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车棚 葡萄 犹豫 桩稼
B.重叠 横竖 枯委 选耻
C.肌肤 悲惨 蝴蝶 绒毛
D.灌概 欺骗 脾气 疑惑
2、下面词语中的“顾”与“奋不顾身”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顾四周 B. 三顾茅庐 C. 不顾一切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系(jì)铃铛 弯曲(qū)
B.唉(āi)声叹气 花蕾(léi)
C.归还(hái) 照相(xiàng)
D.悄(qiāo)无声息 旋(xuán)转
4、下面对“动物之家”称呼全对的一项是( )
A.鸟窝 鸟穴 狗洞
B.羊厩 鱼塘 虎棚
C.牛棚 猪圈 鼠洞
5、下面这段话,如果要长话短说,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
柳公权从小就书法过人,写的字远近闻名,这让他有些骄傲起来。一天,他见到一位没有手的老人正在用脚一笔一画心平气和地写着,写出的字竟比别人用手写的还好。柳公权看了,羞愧极了。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A.柳公权在书法方面有过人天赋。
B.柳公权戒骄成名。
C.柳公权见到老人用脚写字,很是佩服。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荷(hé) 荷叶(hé) 荷塘(hé)
B.折断(zhé) 折本(shé) 折腾(zhē)
C.荧屏(bǐng) 屏息(bǐng) 屏幕(píng)
D.看守(kàn) 看见(kàn) 看重(kān)
7、“扎”字有三个读音,分别是:①zhā;②zā;③zhá。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扎”字读音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那个扎小辫儿的孩子看到医生要给她扎针,在妈妈的怀抱里挣扎着哭起来了。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8、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在huì huà(______)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是靠他不知pí juàn(______)、勤奋练习得来的。
(2)徐悲鸿用他的努力让那名外国学生rèn shi(______)到自己的cuò wù(______)。
9、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A.孟浩然 B.王维 C.李白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写法。
A.以动衬静
B.以静衬动
C.动静结合
10、阅读理解。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绝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完成练习。
(1)“淘汰”的意思是_________,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2)“交口称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大家交口称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用“ ”画出来。
【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单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校长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他的反应先是_____________,后来是_______________。
【3】“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中的“连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周恩来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sì shì)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zhàn chàn)!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的错误读音。
【2】在短文中的“□”中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天都峰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4】老爷爷看到“我”来爬天都峰会想___________;“我”看到老爷爷来爬天都峰会想___________。
【5】选文画线句子中的“奋力、攀着、手脚并用、终于”这些词既突出了爬山的_________,又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3、阅读课外短文,完成习题。
一事无成
有一个木工,从森林里砍了一棵大树,准备盖房子时做栋梁。他好不容易把大树拖回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他趁着高兴劲儿,也没有多想,拿起锯子就锯。哼哧哼哧锯了半天,费了好大的劲儿,累得大汗淋漓,终于锯完了。锯完以后,他发现锯得太短了。怎么办呢?那就改做门框。于是,他拿起斧子就砍。叮叮当砍了半天,累得直喘粗气,终于砍好了。一看,木料砍得太薄了,根本不能当门框用了。唉,没办法,只好改做扁担了。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刨子来就刨。刨呀刨,刨了半天,刨光后一看,哎呀!又刨得太小啦!根本没办法做扁担啦。
这可如何是好呢?好!那就改做刀把儿吧!对,就这么决定了!他马上操起削刀,咬紧牙,一个劲儿地狠削。因用力过猛,好几次差点儿削了手。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刀把儿削好了。试试看!往刀上一安,不好了,又削得太细了,不能用。扔了吧,又太浪费了。这可太不好办啦!嘿!有啦!可以改做牙签嘛!尽管如此,他还是很耐心地用小刀慢慢地削,最后,终于把牙签做成了。
这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浑身大汗。他累得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把牙签含在嘴里,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突然,听见咔嚓一声,连牙签也断成了两截。
【1】第一自然段写木工“好不容易把大树拖回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们可以用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他高兴的心情。
【2】“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______”上应填入的俗语是( )
A.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 功夫不负有心人
【4】这个木工砍了一棵大树,最初准备用它做_________,因为锯得太短,就改做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只好改做扁担;因为刨得太小,只好改做____________;又因为______________,只好改做牙签;最后,连牙签也断成了两截。
【5】照样子,摘录描写木匠工作努力的词语。
大汗淋漓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木匠虽然很努力,最终却一事无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èi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 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àn chàn)动起来。
【1】在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2】用“\”画去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顿时—( ) 逐渐—( )
犹如—( ) 颤动—( )
【4】选文第1自然段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________,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________。
【5】用“——”画出第2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 )。(只填序号)
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样子 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6】“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_____,说明了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陶罐对铁罐说:“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鹅吃饭时非有人侍候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例:(1)他机灵得像只猴儿。 (2)他狡猾得像只狐狸。(仿照例句,把下列两个句子改写成比喻句,表达不同的感情)
战士们冲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人冲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能修改病句。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们要努力改正并及时发现学习中的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经过治疗,小强的病已经恢复了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老师因为关心我的学习,所以关心我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1.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大概两丈多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文具店里卖了铅笔、橡皮、笔记本和文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要尽快改正、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似的有序地走出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平静的湖面上,有一艘船迎着狂风向对岸驶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体会想象的妙处,再仿写一段话。
作家萧红妙笔生花,给我们带来绚丽多彩、变幻无穷的火烧云,请拿起笔来,学习想象的写作方法,写一写你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