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句子,根据语境写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1)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_______________(模仿得非常逼真)。
(2)大草原上,_____________(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让人流连忘返。
(3)狼牙山五壮士_______________(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击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
(4)这个故事老师讲得幽默风趣,我们听得______________(很有兴趣)。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写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写出两句该作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的教育》是_______(国家)____________(谁)写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四年级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表现出了人们对祖国和人民、父母和兄弟、老师和同学的深厚而真挚的爱。
(3)《在柏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表现了___________这一主题,文章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作为结尾,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4)《桥》一文结尾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3、辨字组词。
沮( ) 裁( ) 探( ) 谚( )
组( ) 栽( ) 深( ) 颜( )
4、填空。
1.三国中被称为三杰的是_____。
2.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有_____。
3.《三国演义》中素有“_____”之称的是_____。
4.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士元指的是_____,他冠以_____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_____。
5.《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_____,长坂坡头退曹军百万兵的将军是_____,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_____。
5、浏览《夏天里的成长》全文,了解内容。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在生长。
第3自然段:山、地、河、铁轨、柏油路等在生长。
第4自然段:____________在生长。
6、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三、四句是描写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多选)。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
A.春天。
B.美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
【4】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______。
8、读古诗,完成各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这是一首(填序号)_____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_____和____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的态度是______,表现了石灰的_________。
【3】此诗使用___________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
【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9、克隆之谜
①《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②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③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④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⑤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①(成就 成绩),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⑥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⑦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⑧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②(调控 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⑨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 ②_______
【2】在阅读时我们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果想要了解什么叫克隆,要重点读第____段;如果想了解克隆高等动物的事例,要重点读第____段;如果想了解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重点读第____和第____段。其余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可以浏览。
【3】第3自然段中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4】短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的?请把关键的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位掌握克隆技术的科学家,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月光曲(节选)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 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根据原文,在选文的横线上补充正确的内容。
【2】读短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描写中不属于联想的一项( )
A.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似的微云。
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D.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4】第四自然段向我们展现了哪三幅图画?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5】从第四自然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月光曲》的节奏应该是( )
A.舒缓——高昂激越
B.悠扬——气势增强
C.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
11、阅读下面几段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梢,发现舵把的断成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已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像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
他感觉到他已经驶进海流里面,看得出海滨居住区的灯光。他知道他现在走到什么地方,到家不算一回事儿了。
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他想。然后他又加上一句:不过也只是有时候。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床呢,他又想。床是我的朋友。正是床啊,他想;床将是样了不起的东西。吃了败仗,上床是很舒服的。他想。我从来不知道竟就这样舒服。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当他驶进小港的时候,海滨酒店的灯火已经熄灭,他知道人们都已上床睡去。海风越刮越大,现在更是猖狂了。然而港口是静悄悄的。于是他把船向岩石下面的一小块沙滩跟前划去。没有人来帮助他,他只好一个人尽力把船划到岸边。然后他从船里走出,把船系在岩石旁边。
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扛在肩上,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他在半坡上歇了一会儿,回头望了一望,借着水面映出的街灯的反光,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他看见鱼脊骨的赤条条的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
【1】文中说“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桑地亚哥是不是完全彻底的失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桑地亚哥只要割断钓丝,放弃捕获物,便可摆脱困境。他为什么不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海明威所提倡的“硬汉精神”,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B.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除了推崇一种“硬汉精神”外,还给我们第二个启示:善待海洋,和平相处。
C. 老人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走得太远,二是孤军奋战。
D. 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即使他是一个捕鱼人。
12、课外阅读。
虾趣
齐白石虾图之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我们从各种画册中看到的古代画家的同题材作品,没有比得上他的。据说齐白石画虾数十年,七十岁时达到了古人的最高水平,他不懈努力,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我家的客厅挂着一幅齐白石虾图,那十来只虾,画得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肩上挑着水桶,一进门,看见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还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活的一样。”作品能够使一个普通农妇忘记把水桶卸下肩来就凝神欣赏,这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的最高荣誉了。
齐白石深刻观察过虾的生活,所以他虾图里的虾栩栩如生。我曾经养过虾,观察过虾,对齐白石虾图之趣有了更深的认识。
虾的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江河里淤泥地带的虾,身上颜色黑些;沙底地带的虾,颜色白些。生命力旺盛的虾,身体透明,生命力减弱的时候,透明度就降低了,逐渐变为奶白色。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的头部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明显,那是它的脏腑和没有消化完的食物。活蹦乱跳的虾,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它的头壳里的器官的搏动。
虾是喜欢嬉戏的,常常两只纠缠在一起,互相用钳足逗弄着玩。虾前进的时候,伸直了两只钳足;当它遇险迅速后退的时候,两只长长的钳足就收起来了。
虾吃食物时很小心,总是先用钳足去试探一下,然后赶紧后退,接着再试、再退,最后它认定完全没有危险了,就放胆大嚼。吃东西的时候,用脚爪辅助,桡(ráo)足快乐地划动着。有时,它仅仅用两只脚支地,其他的脚和整个身体都斜翘起来。
观察了虾的生活,我逐渐明白,齐白石画那十几只虾,是颇费心机的,它们真是多姿多彩!既有来自淤泥地带较黑的虾,也有来自沙底地带较白的虾。它们头壳里那一团黑色都很突出,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们有正在向前游的,也有正在向后退的,更有正在嬉戏和觅食的。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但是只要看到那些虾的姿态,仿佛这一切都有了;不知道这位老画家观察了多少虾,才画得这样出神入化!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荣誉——( ) (2)旺盛——( )
(3)赞叹——( ) (4)仿佛——(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栩栩如生:___________
(2)出神入化:_______
【3】作者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自己对虾的了解。
【4】作者写齐白石的画,为什么要写自己对虾的许多了解?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
【5】齐白石画虾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1) 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
【7】片段中的近义词:( )—( ) 反义词:( )—( )
【8】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呢?请你以贝多芬的口气写一写他的心理话:____________________
14、智取生辰纲(节选)
【前情提要】
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欲将十一担金银珠宝送权臣蔡京庆寿,他选派武艺高强的心腹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以晁盖和吴用为首的梁山好汉准备用计智取这不义之财。
时值六月,天气炎热,挑着生辰纲的军汉在崎岖小路上行走,个个气喘吁吁 ,汗水淋漓,苦不堪言。有的走慢了,杨志就用藤条抽打,喝令:“快走!”
