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八戒取经归来,被封为 。
A. 斗战圣佛 B. 金身罗汉 C. 净坛使者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酬谢 懂得 照耀 忘乎所以
B.侵略 谎言 晕倒 难已置信
C.躁声 销毁 舅父 不计其数
D.爱幕 繁殖 恩惠 千真万确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垂蔓(wàn) 允诺(ruò) 礁石(qiáo) 干将发硎(gàn jiàng)
B.平衡(héng) 划归(huà) 偎依(wēi) 浩瀚无边(hào hàng)
C.嗜好(sì) 柜子(guì) 瞌睡(kē) 玲珑剔透(tì tòu)
D.这栋房子价格便宜(pián yi),院子前后都有门,出入很便宜(biàn yí)。
4、根据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1.《示儿》这首诗中表达诗人遗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山居秋暝》这首诗中描写月亮和清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这句话主要写 __,作者使用了 __说明方法。
4.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_,而对别人__________的人。
5.《将相和》这一课让我们学会了两个历史成语_________和_________。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①(____)光溢(____) ②呐喊(____)(____) ③云(____)日(____)
④囫(____)(____)枣 ⑤(____)(____)心裁 ⑥心(____)理(____)
⑦大(____)(____)手 ⑧牵(____)挂(____) ⑨如(____)如(____)
⑩呕(____)沥(____) ⑪(____)(____)不忘 ⑫(____)(____)联翩
1.写出与词语①意思相近的两个词语:____、___。
2.写出与词语⑪结构一样的两个词语:____、___。
3.词语⑫中“联翩”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6、词语积累。
自相( )( )( )口( )舌 无( )为( )
迫不( )( )( )牙( )爪 画( )点( )
滥竽( )( )( )月当( ) 惊( )失( )
树影( )( )( )( )不决 惊( )不( )
7、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按要求完成练习。
( )计多( ) ( )光( )彩
( )鸿( )野 内( )外( )
( )心( )血 ( )言不( ) 处心( ) 浮想( )
(1)请用画“ ”词语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词语中与“( )心( )血”感情色彩相反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
(3)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请写出和画波浪线的词语意思一样的俗语:___________。
8、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那个
泪如____涌 前____后合 日____兼程 溃____成军
阳光____媚 ____无音讯 所向____靡 一败____地
赏心____目 丢盔弃____ 惊慌失____ 八面____风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向日葵
①春天来了,雪化冰消,山青了,水绿了。阵阵春风场场春雨,向日葵长高了,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它像一个欢乐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②夏天到了,在这生长的季节里,向日葵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幼年,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了。你看,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它的花盆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几十个黄色的花瓣。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向日葵在风雨中摇摆,而它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早晨,葵花张开笑脸,第一个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阳;中午太阳当空,葵花总是扬起那金色的脸庞;傍晚,太阳徐徐落山了,向日葵又面向西方,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啊!多美的葵花呀!金色的阳光照进它们的心里了。
③秋天来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向日葵度过了它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渐渐成熟了。习习秋风,丝丝秋雨,向日葵的叶子由绿变黄,花盆外的花瓣也慢慢凋谢了。但是花盆里那些数不清的花蕊下面却结出了饱满的果实——葵花籽儿。这时,向日葵谦虚地悄悄地低下了头。好像在向人们暗示,该收获了。
④到了冬天,向日葵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丰收果实,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由于向日葵时时刻刻接受阳光的哺育,它的果实才格外饱满,格外香。
⑤是的,我们少年儿童也正像葵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原载《小学同步拓展系列丛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有删改)
【1】判断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短文是按“早晨、中午、傍晚”的时间顺序写的。______
(2)短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向日葵的成长过程。______
(3)“无忧无虑”说明向日葵的生长是很顺利的。______
(4)从“葵花张开笑脸”中的“张开”一词知道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______
(5)从第③自然段中的“数不清”这个词可以知道向日葵结了很多葵花籽儿。______
【2】“它像个欢乐的孩子”中的“它”是指( )
A.孩子
B.春天
C.山水
D.向日葵
【3】“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这里的破折号表示( )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C.意思转折
D.语气断断续续
【4】“几十个黄色的花瓣,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这句话采用了( )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
D.都不是.
