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鞍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聊生                    应接不瑕             奇珍异宝

    B.人寿年丰                    振天动地             不可估量

    C.金碧辉煌                    难以置信             完好无缺

    D.直言不玮                    呕心沥血             失魂落魄

  • 2、在以下这段话中依次填入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       )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事情(       )成功。(       )不认识规律,违反规律,就会失败。

    A.然而       只要              因此

    B.因此       只有       才能   如果

    C.然而       只有       才能   如果

    D.因此       只要              然而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笑容和那爽朗的笑声。

    B.经过老师不断的教育,使我终于改掉了粗心大意的坏习惯。

    C.同学们认真听取并讨论了班长提出的秋游方案。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

    (2)姑苏城外寒山寺,_______________

    (3)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来,许多爱国人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陆游在临终时告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劝说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代的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警句告诫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还要勤俭节约。

    (7)与“孤掌难鸣”这个成语意思相同的俗语是:_______________

  • 5、看拼音,写词语。

    gū liáng     diàn táng     guī bǎo

    ( ) ( ) ( )

    líng lóng tī tòu     xiāo huǐ

    ( ) ( )

  • 6、填空。

    1.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   ,让我们看到他儿时的   ;《   》《 》让我们看到他的寄情山水;《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看到他     。的诗句,又让我们看到他思念故土;他以大鹏自比,写到   让我们看到他的勇于追求与自信……他不愧为   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善于想象,长于夸张,他不愧为  

    2.李白以浪漫豪放著称,但有一首诗却抒发了他愁肠百结的苦闷,这首诗是

      》:     。其中   用了夸张的写法。

    3.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多次寻求政治出路,却屡遭挫折。这些经历,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羞诗人却   因为面前是     的困境,他却想到了     所以尽管 但在最后他还是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

     

  • 7、古诗文填空。

    古诗文

    题目

    作者

    ( ),蒙冲巨舰一毛轻。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②洛阳亲友如相问,( )

    《芙蓉楼送辛渐》

    ( )

    ③美哉,我少年中国,( )!壮哉,我中国少年,( )

    《中国少年说》

    ( )

  • 8、课内阅读积累。

    古人谈读书学习。“敏而好学,__________。”“三到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不到乎?”“旧书不厌百回读,____________________。”“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少爷喝墨水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就把家中的独生儿子送进一家私塾,几年过去了,这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斗大的字还认不得几个。

    一天,他家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客人。他父亲把客人请到客厅,两个人喝茶聊天。少爷听说来了一位有学问的客人,想见一见。可是又一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于是随手拿了一本书走进了客厅。

    客人看到少爷进来,手中还拿本书,便恭维说:“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

    他的父亲听后摇摇头说:“读书十多年,胸无点墨,不成才。”

    少爷听了,心想:原来自己不会念书是因为没有喝墨水呀!于是他回屋磨了满满的一碗墨,“咚咕咕咚”地喝了下去。他觉得不够,又磨了一碗,一仰脖又喝了下去,然后兴冲冲地跑到了客厅,对他父亲说:“爹爹,可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胸无点墨了,我刚才喝了一肚子墨水,以后应该说我‘满肚子墨水’了。”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奉承的近义词是________培育的近义词是________

    2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满肚子墨水中的墨水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现在常用肚子里没墨水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画出文中对少爷的两处心理描写。从这两处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少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爷喝了一肚子墨水就不是胸无点墨了吗?你想对文中的少爷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舍生忘死的这一挡

    提起杜富国,战友们都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艾岩更是眼含热泪:“如果不是杜富国,我现在就不会站在这里了。”

    2018年10月的一天,杜富国和艾岩进行扫雷作业时,发现了一个露出地面的弹体。他们初步判断,这有可能是一颗危险性极高的加重手榴弹,而且下面埋着雷窝。

    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随后接到了侦查指令。艾岩深知任务的危险性,要求一起侦查。杜富国又何尝不知道危险呢?正因为危险,他才不能让战友冒险。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只好听从命令,后退了几步。

    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地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一声巨响,弹体发生了爆炸。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杜富国下意识地挡在了艾岩身前。杜富国被炸成了血人,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危险来临时,很多人的本能是自救。然而,杜富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了战友前面。这一挡,是战友之情,是兄弟之义,更是舍生忘死、英雄无畏的军人本色!

