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12月北京时间13日凌晨,在多个成员国的要求下,联合国大会关于巴以冲突的第十次紧急特别会议再次复会,并以153票赞成、10票反对、23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会议,要求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要求各方保护平民。这表明( )
①战争与冲突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②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不了作用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④中国致力于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第六批援疆干部离开新疆,完成自己援疆使命,一位援疆干部赋诗一首,表达他们对若羌发展新的希冀:改革开放数十载,神州大地新韵增,西北五省谋发展,首属新疆貌巨变!齐夸党的政策好,援疆干部接踵来。一己之力虽渺小,更有万千后来人,上山下乡走基层,求真务实为黎民,吃苦精神传万家,民族气节群众夸,心系楼兰终不悔,感怀若羌照古臣!……从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 )
①各民族的团结互助②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③新疆发展全国最快④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善治源自我国传统儒家观念。西汉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曾说道:“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下列关于善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勇于变革就能在全社会实现善治
B.善治保障了人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绝对的言论自由
C.善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善治要求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说明( )
A.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善治是良法的保障
B.有良好法律制度就等于实现了民族复兴
C.良法反映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与时俱进
D.我国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立法
5、2023年8月22-24日,李强总理在广东调研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这一强调是因为( )
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
B.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C.改革开放让中国迅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D.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
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重大概念,并揭示其深刻内涵。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 )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④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天津自2010年开始对口支援新疆和田,近年来从民生援疆、智力援疆、产业援疆、就业援疆、文化润疆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将援疆工作打造成为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材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 )
A.睦邻友好平等自治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共同发展繁荣富强
D.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2】天津援疆工作的开展( )
A.彰显各民族一律平等
B.消除了民族发展差别
C.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实现同时富裕
D.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某学校组织“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第一站: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重温峥嵘岁月; 第二站:走进深圳博物馆, 了解深圳发展历程。这一活动带给同学们的感悟正确的是( )
①理解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②明白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③发现了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必须全面系统继承
④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下列家训与中华传统美德对应一致的是( )
①王师百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惩恶扬善的处世准则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勉学的奋进品格
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我们要传承同舟共济精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殖民主义遗毒和各类霸权主义行径,坚定支持彼此维护核心利益,理直气壮坚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主张……”2023年8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的这一声明体现了中国( )
①维护世界安全,主宰国际秩序 ②关心人类命运,决定世界前途
③彰显大国担当,站在正义一边 ④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下面对下图理解正确( )
A.改变政府职责,推进政务公开
B.创新管理方式,政府科学立法
C.规范依法行政,维护群众权益
D.建设法治政府,描绘法治蓝图
1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因此,我们应该( )
①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
②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
③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
④为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做好充分准备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下侧这段话体现的法治要求是( )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清·沈家本 |
A.良法
B.善治
C.司法
D.守法
14、“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十年,我国( )
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④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步入青春期,随着思维能力的提升,面对未知而又新奇的事物,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表现为( )
A.想做就做,一味追求独特
B.见解独到,能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C.敢于争辩,拒绝他人观点
D.怀疑一切,敢于向权威挑战、敢打破常规
16、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我国之所以重视发展教育,是因为它( )
①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有意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
②“文化”和“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
③“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呈现
④“文明”的外延比“文化”的外延要广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3 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60 周年。 60 年来,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被淡忘,而是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弘扬。 这是因为( )
①雷锋精神诠释了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
②雷锋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 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23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2周年。70多年来,西藏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西藏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①坚持一国两制,维护祖国统一 ②凝聚各族人民共识,消除民族文化差异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④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下列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是我们发展的目的
B.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1956年底,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21、 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发生森林火灾。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队员在扑灭大火的过程中壮烈牺牲。为告慰英雄,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扑救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中英勇牺牲的30名同志为烈士。
看到上述相关报道后,有同学认为新时代我国主要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需要弘扬英雄精神。请你辨析这种观点。
22、 2019年10月1日上午举办的阅兵仪式是近几次阅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次阅兵仪式将持续约80分钟,方队数量创历史阅兵式新高,包含160余架飞机、装备580台(套)且受阅装备近50%皆为首次亮相。不少国之重器首次亮相国庆阅兵,扬我国威军威!群众游行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约10万名群众,70组彩车组成36个方阵和3个情境式行进,沿长安街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核心区,以“自由、生动、欢愉、活泼“的形式进行情感表达。为此,两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3、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很多同学由此看到了职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但对成为技能劳动者仍有疑虑。小明说:“我妈妈就不要我上职校做技术工人,她说只有考大学,当公务员才有出息。”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明妈妈的观点进行评析。
24、中国梦向世人宣示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实现中国梦,让我们一起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共同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目标引领方向】
2022年10月16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报告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①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____。 |
(1)请把上面划线部分补充完整。
大会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 |
(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弘扬建党精神走向伟大复兴】
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3)伟大的建党精神内涵是什么?
【浓浓爱国情悠悠赤子心】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习近平在大会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在庆祝大会上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警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
(4)材料体现了中国青年对祖国深沉的爱。你知道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吗?
(5)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们能为实现中国梦做些什么?(两点即可)
25、2015年9月2日,浏阳一女子因在微信传播“新疆恐怖分子将制造恐怖袭击”的谣言被浏阳市公安局处以行政拘留三日的处罚。同时,长沙警方还部署力量对微信传播的“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喜盈门范城圭塘路口、黎托中学等地发生砍杀案”等相关谣言进行了追查,目前已对刘某(男,27岁,黑龙江人)等3名传播谣言者进行了教育训诫。
请从“责任”的角度,评析微信传播谣言者的行为。(8分)
26、 (坚持厉行法治)2018年8月4日,习近平主席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立足全局和长远来统筹谋划,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1)厉行法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行使民主权利)习近平总书记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为此,某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坚持居委会成员选举,由社区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居委会;健全居民委员会制度,社区重要事务的决定要先召开居民户主会议进行讨论;建好社区事务公示栏,让居民了解社区事务,收集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批评建议。
(2)结合材料,说说该社区居民的做法是如何体现行使民主权利的?
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崇高的责任意识和无畏的担当精神,在长期扶贫脱贫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经有300余个县甩掉贫困帽,占贫困县总数的90%;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实现了95%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党中央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发展思想?
(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两个方面)
(3)谈谈我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至少两个方面)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法典(草案)》终于在2019年12月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我国法治建设上的里程碑,是数十年间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成果,对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划线部分说明什么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2)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表明什么是人民掌控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