【5】“早晨,葵花张开笑脸……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这句话采用了( )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
D.都不是
【6】如果要把文章分类的话,这篇短文属于( )
A.叙事
B.写人
C.状物
D.写景
【7】对于短文的最后一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
【8】读了《向日葵》这篇短文,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10、读生活,品人生。
我和橘皮的往事
梁晓声
①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的、戴600度黑边近视镜的女人的脸,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想起她,也就想起了一些关于橘皮的往事……
②有一天,轮到我和我们班的几名同学去校办小厂房里义务劳动。一名同学问指派我们干活的师傅,橘皮究竟可以治哪几种病?师傅就告诉我们,它可以平喘,并对减缓支气管炎有良效。
③我听了暗暗记在心里。我的母亲,每年冬季都被支气管炎所困扰,经常喘作,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可是家里穷,母亲舍不得花钱买药,就那么一冬季又一冬季地忍受着,一冬季比一冬季喘得厉害。看着母亲喘作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的痛苦样子,我和弟弟妹妹每每心里难受得想哭。我暗想,一麻袋又一麻袋,这么多橘皮,我何不替母亲带回家一点儿呢。
④当天,我往兜里偷偷揣了几片干橘皮。
⑤以后,每次义务劳动,我都往兜里揣几块干橘皮。
⑥母亲喝了一阵子干橘皮泡的水,剧烈喘息的时候,分明减少了。起码我觉得是那样。我内心里的高兴,真是没法儿形容。母亲自然着呢过我从哪弄的干橘皮?我撒谎骗母亲,说是校办工厂的师傅送的。母亲就抚摩我的头,用微笑表达她对儿子一片孝心的欣慰。那是穷孩子的母亲们普遍的最由衷的也是最大的欣慰啊!
⑦不料想,由于一个同学的告发,我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先是在全班同学的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后来是在全校同学的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
⑧那是特殊的年代。哪怕小到一声橡皮,半截铅笔,只要一旦和“偷”字连起来,也是以构成一个孩子从此无法洗刷掉的耻辱,也是以一个孩子从此永无自尊可言。连我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似乎都佯装看不见,目光故意从我身上一扫而过。
⑨我不再有学友了,我处于可怕的孤立之中。我不敢对母亲讲我在学校的遭遇和处境,怕母亲为我而悲伤。
⑩当时我的班主任老师,也就是那位清瘦而严厉的,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中年女教师,正休产假。她重新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觉察出了我的异常处境。
⑪A放学后,她把我叫到了僻静处,而不是办公室内,问我究竟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
⑫我哇地哭了……
⑬第二天,她在上课之前却说:“首先我要讲讲梁绍生(我当年的本名)和橘皮的事。他不是小偷,不是贼,是我吩咐他在义务劳动时,别忘了给老师带一点儿橘皮。老师需要橘皮掺进别的中药治病。你们再认为他是小偷,是贼,那么也把老师看成是小偷,是贼吧!”
⑭B第三天,当全校同学做课间操时,大喇叭里传出了她的声音。说的是她在课堂上说的那番话……
⑮从此我不再是小偷,不再是贼了。
【1】通读全文,补全短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我”知道了橘皮的效用→_____________→“我”被同学告发而在学校处境艰难→_____________
【2】读短文中画线句子,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1)读句A,我知道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B,我知道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班主任老师在“我”的心目中,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师,是她维护了_______,是她让“我”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真诚与热爱。
【4】短文写“我”和橘皮的往事,主是为了( )
A.表现“我”孝顺妈妈
B.赞颂班主任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好品质。
C.说明“我”的自私。
D.说明“我”当年家境困难,妈妈有病买不起药品。
11、阅读。
看不见的爱(节选)
①夏天的傍晚,天色很好,我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②那孩子有时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我没见过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的手中,安详地微笑着。孩子就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妇女的眼神中看出,她是孩子的母亲。
③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④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微微一笑:“谢谢,不用!”她蹲下 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我怔住了。
⑤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为什么?”
