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名言、警句、俗语。
(1)爸爸告诉我要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就必须要多读书,这正如《古今贤文》里所说“______,______。”
(2)中秋节到了,独自一人在外打工的李叔叔,情不自禁吟起了王给的诗“_______,_______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3)“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老舍先生和草原人民依依不舍的感情。
(4)好听的歌和内容好的书一样,我们是听不厌看不烦的,正如古人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让经典再现。
(1)人们自古厌战,写下大量反映征战之苦的诗作:“行道迟迟,____________。”“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别朋友总有不舍,古人这样表达:“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有人久久伫望:“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还有人难掩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称赞后辈比前一辈强,我们可以说:“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之中有许多意外,大家会这样说:“有意栽花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
3、形近字组词
将________ 膀________
锵________ 榜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写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写出两句该作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的教育》是_______(国家)____________(谁)写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四年级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表现出了人们对祖国和人民、父母和兄弟、老师和同学的深厚而真挚的爱。
(3)《在柏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表现了___________这一主题,文章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作为结尾,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4)《桥》一文结尾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5、日积月累。
(1)一儿曰:“ ,及日中则如盘盂, ?”
(2)古人司马迁对死的看法是: , , 。
(3)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正如泰戈尔所说:
(4)《匆匆》的作者是 ,请默写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片段。(不少于30字)
(5)“爆竹声中一岁除, 。”选自 写的《 》。你
还知道哪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写两句吧。
(6)这学期我们认识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
物是 ,因为 。
课外,你还读了哪些名著,认识了哪些人物?
名著:《 》人物: 名著:《 》人物:
6、古诗阅读。
江畔①独步寻花②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③,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④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⑤啼。
【注释】①江畔:江边。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③蹊:小路。④留连:舍不得离开。⑤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1】请你帮李亮把这首诗工整美观地书写下来,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助注释,我知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留连戏蝶时时舞”一句中“留连”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前两句通过“花满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描绘了春花明丽繁多的画面,后两句“时时”与“___________”相对,叠字的运用渲染了春意盎然的情趣。“自在”不仅是娇莺的客观姿态,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心情。
7、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习题。
江上渔者①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捕鱼为生的人。
B.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C.次句写岸上来往的人,只想着鲈鱼的美味 。
D.后二句写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随意闲适。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B.主要采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
C.此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浓淡抹总相宜。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水光##dot##潋滟 ______
A.形容水满。 B.形容水波流动
(2)晴方好 ______
A.正。 B.方向;方面。
(3)雨亦奇 ______
A.奇怪。 B.奇妙。
(4)总相宜 ______
A.合适。 B.应当。
【2】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对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由“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能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下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9、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 )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ē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显现 出现 出没)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投向、望着)主席台。
【1】用“√”打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四面八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鄰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上面的选文是_______听_______弹奏《_______》时产生的联想。
【2】请用“ ”画由文中联想的句子。
【3】皮鞋匠由琴声产生联想的三幅画面,正确的顺序是( )
A.微云追月——海上升明月——惊涛拍岸
B.海上升明月——微云追月——惊涛拍岸
C.惊涛拍岸——海上升明月——微云追月
【4】《月光曲》音乐旋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明快有力——轻柔舒缓——高昂激越
B.高昂激越——明快有力——轻柔舒缓
C.轻柔舒缓——明快有力——高昂激越
【5】从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和_________。
11、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
【材料一】阅读点亮一座城市。北京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北京离不开阅读。近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领导小组发布的《2020-2021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状况》中显示:
——北京市综合阅读率为92.73%
——北京市纸质阅读率为81.02%
——北京市居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10.97本
【材料二】北京市居民首的三个阅读目的
66.37% 61.61% 27.19%
丰富知识 满足兴趣和爱好 工作或学习需要
【材料三】北京居民纸质与数字阅读日均阅读时长65.09分钟,高于全国平均值46.2分钟。纸质阅读日均时长为21.07分钟,数字阅读日均时长为44.02分钟,数字阅读日均时长约是纸质阅读日均时长的2倍。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居民的日均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反映了“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数字阅读日均时长较多,反映了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阅读内容,通过手机的便捷快速传播。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京市居民的阅读以满足兴趣和爱好为主。
B.报告指出北京市居民平均阅读20本以上纸质书籍。
C.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北京市居民选择阅读纸质书籍。
D.很多年以来,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都是92.73%。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北京阅读季写一句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阅读吗?请你也为自己定制一句阅读箴言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
(1)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2】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叙述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排列序号并写在横线上)
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③发现真理 ④发现问题
【3】读文中画“——”的句子,一件平常的事却引来阿瑟林斯基一连串的疑问,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从文中画“﹏﹏﹏”的这句话可知,科学的灵感是凭借________________而获得的,这里采用华罗庚的话来说明观点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自然段可知,经由“偶然的机遇”发现真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精彩回放。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固: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
【2】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
【3】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请举例说明。
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
轻于鸿毛: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棉袄与玫瑰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1】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词语。
①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________
②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________
【2】将划线字换一个字,意思不变。
①“给老人置件棉衣”。“置”可以换成________
②“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赶”可以换成________
③“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缀”可以换成________
【3】说说下面两段话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①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________
②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________
从划线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约翰一家的生活________,这一点,从后面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来,如________等。
【4】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5】棉袄对于两个清贫的家庭来说都很重要,那么你认为玫瑰对他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6】题目《棉袄与玫瑰》有什么含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与人之间的“爱”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你经历过这种感人至深的情节吗?
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课文是借对家乡小菜的( ),对炒小螺蛳情有独钟,表达深深的( )之情。(填空)
(2)课文运用的怎么不是插叙的方法呢?(改成陈述句)
(3)春天( )可以观赏祖国美丽的湖光山色,( )可以到家乡去扫墓祭祖。(填关联词)
(4)( )是家里做的,还是到餐馆吃的,( )未能吃出当年的味道。(填关联词)
(5)我对小螺蛳情有独钟。(改感叹句)
(6)小小的螺蛳令人魂牵梦萦。(仿写句子)
真是令 啊!
(7)烈火烧着邱少云的棉衣。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8)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和羽毛球。(改病句)
(9)广场上人很多。(改成夸张句)
(10)老师对班长说:“请你把本子发下去。”(改成转述句)
(11)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改成反问句)
(12)蟋蟀的住宅难道不是伟大的工程吗?(改成陈述句 )
16、按要求写句子。
(1)奇妙的夜晚。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面团。(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广场上鞭炮声、欢呼声、谈笑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只画眉鸟在枝头一边叫一边跳。(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贝多芬花了一夜的工夫才记录完刚才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盲姑娘对哥哥说:“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在我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用关联词
连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缩写句子。
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陈述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下面的情境写几句话,描绘看到的景象,分别表现心情“好”与“不好”的两种状态。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广场。
(1)2013年联合会杯足球赛上,巴西队击败了西班牙队。(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有机会,你就要甩开我的手,摇摇晃晃地走你自己的路。(用加点词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今天晚上我有应酬,你和爸爸先吃饭。”(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位老华侨十分酷爱音乐。(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这是一个________句,我能换一种喻体,不改变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家乡,或某位亲人、同学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