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填句子。
(1).每当独自一人远在他乡,在节日里更加思念亲人时,你会吟诵“ , ”来表达思乡之情。
(2).小虎很不珍惜时间,你可以用“ , ”来劝他。
(3).钱学森身在美国,心中却常思念祖国,这种心情,可用“ , ”这句大家熟悉的歌词来表达。
2、照例子,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成分。
(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以为世无足________复为鼓琴者
________拊掌大笑 _________尾搐入两股间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画线句子采用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夜的景色,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来。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a.山村b.城市 )风光,从“_____________”这句可以看出来。
(3)“明月别枝惊鹊”,是从_______(a视觉b听觉e.嗅觉)角度来写的。“清风半夜鸣蝉”是从_______(a.视觉b.听觉 e.嗅觉)角度来写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从_____(a.视觉b.听觉c.嗅觉)角度来写的。
4、看拼音写词语,力求书写类观。
dǐ yù________ 害xiū_______ 倾fù______ xiōng yǒng péng pài_________
5、诗句积累
(1)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皎皎河汉女。
(3)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5)___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
6、阅读诗歌鉴赏,完成答题。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选自《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下列哪一项暗喻自己身处山水之中?( )
A.百亩中庭。
B.门前白道。
C.小院回廊
D.山桃溪杏。
【3】这首词的下阕写出了王安石晩年怎样的境况?( )
A.孤独寂寞。
B.悠闲自在
C.穷困潦倒
D.淡泊宁静。
【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浣溪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百亩中庭”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为谁零落为谁开”写出了王安石心中的困惑,他很想知道当中的答案。
D.“半是苔”说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来客,也表明主人心情不好,无心打扫。
7、赏析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诗,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半亩方塘比做________,用来突出________________。
4. “源头活水”现在多比喻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所以我们就要在诗句中最后一个字里找,找到那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5.这首诗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阅读。
春 日
[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胜日”的意思是(____),“东风面”的意思是(____)
A.胜利的日子。 B.天气晴朗的日子。
C.春天的面貌。 D.东风的模样。
【3】这首诗中的( )一词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A. “万紫千红” B. “泗水滨”
【4】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我还能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 )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 )去。那猹却将身一(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
【2】用“____”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这部分语句是按____的顺序,写了____、____、沙地、________四种景物和____、____、碧绿三种颜色,烘托出了夏夜的________。
【3】关注描写动作的词语。其中“____”和“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闰土勇敢机智的形象,“____”和“____”这两个词写出了猹灵活狡猾的特点。如果用一个成语去形容他们之间的较量,这个成语可以是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难忘的毕业季★
材料一: 材料二:
参演人员泣意事项 1.请表演人员于6月25日18:00前将背景音乐、视频等素材发送到学校公共邮箱,过期不候。 2.请表演人员于6月26日18:00前到远学校礼堂门答到并在演员席就坐,18:30表演准时开始。 3.参演人员请在主持人提示候场准备后,提前到达音响控制室候场。 4.麦克风放置在音响控制室。上台前请提前到达,领取麦克风;下台后请把麦克风归还到音响控制室。 | “扬帆起航” 毕业联欢会节目单 1.扬帆起航(集体诗歌期诵) 2.高山流水(古等演奏) 3.最美好的回忆(歌曲独唱) 4.感恩的心(手语表演) 5.回结一心(游戏) 6.青春纪念册(古他弹唱) 7.送别(中国舞表演) 8.同桌趣事(小品) 9.老师寄语 |
材料三:
《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由《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两人结成了知音,传为千古佳话。
(来源:学习强国APP)
【1】阅读材料一,判断以下哪位表演者能顺利进行表演,能的打“√”,不能的打“×”
(1)范云表演的节目是小品,他听到主持人提示准备候场后,从靠近男卫生间一侧的楼梯上台准备。( )
(2)张素怀表演的节目是中国舞《送别》,她提前换好服装,带上舞蹈扇,在17:50到达会场( )
【2】王军是本次联欢会的主持人,为了写好《高山流水》的节目介绍,他特意上网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结合材料三中王军收集的资料,为节目《高山流水》写一则50字左右的节目介绍。_____
【3】阅读材料二,说说你认为这份节目单的安排是否合理,并写出至少2个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11、 敬重卑微
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 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第4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__。”相照应。
【4】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两种精神。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给他们一个梦
大地有耳朵吗?有。
母亲绘声绘色地说:
“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
天上的云有眼睛吗?有。
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煞有介事地说:
“善良的云,有一双①的眼睛。它在天上飘来飘去。一看到人间发生不平的事、不乐的事,便扑簌簌地掉泪,我们把这泪唤为雨。
海洋有嘴巴吗?有。
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言之凿凿地说:“海洋的嘴巴大大的、阔阔的,它喜欢唱歌。当它唱歌的时候,海涛便穿着镶上花边的裙子,一进一退地跳舞:海鸥呢,听得入神,看得入迷,在海洋的上方盘旋不去。”
火山有鼻子吗?有。
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比画着说:“火山脾气极坏,当它生气时,圆圆的鼻孔便哧吱吱地冒出一团一团白白的烟气。这时,人们便得赶快跑得远远的,因为啊,这是它②的前奏曲。紧接着,它便会射出火焰、喷出熔岩,那些懒得跑的,或者跑得不够快的,全都会活活被它烧死!”