⑥“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⑦“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沉默了。
⑧过了很久,那男孩的节奏逐渐漫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速度也慢了。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吟唱,天幕上已有了屈指可数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⑨又过了很久,夜幕笼罩下来,已看不清瓶子的轮廓了。“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对他们道一声“再见”,我便转身往回走。
⑩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我”为什么想教那孩子怎样打瓶子?(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④自然段中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短文中画“ ”的句子包括了对孩子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体现了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画“﹏﹏﹏”的句子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__________,但小男孩__________,美妙的景色又暗示了故事的美好结局。
【5】短文中母亲说:“只要锲而不舍,就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这话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删去吗?( )
A.不可以,它使文章有了完整的结局,证明了孩子坚持去做,最终获得了成功。
B.可以,这篇短文是写母亲无形的爱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些画蛇添足了。
【7】发挥想象,故事中的男孩以后会成长为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运用。
鸟儿并没有“语言”。鹦鹉和八哥在鸟类中能说会道,居然能学人话,叫出两声“客来到”“六点半”之类的声音,但是,它们并不懂得自己叫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鸟的叫声,在同伴中也有作用,它常常表示一种信号。一群乌鸦停栖在树上,如果有一只乌鸦受到侵害,发出惊慌的叫声,其他的乌鸦,马上会飞走。那惊叫的声音,是“危险”的信号。许多种雌鸟的啼叫,是为了招引雄鸟,雄鸟往往应声飞来。
。云南双柏县有个叫李德发的农民,从小生长在森林里,听惯了鸟的叫声,懂得了鸟的信号,经过勤学苦练,学会了鸟的叫声,像真鸟叫一样。他躲在树林里,学着公老勾嘴鸟叫,母老勾嘴鸟就会循声飞来。它学母鸟叫,公鸟会飞来;学幼鸟叫,公的母的都会飞来,能一叫百应。十年来,他用这个方法捕捉了四万多只害鸟。
①法国的动物学家,曾经把乌鸦的各种叫声记录下来,编成了一部“乌鸦语言词典”。②应用这种方法,可以从田地里把乌鸦赶走,免得它们破坏庄稼。③比如,在树林里,他们把乌鸦拼命挣扎的声音从扩音器播送出去,只不过二十秒钟,成群的乌鸦全部飞起,黑压压一大片,像一团乌云似的飞走了。④大自然启发我们去应用鸟声。
椋鸟经常偷吃樱桃,即使保护得很好的樱桃园,也有10%到15%的樱桃被偷。德国科学家用录音机把椋鸟受害后惨叫的声音录下来,播送出去,椋鸟吓飞了,樱桃园得到了保护。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鸟儿也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知道自己的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 )
(2)很多雌鸟的叫声是为了吸引雄鸟。 ( )
(3)李德发勤学苦练鸟的叫声是为了和鸟交流。 ( )
【2】文章第4自然段句子顺序排列错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 ②③①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②① D. ①③②④
【3】在文中横线处加个句子,使上下文意思连贯,最恰当的是( )
A. 鸟的叫声还有很多含义 B. 鸟的叫声,能保护庄稼
C. 鸟的叫声,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D. 利用鸟的叫声能捕捉害虫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 作比较、打比方 B. 举例子、打比方
C. 举例子、列数字 D. 举例子、作比较
13、吊水岩
①吊水岩是粟山的一个瀑布,因水挂岩石,山里人因形赋名“吊水岩”。穿过公路,爬过山梁,拐过田垄,吊水岩便远远地呈现在我眼前,犹如一匹飞动的白练。
