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理所当然 同心协力 相依为命 国泰民安
B.难以置信 震天动地 一知半解 民不聊声
C.举世闻名 呕心历血 美中不足 心旷神怡
D.应接不遐 津津有味 众星拱月 安居乐业
2、下列诗词中与思乡情感无关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作文水平进步了。
B.我们必须仔细检査并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C.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增加了友谊
D.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4、反义词。
重罚——( ) 齐全——( ) 推却——( )
紧急——( ) 秘密——( ) 吃惊——( )
轻易——( ) 故意——( )
5、给下列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当上工___下工___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___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___前面的抬起脚来___后面的紧跟上去___踏踏的声音___像轻快的音乐___清波漾漾___人影绰绰___给人画一般的美感___
6、积累运用。
(1)《从军行》中形象地说明了将士边塞的时间之长,边塞战斗频繁的句子是:“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2)提起“慈母情深”,我就会想起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_____。”
(3)王维的《鸟鸣涧》中,用鸟鸣声来衬托山间幽静的诗句是:“月出惊山鸟,_____。”
(4)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读着范成大的“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感受到了乡村儿童学种瓜的纯朴、可爱。
(5)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6)阅读古典名著,我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____的武松,____的诸葛亮;我还了解到许多精彩的故事。如____,____等。
(7)六一晚会上,我们班的同学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表演了精彩的节目,真可谓“_____。”(打一歇后语)
(8)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甲骨文、_____、小篆、_____、楷书这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7、填空。
“那____________________ ,那 ________________ ,那_________________,那 _________________,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白鹭》)
8、五年级上学期我还读了不少外国民间故事,其中 _____(哪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 _____。
9、遥远的炊烟(12分)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______________的瀑布,像______________的锦缎,像______________的少女,像______________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横线上。(4分)
婀娜多姿 飘忽散淡 飞流直下 艳丽多彩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4分)
①一个人只要在乡村生活过,都会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 )
②小时候,如果谁家房顶上的炊烟没有了,就说明饭还没做呢。 ( )
③炊烟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故乡茅屋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最让游子动心。( )
④只有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才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 )
(3)为什么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怀念自己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在你的印象里,什么才是家乡的象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玩具飞机
①为了谋生,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
②有一次,圣诞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正好在店里,看见一个小男孩进了店门。他大约6岁左右,穿着一件袖口破了的夹克衫,脚上的鞋子很旧,其中的一只鞋带已经断了。小男孩的头发很长,也很凌乱。
③小男孩急不可待地走到玩具柜,顿时被各式各样的玩具吸引得眼花缭乱了。他摸摸这个,又瞧瞧那个,有时拿起一件玩具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又轻轻地放回原处。
④这时,父亲从楼梯上走下来,向这个小男孩打了一声招呼,和蔼地问:“孩子,你要买什么?”“我想挑件礼物送给弟弟。”小男孩抬起头望着我的父亲,小声说道。“是吗?真是太好了。慢慢挑,一定选一个最喜爱的玩具,好吗?”小男孩听了父亲的话之后,似乎得到了某种赞赏和鼓励,眼里露出笑意,神情也放松多了。
⑤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小男孩精心挑选了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父亲面前小心翼翼问道:“先生,这个飞机要多少钱?”父亲看看飞机,又看看他,想了想: 才问他:“孩子,你带了多少钱来?”小男孩迅速翻遍了每一个衣兜,然后把所有的钱全摆在柜台上,一共是27美分。我知道这个玩具飞机的价钱是3.98美元,他的这点钱实在是相差太远了。但是,父亲收下了他的钱,还很亲切地说:“这钱正好够买一架玩具飞机,你弟弟看到它会很高兴的。”
⑥小男孩顿时喜出望外,与刚才判若两人。他接过我包装好的玩具飞机,将他紧紧地抱在胸前,便高高兴兴地走出了商店。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形容非常的谨慎和小心,一点不敢疏忽。__________
(2)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__________
【2】想一想,哪种分段方式最恰当(把字母填在括号里)( )
A.第一段:第①②节 第二段:第③④节 第三段:第⑤⑥节
B.第一段:第①节 第二段:第②③④节 第三段:第⑤⑥节
C.第一段:第①②节 第二段:第③④⑤节 第三段:第⑥节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第③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小男孩当时犹豫不决的心情。
(2)“判若两人”的意思是同一个人与先前的行为举止不一样。文中小男孩刚进店的时候_____________,后来,他因为_______________而喜出望外。他的心情前后转变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内容,在第5节的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
【5】文中的小男孩和父亲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联系内容说说理由。(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理所当然”的意思是_______,文中人们把______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2】选文描写了___、____两个情景,表现出了乡亲们______的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3】选文中画“____”的句子可以概括为( )。
A.止步
B.礼让
C.友好攀谈
D.相背而行
【4】第二自然段中“美好的情感”指的是_____。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a.照应开头 b.设置悬念 c.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走搭石的时候,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景?乡亲们会怎么做?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①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②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 )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给文中加点的词换个词语,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________________
