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鼠》是法国布封写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
B.冰心在文中提到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指的是《红楼梦》。
C.《慈母情深》中母亲的工作环境与《父爱之舟》中“我”与父亲逛庙会的情景都采用了场景描写的方法。
D.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本学期所学的《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将相和》都是我国古代民间故事。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B.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C.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D.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
3、李琪真诚地安慰比赛失利的同学,老师称赞他“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吾善养浩然之气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春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他被后人尊称为______。与大诗人______
起被称为________。
(2)这是一首( )。
A、五言律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诗中写眼前景物的诗句是( )
A、一、二句 B、三、四句
C、五、六句 D、七、八句
(4)运用夸张描写,表现离乱中的思亲之情的诗句是( )
A、一、二句 B、三、四句
C、五、六句 D、七、八句
5、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 。作者用了三个动词“ ”“ ”“ ”来表现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 能力,从而更显出它“ ”的天性,由此表现出它的“ ”。
6、比一比,组词语
悔(________) 谐(_______) 诵(_______) 缺(_______)
诲(________) 皆(_______) 涌(_______) 缸(________)
7、“有朝一日,黑暗而深邃的海洋底部,将会变成灯火辉煌的街市。”看到“海洋”我想到了成语 ,“街市”还可以与 等词语互相搭配。
8、我是拼写小能手。
kòng zhì | ké sou | wěi zhuāng | hōng jī | màn yán | xī miè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曾经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1)根据上下文②中划横线理解词语的含义。
刻苦铭心:________
(2)品析第3段中画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为什么面对孩子摔破碗盆、拆毁的玩具、污脏的衣服“我”都不曾打他?(请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4)怎样理解第11段的“最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5)第13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6)你对于父母责打孩子是怎样看的?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文章
大圣乱蟠桃(节选)
原来大圣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变作二寸长的小人儿,在那大树梢头浓叶之下睡着了。七衣仙女道:“我等奉旨前来,寻不见大圣,怎敢空回?”旁有仙使道:“仙娥既奉旨来,不必迟疑。我大圣闲游惯了,想是出园会友去了。汝等
联系上下文,我猜测“汝等”是“你们”的意思。 |
且去摘桃。我们替你回话便是。那仙女依言,入树林之下摘桃。先在前树摘了二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被猴王吃了。七仙女张望东西,只见向南枝上只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望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他惊醒。大圣即现本相,耳朵里掣出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咄的一声道:“你是那方怪物,敢大胆偷摘我桃?”慌得那七仙女一齐跪下道:“大圣息怒。我等不是妖怪,乃王母娘娘差来的七衣仙女,摘取仙桃,大开宝阁,做‘蟠桃盛会’。适至此间,先见了本园土地等神,寻大圣不见。我等恐迟了王母懿旨,是以等不得大圣,故先在此摘桃,万望恕罪。”
大圣闻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请起。王母开阁设宴,请的是谁?”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各路神仙、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会旧规,今会不知如何。”大圣道:“此言也是,难怪汝等。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1】仿照语段中的批注示例,为第一自然段画粗横线的“止有”写批注:____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我大致猜到这句话是在讲____。
【3】短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讲( )
A.仙女来蟠桃园摘桃,一直找不到孙大圣。
B.仙女来蟠桃园摘桃,惊醒了变成小人儿的孙大圣。
C.仙女来蟠桃园摘桃,发现了正在偷吃蟠桃的孙大圣。
【4】关注短文中描写孙大圣言行的句子,为他设计一张人物卡。
人物:孙大圣 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描写:____ 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____ |
【5】短文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请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填序号)
A.取回真经 B.三调芭蕉扇 C.猴王出世 D.大圣乱蟠桃 E.被压五行山
( )→→( )→→( E )→→( )→→( )
11、课内阅读。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挥来 摆来),悠然(挥去 摆去),如同(跟 伴)着鼓点,随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
【2】这段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的情景,运用了______________描写的写作方法。
【3】这段话先写了刷子李刷墙时的______________,接着写了刷后的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刷子李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与理解。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文中画“____”句子是___描写。诸葛亮选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是为了___。
【2】把船只“一字摆开”是为了___。
【3】“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是为了___。
【4】画“﹏﹏”句子是对鲁肃和诸葛亮神态、语言的描写,请注意加点词语,结合选文内容,体会人物内心。
(1)鲁肃“吃惊”,是担心___。诸葛亮“笑”,表明他知道___。
(2)这里运用了___的手法,鲁肃的“吃惊”和诸葛亮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___。
【5】有人说曹操不敢派兵迎战,是因为曹操这个人太胆小了。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直被人们奉为刻苦学习的楷模,还被人们尊为“书圣”。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
