.人类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
C.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D.人类可以对自然一味索取
20、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卢塞尔主体育场,中国铁建打造:提供绿色电力的哈尔萨电站,中国电建承建;运送球迷、记者的纯电动客车,中国宇通生产……一个个响当当的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闪亮的“中国名片”。这说明( )
①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②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我国已经迈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④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请你辨析(10分)
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此引发加以两位同学的争论。
甲:祖国经济大发展,改革开放威力显!
乙:全面改革阻力大,深化改革靠国家!
22、 午休时间学校播出了一则新闻:上海某市民中心内,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新闻主播说:“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同学小李认为,作为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增强民主意识。同学小张认为,这种事情是成年人的事情,目前和我们无关。
请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俩的说法进行评析。
23、请你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时政课堂讨论中,小福同学说:“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看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阳同学认为:增强民主意识,是大人的事,与中学生无关。(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优秀文化 我们传承(14分)
【领略•中华文化】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上的讲话强调: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举2个你所了解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例子。(4分)
【品读•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请你谈谈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6分)
【传承•优秀文化】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家规祖训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好家风,我传承”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3)写出值得你骄傲的家风和传承家风的具体行动。(4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重视创新?
(2)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什么战略?
(3)每个人都是创新者。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2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拨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弦。某校九年(2)班开展了“我心中的中国梦”主题班会,同学们畅所欲言。
同学A:“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
同学B:虽然“中国梦”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它的实现是遥不可及的。
请分析同学们的看法,回答下列问题:
(1)【回归教材】实现“中国梦”需要艰苦奋斗,我们应怎样从日常生活做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2)【能力提升】请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同学B的观点。
27、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中国,正在路上,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为建设法治国家做些什么呢?
28、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和谐共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1)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责任使命】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的公民,都应为实现同一个蓝天梦而奋斗。
(2)从中学生角度思考,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你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