树木有手脚吗?有。
我相信有,是因为母亲说它有。
母亲口沫横飞地说:“树根是它的脚,树枝是它的手。你们可不要随意踏它的脚,更不要随便扭它的手,它会痛的哟!”
母亲随口编造的故事,为我的想象力装上了一对美丽的翅膀,带着我高高地飞:而那个声色娱乐匮乏的时代又赋予我一颗单纯的心,使我得以充分地浸浴于故事所带来的童趣里。
等我初通笔墨,而跌入由文字所酿造的醇酒内,我才醺醺然地发现,口语的张力,其实远远不及文字。
口述的故事像纸鸢,非常有趣,可是,它所能飞的高度有限,能提供思索的空间也极有限;文字的世界呢,却像连绵不断的风、强劲有力的风,能将你带到云深不知处,让你哭哭笑笑不能自主,让你反刍,让你思考,也让你的想象力③地扩展到极限。
从此,痴痴地迷上了文字,难以自拔。
如果说文字是大米,我便是老鼠:如果说文字是桑叶,我便是春蚕;如果说 ; 如果说 。
而今,文字已经变成了我的氧气。
现在的孩童,不相信大地有耳朵,浮云有眼睛,海洋有嘴巴,火山有鼻子,树木有手脚。
不相信,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忙得没有讲故事的余暇和心情。
不相信,也是因为泛滥的资讯过早地戳破了他们童稚的梦。
一个无梦的孩子,肯定无法将快乐的色素织入人生的锦衣里。
能扭转乾坤的,只有文字。把亲爱的孩童化成一只只可爱的绵羊,将他们放逐到文字广袤的草地上,让他们尽情地、尽量地嚼食文字的绿草,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寻觅人生的大乐趣。当文字的嫩草在孩子的味蕾上泛出让他难忘的甜味时,阅读便会让他终生上瘾。
长期以来,我伏案埋首,④地写,写写写、写写写,一心只希望以文字为读者的精神世界开拓出一片又一片怡情养性的草地。
孩童与成人,都需要精神的草原啊!
*反刍:①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②比喻对过去的事物反复地追忆、回味。
【1】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合的内容。
【2】根据句子内容判断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分别使用哪个词语?请你连线。
① 大发雷霆
② 无拘无束
③ 孜孜不倦
④ 明察秋毫
【3】认真阅读文章画线部分,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
_____
【4】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之所以痴迷于文字,源自于哪里?