【3】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牛郎织女(节选)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担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 )没说话,( )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让牛郎觉得“美”的是__________,让他觉得“不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的句子中,可以去掉“总是”这个词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文中加点的两个“紧”字的意思______(一样 不一样)。“扎紧”中的“紧”的意思是__________;“钱很紧”中的“紧”的意思是__________。
【2】选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件事的描写,充分表现出___________。
【3】对“我”品尝到的“新滋味”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开亲人,独自一人去上学,舍不得离开家。
B.家里钱紧张,却把凑来的钱全花在“我”身上,供“我”上学,让“我”心酸。
C.父亲把“我”送到学校,替“我”把床铺好,让“我”感到父爱无私,父爱如山。
15、精彩赏析阁。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 “沮丧”是什么意思?当年那件让孩子“沮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短文中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想一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中的“是”与“非”在本文中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国家速滑馆
①国家速滑馆与“鸟巢”“水立方”,共同组成北家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②国家选滑信是北京2022年各冬奥会标志性场馆,也是北京赛区唯一的新建场馆。因其外形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格为“冰丝带”。其设计理念来自一个关于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
③国家速滑馆采用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馆。采用这种结构设计,能够极大的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④国家速滑馆不但结构设计创世界体育馆之最,而且还拥有世界最环保的制冰技术。它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的冬奥场馆。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度以内。这种制冷与传统方式相比,效能可提升20%以上。
⑤国家速滑馆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化场馆。在建造过程中,除了大量使用先进建造、绿色节能技术外,还应用了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了施工全过程的仿真分析,真正实现了“智慧建造”。
【1】短文②-⑤自然段是从外形及设计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四方面来介绍国家速滑馆的。
【2】第④自然段中画“__________”的句子运用了的____________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_______________。
【3】《松鼠》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而本文的语言( )。
A.婉约细腻
B.生动活泼
C.平实质朴
D.幽默风趣
【4】选择一种你熟悉的事物,想一想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你写一两句话,至少用上一周说明方法,把它的特点写清楚
事物: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关于国家速滑馆你还想了解什么?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文段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 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_____你们要像花生,它_____不好看,_____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本文详细写了_______的经过。
【2】请在文中“_____”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3】文中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是__________,在叙述时作者将花生和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
【4】联系上下文,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B.不能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C.做人不能只讲体面。
D.人可以讲体面,更重要的是对别人有好处。
【5】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款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先看清题目要求,再听两遍录音,完成下面各题。
爱心在传递,温情在感染
旱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旱区一线,不少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奉献爱心,演绎这一个个人的故事。东兰县长乐镇安定村有两个村民小组127名群众饮水极度困难,需到8公里外挑水。人称“送水书记”的张启贤自掏腰包500多元购买了装水用具,利用自家的农用车和摩托车,
坚持每天跑两趟到8公里外的地方运水,供村民无偿饮用。巴马县是世界“长寿之乡”,全国不少地方的人都到此长期居住疗养,这些人被称为“候鸟人”。旱情发生后,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用私家车为旱区群众义务送水。3月27日,广西工学院设立3个爱心点,开展“捐赠一瓶水,爱心送灾区”的义卖活动,同学们把矿泉水瓶摆成爱心图案。市民们花1.5元购买两瓶矿泉水,所买的矿泉水和卖矿泉水的收入,将全部捐赠给灾区人民。眼下,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好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爱心款物正源源不断发往灾区。
【1】人称“________”的张启贤利用自家的农用车和摩托车,坚持每天跑两趟到8公里外的地方运水,供村民____________。
【2】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爱心款物正____________,发往灾区。
【3】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⑴ 巴马县是世界“鱼米之乡”,全国不少地方的人都到此长期居住疗养,这些人被称为“候鸟人”(____)
⑵ 广西工学院设立3个爱心点,开展了“捐赠一瓶水,爱心送灾区”的义卖活动。(____)
1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句中的“滴穿”是指________________,“顽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0、按要求写句子。
(1)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晴急切地寻找那本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像是在屋檐下躲雨,你不好意思赶我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书对我还不重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书巧比喻。
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很多名人对书也做了形象的比喻,特别是高尔基对书的比喻更是多。请你写几个。
高尔基说书是 ;书是 。
惠普尔说书是 。
歌德说读书是 。
22、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喊救命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要求按一定顺序来写,内容具体,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