他7岁就跟父亲学书法,并受教于著名书法家卫夫人。12岁在父亲的枕头中发现书法秘著《笔论》,他如获至宝,偷偷阅读。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发现后,认为他年纪太小,难以理解书中深奥的内容,不让他看。王羲之向父亲请求道:“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倘若等到我长大再学,恐怕就太迟了,希望父亲早些教我。”王旷听了,很为他的好学精神感动,就将《笔论》讲授给他听,使王羲之受到很大的教益。
传说王羲之少年时代,学了一段时间,为自己停步不前十分苦恼,而且表现得心灰意懒,越来越提不起神。一天,他又写了几版字,越看越觉得丑,便到外边散步。他漫步来到一座山下,抬头一看,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下小溪流水,清澈见底,鸟儿呜叫得十分好听。由于迷于游览,忘了返家,傍晚肚子饿得咕咕叫,想就地找些东西吃,他来到一户农家说明来意。主人是位瞎眼婆婆,可做起事来却十分利索,生火,和面,抹油……转眼工夫,将饼子甩满一锅,并且十几个饼子,大小一样,一个挨一个,没有一个重叠或挤压。王羲之看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他好奇地问她,如何练出这等功夫,瞎眼婆婆笑道:“没啥窍门,功到自然成嘛!”王羲之听了这句话,联想到自己的书法,不禁茅塞顿开,忘了饥饿,一口气跑回家,抓起笔,埋头苦练起来。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倘若”的近义词是________,“深奥”的反义词是________。
【3】“茅塞顿开”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啥窍门,功到自然成嘛!”这个句子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5】联系上下文说说“没啥窍门,功到自然成嘛”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倘若等到我长大了再学,恐怕就太迟了”你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7】读了短文,你的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生命之芯
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坐在静静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1】文章标题“生命之芯”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写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______________
15、精彩赏析阁。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鼓舞( ) 断言( ) 时代( )
(2)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怎样才能“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运用上单元学到的阅读策略,快速阅读下面短文,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爱祖国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这好比问我们为什么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他们有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同理,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 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感情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人必须爱父母这叫孝;人又必须爱祖国这叫忠。忠孝二字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类对自己的母体:父母和祖国的回报,是天然的法则,属天理良心一级的最高的又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无论哪个民族概莫能外。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我终身的恋国之情。这是爱国的第一个理由,天然的无可争辩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热爱这个“家”。当年方志敏见祖国积贫积弱,被强敌欺侮,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说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这四万万的孩子都白生了吗?”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民族 的大家庭,她也需要不断维持,不断发展。对内来说,祖国的繁荣发展得靠子女们的辛劳建设,如蜂酿蜜,如燕垒窝,不能有一时的停顿。对外来说,祖国必须有人来保卫。一国既处于世界各国之林,必然会有各种利害冲突和竞争,甚至会遭遇欺侮和侵略。任何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强盛都是靠它的全体人民,万众一心,竭力奉献换来的,每个国民都有出力费心,直至牺牲的义务。这是爱国的第二个理由。如果哪个人身处国中却漠视国运,那是最大的不忠不义。虽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汉奸.有败类,但这些人总是被人所唾弃。
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1】这篇说明文围绕着“我们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阐述了爱国的两个理由。第一个是__________,这是______、 __________的理由,这是义务和责任。
【2】为了说清楚“我们和祖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关系”,作者用_________,的方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根据下列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①概莫能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动物且然,况于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
④漠视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这四万万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设问句开头,并在第一句话提出问题后,马上就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反复读开头第一句话,品味这种开头的气势.目的和效果,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再去读读《祖国的涵义》,写下你对“祖国”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谈笑风生地走进动物园时,立即被园中的“水上怪物”——河马吸引住了。它先是静静地趴在水中,只露出两只小耳朵和一小块褐色的脊背。远远望去,像是水中的沙滩,或是突出的小岛。接着,只听见“哗——”的一声,河马上岸了!好家伙,池中的水足足退了一尺多!再看它,披着一件又厚又粗的灰褐色的“外衣”,浑身挂着水珠,两只小小的耳朵和一双细细的眼睛与它那庞大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在难以想象的是,支撑它那庞大身躯的腿又粗又短!我们都在笑它,它却毫不在乎,一面蹒跚地往铁栏旁走去,一面晃动两只耳朵向游客致意,还不时地眨着眼睛莫名其妙地看看这,看看那,好像在说,“嗯,你们怎么老看着我?难道我长得不美吗?”瞧它那样子,既滑稽,又可笑,仿佛一位经过特技训练的滑稽大师在表演。