_____。
②“而今,文字已经变成了我的氧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
【5】你认为文章最后一句中“精神的草原”指的是什么?把你的理解用几句话表达清楚。
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绍夔(kuí)除“鬼”
古时候,洛阳有个和尚,买了一只磬(qìng)放在房中。磬是用铜制成的,敲击以后可以发出声音,和尚做佛事少不了它。可是和尚的这只磬很奇怪,不经敲击,也常常自己发出“嗡嗡”的声音来。和尚弄不清是什么原因,把它挪了好几个地方仍无法阻止它自己发出嗡嗡声。几天后,这和尚开始心神不宁坐卧不安,觉得磬里有“鬼”,终于吓出一场病。寺里请人来用了很多方法捉“鬼”,还是捉不掉,磬还是常常自己发出嗡嗡声,和尚的病也好不起来。
有个叫曹绍夔的乐师是和尚的朋友,得知和尚病了来看望他。和尚把前前后后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曹绍夔不相信有鬼,但将那磬左看右看,敲敲弄弄也找不出原因。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曹绍夔正准备起身告辞,寺庙里响起“当当”的开晚饭的钟声。这时,房里的磬也跟着发出“嗡嗡”的声音。和尚颤抖着说:“又来了,又来了!”曹绍夔凝视着磬,恍然大悟,但他不点破,而是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我,我帮你把鬼除掉。”和尚半信半疑,不过又希望他真有办法,就叫人准备了酒菜等着他。
第二天,曹绍夔来了以后,慢慢悠悠地吃喝完毕,从怀里取出一把锉刀在磬上重重地锉了几下,又换个地方在磬上重重地锉了几刀。锉过好几处后他笑嘻嘻地说:“鬼除掉了。”说来也神,从此磬再也不自己发出嗡嗡声。
和尚再三追问原因。曹绍夔说:“这只磬并不是持续不断地发出嗡嗡声,只有当寺庙的大钟被敲响时,它才跟着作声。这是因为磬和大钟的音律正好相同。我用锉刀锉了几下,它们的音律不一样了,磬就不会跟着发出声音了。”
和尚解开了心头的疙瘩,病很快就好了。和尚所说的音律,就是现在物理学中的振动频率。磬跟着大钟发声,是大钟声音的频率与磬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产生的共振现象。
【1】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起因 | ________ |
经过 | ________ |
结果 | ________ |
【2】曹绍夔认真观察后发现,当______的时候,这只磬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的时候,这只磬___________。于是他明白了闹“鬼”的原因是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请你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①和尚颤抖着说:“又来了,又来了!”______
②和尚解开了心头的疙瘩,病很快就好了。______
【4】你认为曹绍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从文中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观点:我认为曹绍夔是一个______的人。
理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有关“北京中轴线”的材料,完成各题。
学校组织参观了首都博物馆主题为“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的展览。同学们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参观中的记录,整理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创建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是北京城市建筑东西对称布局的对称轴线。北京城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条轴线上。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说,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示意图
(材料二)
中轴线上有很多重要建筑。坐落于天安门城楼正南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中轴线不断延伸。中轴线向北延伸,以高48米的仰山作为终结标志,延长线两侧先后建起的国际会议中心、电视转播塔、奥林匹克公园等,带来了北部荒疏之地的巨变。中轴线向南延伸,在天安门正南46公里处,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高水准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它将为2035年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增添新的内涵。
(材料四)
北京中轴线是大国首都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2011年6月11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正阳门、永定门都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
B.鼓楼在景山北面,钟楼在安定门的北面。
C.大兴国际机场坐落在中轴线南延长线上。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材料一)介绍了中轴线的产生及其贯穿北京城南北的特点。
B.(材料三)介绍了中轴线向南北延伸,促进了北京城的发展。
C.(材料二)和(材料四)都介绍了中轴线上建筑物的风格特点。
【3】有同学读到(材料二)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时,展开了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用图示展现出来。请你从(材料一)《北京中轴线示意图》中选择一处建筑。把联想到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4】很多人对“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这个主题很感兴趣。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出人们感兴趣的两点理由。
_____
【5】在“京张两地手拉手”活动中,你所在的学校迎来15名张家口的同学。你作为小团长,将带领张家口地区的同学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一:为了感受北京中轴线东西两侧建筑对称的布局特点,你打算带他们去的地方是_____和_____。
任务二: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你自己的积累,你打算带他们重点参观(材料四)中提到的哪一处遗产点?请具体写出为他们讲解的内容。(要求:作答时“人民英雄纪念碑”除外)
遗产点是:_____
讲解的内容:_____
15、照要求写句子。
例:店里冷。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
(1)声音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饭是不能不吃的。
变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句子改为转述句。
(1)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你要照顾好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对班长说:“我有事,你组织同学们继续开展班会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如果我们选择居住,就要考虑适合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件事一定得他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的家乡是湖北武汉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叶红透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脸颊。(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用上加点字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穿过微云,月光洒在海面上。(将这句话描写得更具体、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宝玉纵身跳下悬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请根据这句话想象补充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爱心是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构成一组排比句)
21、习作与表达。
题目:你是我的牵挂
亲爱的同学,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你将离开母校和老师升入初中。也许你还将离开家乡,离开生你养你的亲人,到外地求学。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六年小学生活,一定有你心心念念的人,请以“你是我的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