他们到了黄泥冈。小路两边是松林,军汉实在走不动了,都放下担子,到树荫下躺倒休息。杨志喝道:“这是什么地方,敢在这里乘凉,起来快走!”众军汉叫苦说:“你把我们剁成八块,我们也走不动了。”
两个虞候和老都管喘着气慢慢走上来。老都管见杨志打军汉,劝道:“杨提辖,实在热得走不动了,别怪他们吧。”杨志说:“这是黄泥冈,正是强人出没的地方,怎敢在这里停脚!” 杨志不理军汉的哀告,举起藤条,刚要打下,忽见松林里有人探头观望,便急忙放下藤条拿起朴刀,追进松林喝道:“你好大胆子,敢来看我的货物!”
太杨志近前一看,林中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子,晁盖七人众假扮推车的在乘凉。杨志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晁盖道:“我们是贩卖枣子到东京去的。”杨志这才放下心来。
白胜挑了一担酒桶走上冈来,边走边唱:“赤日炎炎似火烧……” 他走到松林边上,放下酒担乘凉。
众军汉见白胜是卖酒的,便说:“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酒吃,也解暑气。”杨志听了训斥道:“你们知道什么,全不知路途上艰险,多少好汉给蒙汗药麻翻了。”
晁盖等七人出来说:“口渴得很,卖给我们一桶酒喝。”白胜说:“好,五贯钱一桶。只是没有碗,就用两把酒瓢舀着喝吧!”众人一边吃枣子,一边喝酒。吴用舀了半瓢酒,说去取点儿枣子,进松林里去了。
吴用到松林里,把酒倒掉,从衣袋里掏出纸包,把蒙汗药倒在瓢里,走出松林。
晁盖见吴用出来,说:“一桶酒喝得干干净净了。”吴用拿酒瓢到另一桶酒里出一瓢说:“我再喝一瓢。”白胜一把夺过吴用手中的酒瓢,放在酒桶里搅了两下,说:“你这客人有头有脸的,却不是君子。”
众军汉见卖枣子的喝了酒,都说:“我们也买一桶吧!实在太热太渴了。”杨志见卖枣子的喝了没事,便同意了。
众军汉凑了五贯钱去买酒,白胜却说:“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众军汉赔笑道:“那是说笑话,何必当真。”吴用把白胜一推,说:“大家都出门在外,做点儿好事吧!”说着把酒桶送给众军汉。
众军汉谢了,轮流用瓢喝酒。连老都管、虞候和杨志都喝了。顷刻间,杨志等十五人个个头重脚轻,先后软倒了。
晁盖等七人马上推着小车从松林里出来,把枣子倒在地上,把十一担金银珠宝装进车里推着就走。
杨志酒喝得少,先醒了。他爬起来,看见其他人都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财宝全无,指着骂道:“都是你们不听我的话,遭人暗算,丢了生辰纲,连累洒家。”说完他拿起朴刀,叹了口气,下冈去了。
【1】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人是真的不想卖给杨志他们酒吗?为什么说“不卖!不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取生辰纲”的“智”字在短文中体现在哪些地方?至少说出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2)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反问句)
16、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字。请将句子中的“说”改一改。
17、按要求完成句子。
(1)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用关联词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蓝的天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其变成比喻句)
(3)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改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
(2)改成第三者转述:
例:老师说:“我们明天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老师说,他们明天去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3)分别改写成反问句、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利的回击。
反问句:
感叹句:
双重否定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改为陈述句)
2.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改为转述句)
3.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改为“把”字句)
4.我一刻时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修改病句)
20、岸边,柳条随风摆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注意语句要通顺,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