②来到吊水岩脚下,这儿四周环山,抬头望去,山巍峨耸立,人如在井底了。瀑流的撞击声,流水的哗哗声不绝于耳。仔细瞧那瀑布:最高处窄而平缓,水拥挤着,一股一股的,白而发亮。(A)稍下处,有一石头突兀而出,颇似乡间田头的竹简,它常年与水作伴,灰色的外衣中带着些绿色的青苔,是那样朴实。它就站在那儿,像一个不说话的伙伴,看着瀑布。有几股水顺着它垂流,但更多的水匆匆忙忙地从它旁边奔流而过,遇到不平处,又纷纷扬扬地飞溅开了。(B)最壮观的要数吊水岩的中部了。岩石垂直而下,水没有依托,也呼啸而下,速度极快,变成薄薄的纱,轻轻的雾,飞扬着,挥洒着。那一匹匹薄纱倘若裁剪为衫穿上,不知有多清凉。瀑流的下端,石壁倾斜着,舒缓着,水也没有了先前的急促,有如长蛇漫游……
③吊水岩的灵秀让人心悦。有时,我甚至会惋惜它身处这无名山野,无法闻名于世;但吊水岩似乎从未这么想,它总是满怀激情地飞扬着,挥洒着,把自己挺立成这山野中一处壮观的风景。它是位大彻大悟的智者,豁达,不计较名利,默默地把自己最美的风景奉献给大自然。
【1】这瀑布叫“吊水岩”的原因是_________。
【2】将下列短语填入“____”处,补充完成思维导图。
近观瀑布 感悟品性 远望瀑布
第①段 _______ | 第②段 _______ | 第③段 _______ |
【3】仔细读第②段,完成练习。(2+4=6分)
(1)在吊水岩脚下仔细看瀑布,作者按( )、( )、( )、( )的顺序进行观察和写作。(在本段中找到相关词语依次填空。)
(2)读AB两处句子:A处是__________(静 动)态描写,表现了石头__________的特点;B处是__________(静 动)态描写,表现了吊水岩__________的特点。
【4】(1)作者说吊水岩是位大彻大悟的智者,这“智者”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吊水岩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填空。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1】作者分别把书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关于书,你肯定也有一些自创的比喻,请大胆地把它们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躲藏( ) 光临( ) 勉励( ) 充分( )
【2】这片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表达“我”复杂心情的句子。从这句话我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写写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后,你一定能写出一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或名言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百花园。
慈母情深(节选)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选文中画“_”句子是对母亲的___________描写,写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选文中画“ ”句子是对母亲的________描写,写出了母亲的______________。
【3】“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个句子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是“______”,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 风
老 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做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给小山穿上了一件彩色灿烂的衣衫。 ( )
②青岛的山绿得光亮而透明。 (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草丛 ( )的松树
( )的石层 ( )的衣衫
(3)用“ ”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4)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2自然段填空。
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进行描写的,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秋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
(6)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象,在第3自然段画“_______”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
(7)认真阅读第4自然段,谈谈济南、青岛两地的春风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请为本文加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题目,写在文中横线上。
【2】选文中第②段和第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一句中加点的“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你仔细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亲的短信