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沙滩”“小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外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描写河马外形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马上岸了”“池中的水足足退了一尺多”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段话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5】作者观察的重点是河马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这段话是抓住了河马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现代文阅读。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十几年前。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就先打量起母亲端出的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我是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位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对比鲜明的水果有些奇怪。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三年前,母亲去世前夕,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很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或许,这就是天命,是对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吧。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写“我”跟母亲之间的那几件事。
第①自然段_______________→第②自然段_____________→第③自然段第一次吃荔枝→第④自然段_______________→第⑤自然段每年吃荔枝
【2】用~~ 画出文中细致描写荔枝的语句。
【3】提高阅读速度下列做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第②自然段时,我不知道“沙果”是什么,但这不影响阅读,因此我没有停下来。
B.我读完第①自然段,心想:快70岁的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会是怎样的心情?于是,带着问题快速默读文章。
C.只要集中注意力,阅读速度就会提高,边读边思考反而会影响阅读速度。
【4】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含的情感,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钱学森
①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般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②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④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⑤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⑥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路上了归国的航程。
⑦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根据意思,在短文1自然段中选出合适的四字词填空。
(1)形容广大宽阔,无边无际。( )
(2)形容思念亲切。( )
(3)形容船只冲过波浪前进,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
(4)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
【2】总览全文,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体会人物的内心。
(1)请在第①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表现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句子,用“______”画下来。
(2)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
多做点事。”“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指的是 。
(3)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①“终于”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应当”一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合短文第②③④自然段,从上面的句子中体会钱学森的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⑤自然段,结合短文回答。
(1)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这句话是对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将领的语言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侧面反映出钱学森回国意义的重大。
B.间接表达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C.这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非常尊重钱学森。
【5】读了这篇文章,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汉字真美。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大学1896年建校,“上海交通大学”如今的校徽图案选( )。
A.
B.
C.
D.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将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来)
2.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将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3.爸爸常说:“记得改革开放前,我上小学那会儿,天天步行7公里上下学,中午还得饿肚子。”(改成转述句)
4.201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生2565周年纪念日。中国多地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以表示对先贤的仰慕和追思。(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连成一句,再写一句孔子说过的话)
21、句子训练营。
(1)用“生气”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生气(发怒):
生气(活力):
(2)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3)请用你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我凭触觉能得到如此多的欢快。
我通过视觉的力量,一定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请你用加点字写一句话:
(5)修改病句。
《匆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自清写的。
22、海力布对龙王说:“请您把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花儿开放、小鸟欢唱,亲近自然真好;母亲的赞扬、父亲的严厉,感受亲情真好;分享喜悦,分担忧愁,有朋友真好……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请以“____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