①夜色迈着她那轻盈的步伐,悄然来到了这座宁静祥和的海滨小城,喧嚣的街市缓缓地停息了它那特有的声响,就像渐行渐远的钢琴曲一般——清澈、空明。晚饭后,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搜索自己钟爱的电视剧,母亲则在一旁拿着手机不停地翻找着什么。
②窗外微微有些凉意,丝丝滑滑地从脸边拂过,好像是在跟你窃窃私语,又似乎是在诉说着一个深藏多年的动人故事。
③“妈,你在找什么呢?”我一边搜着频道,一边问道。“噢,删短信呢,空间快满了……可看来看去都是有用的(短信)……”母亲没有抬头,继续翻看着那一条条尘封的短信,屏幕的光亮映照在她的脸上,她的眼睛显得格外的闪亮迷人。
④“不会吧,你的手机有500多条内存呢,总不会都是有用的吧……要不我帮你看看?”我放下手中的遥控器看着母亲,只见她仍在默默地阅读着短信,仿佛那里埋藏着幸福,埋藏着无数美好的回忆。
⑤“噢,不了,还是我自己来吧……”母亲还没有说完,她的手机便早已被我“夺”了过来。母亲并没有说什么,因为她最了解她的孩子,了解他的性格,了解他的好奇心,了解他的一切。
⑥窗外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一个爱的故事而感动而哭泣,透过和缓绵绵的晚风,我听见了老树的呼吸。我拿着母亲的手机仔细地翻看着。我惊呆了,500多条短信的发件人竟然会是同一人。霎时间,感动、温暖、惊愕、动容全都交织在了一起。
⑦“这些都是以前你在学校时发给我的,我一直都没有舍得删掉。”母亲接过手机说道,“这是你发给我的第一条短信,是问我你的学号是多少的;这一条是你第一天军训完后发给我的;还有着一条是你国庆回家途中发给我的……”母亲如数家珍地向我讲述着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每一条都是那么深刻,每一条都是那么清晰。
⑧窗外的风大了起来,远处传来一连串蛐蛐的鸣叫声,好似一位母亲正在召唤她那在外贪玩的孩子。
⑨我不由得拿起自己的手机翻看着,那些当初发给母亲和母亲发给我的短信大多都已荡然无存。只有母亲还能够完整地保存着两年前的曾经。当我们怀着儿时的理想在青春的舞台上奋力拼搏的时候,我们获得了许多,也遗弃了许多。而母亲则一直站在我们身后,默默地为我们捡起那些被我们忘记的过去。
⑩那天晚上,我什么也没有做,默默地和母亲一起翻看着那一条条似曾相识的短信,分享着幸福,分享着欢乐,分享着呼啸而过的青春。
【1】以下是同学们对第⑤自然段中“夺”字的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很蛮横无理。
B.“我”对母亲手机里的短信很好奇。
C.“我”不尊重母亲。
D.“我”想帮助母亲删掉没有用的短信。
【2】第⑥自然段中,“我惊呆了”是因为:( )
A.母亲手机里的500多条短信真的都有用。
B.母亲舍不得删掉有用的短信。
C.母亲手机里的短信并没有什么用。
D.500多条短信的发件人竟然都是“我”。
【3】下列表述中,对第⑦自然段划线部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对“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都非常熟悉。
B.母亲把“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都当成珍宝。
C.母亲的记性特别好,能够记住“我”发给她的每一条短信的内容。
D.从母亲如数家珍的讲述中,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4】下面对第⑨自然段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没有完整保存母亲发给“我”的短信。
B.只有母亲能够完整保存孩子的过去。
C.我们在青春舞台上拼搏的时候有收获,有遗弃。
D.我们在青春舞台上拼搏时遗弃许多,母亲默默地为我们保存过去。
【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母亲的短信》是一个“动人故事”,动人之处在于母亲为“我”保存500多条短信。
B.《母亲的短信》是一个“爱的故事”,母爱博大、深厚,500多条短信胜过千言万语。
C.《母亲的短信》是一个“悔的故事”,“我”很后悔删掉当初“我”和母亲之间互发的短信。
D.《母亲的短信》是一个“温暖故事”,“我”和母亲一起翻看一条条似曾相识的短信,互相分享,彼此温暖。
20、请比较便宜的不同意思,并根据要求写句子。
便宜(表示价格低廉):________________
便宜(表示不应得的利益):______________
21、改为陈述句。
你难道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疫情,让我们宅在家里近一个月,如今,我们又重返校园,这一切离不开投身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物资保障员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他们舍身抗疫、奔赴前线,用身体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感动,请大家以信的方式来表达对他(她)们的感激、敬佩之情。题目《给××的一封信》,要求:要把感动的原因写生动,要有真情实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字数不少于400字以上,书写一定要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