    ——摘自《小学生学习报》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千钧一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文章叙述的内容,给下面的短语排序。

    ①受到重伤 ②弹体爆炸 ③发现雷窝 ④冒险排雷 ⑤舍身遮挡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体会杜富国的心理活动,说说他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退后,让我来”这简短的六个字的意思是___。闪耀着他___的英雄本色。

    【5】品读文中画“﹏﹏”句子,说说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杜富国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开展了下列社团活动。刚上四年级从没有下过象棋的小明也想参加一个社团,但是他只有周五下午有时间。

    A.所有人都可以参加

    B.每星期须活动两次

    C.要对足球有兴趣

    D.有一定的足球基础

    【2】这个学校星期(   )没有社团活动。

    A.一

    B.五

    C.四

    D.二

    【3】小明可以参加的是:(   

    A.足球

    B.象棋

    C.机器人

    D.书法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水的愤怒

    在我生命里曾经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

    暑假时,久居都市的我与朋友结伴西北行。七月如火,车子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爬行。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在黄河拐弯处好不容易才见到了一个村子,村子因树而得名,叫“五棵树村”。在村头有个苗圃,绿绿的一片,让长途跋涉的我们略感一丝凉意。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小姑娘,能不能给点水?”我不停地用毛巾擦着好像永远也擦不干的汗,渴望能洗一把被汗水渍疼的脸。

    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转身走向苗圃后面的屋子,屋子里的椅子上坐着一位老妇人,脸上带着世事洞明的安详。小姑娘轻轻对她说了些什么,老妇人点点头从腰间“哗啦”一声摸出一串钥匙一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儿,木盖儿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我看了一眼,那水里竞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

    本来我是想洗把脸凉爽一下。喝的水我们自带了许多瓶纯净水。等小姑娘转过身去继续 “滴”她的水后,我让同伴把那碗水倒出来,开始洗脸。

    听到水落地的声音。老妇人和小姑娘不约而同地投来愤怒的目光。老妇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喊了声:“作孽呀!”突然摔倒了。小姑娘却不去扶老妇人,只是惊叫着冲到我身边,一把抢过我同伴手中的水碗,然后竞倒在地上,伸开双手用力挖起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捏成一个泥团,迅速跑到苗圃旁新栽的小树边,深挖了一个坑,把湿泥团贴着树根埋下,这才急切地叫着“奶奶”向老妇人跑去,慢慢把她搀扶到椅子上。

    我被眼前这一切惊呆了,一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良久,我们才从小姑娘口中知道,这村周围黄河大堤旁的小树苗都是那位老人家培育出来的,这水窖也是老人家挖的。前年大旱, 水窖里也难以存住水了,为了让刚栽上的小树苗能够成活,老妇人翻山越岭到二十余里外的地方去挑水,不料半路上一脚踏空,瘸了一条腿。

    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蹋水,我心疼呀!”

    1在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清澈________ 缓慢________

    停止________ 暂时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恰当的成语。

    ①事先没有商量却说出相同的话或做出相同的事。________

    ②内容深刻含蓄,耐人寻味。________

    ③比喻勉强维持生存。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描写黄河干旱的句子。

    4读下面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①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儿,木盖儿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姑娘伸开双手用力挖起我脚下那一点被水浸湿的土,捏成一个泥团,迅速跑到苗圃旁新栽的小树边,深挖了一个坑,把湿泥团贴着树根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小姑娘为什么不先扶摔倒在地的奶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老妇人为什么那么愤怒?从中看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00%的精品       让读书改变人生

    80%的价格       让人生飘逸书香

    《青铜葵花》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是《_________》。

    【2】出版社出版这套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0%的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_,“80%的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广告中介绍的作品外,你还知道曹文轩的哪些作品呢?请写两部。

    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游圆明园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凉风袭人。我和家人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

    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对威严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继续往里去,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啊,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

    1认真读文章,填空。

    (1)作者在圆明园遗址看到了威武的__________,嫩绿的__________,盛开的_________,怒视着远方的______________,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福海公园的美,首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了湖周围的______________像个大托盘。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

    2文中的过渡段是第_______自然段,它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____”画出来。

    4你认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为什么?把你的理由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

    心底盛开一朵花

    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是经常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撵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老大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大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请你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了老太太的两次笑,这两次笑所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笑: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题“心底盛开一朵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扬了老太太的心灵如花般美好。

    B.题目很特别,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题目暗示了文章中心。

    D.题目别出心裁,写出了“我”受到帮助后内心的愉悦。

  • 16、(一)我为读书狂(节选有删改)

       

    ①我常想,假如我不识得字,这病中一百八十天的光阴,如何消磨得下去?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把文字这把钥匙,勉强地塞在我手里。到了我七岁的时候,独游无伴的环境,迫着我带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书库的大门。

    ②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缭乱的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我的文字工具,并不锐利,而我所看到的书,又多半是很难攻破的。但即使我读到的对我是些不熟悉的东西,而熟能生巧,一个字形的反复呈现,这个字的意义,也会让我猜到一半。

    ③我记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这里我只谈《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真是一本好书,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不幸的《聊斋志异》,有一次因为我在澡房里偷看,把洗澡水都凉透了,她气得把书抢过去,撕去了一角,从此后我就反复看着这残缺不完的故事,直到十几年后我自己买到一部新书时,才把故事的情节拼全了。

    ④此后是无论是什么书,我得到就翻开看。即或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纸,哪怕是一张极小的纸,只要上面有字,我就都要看看。我记得当我八岁或九岁的时候,我要求我的老师教给我做诗。他说做诗要先学对对子,我说我要试试看。他笑着给我写了三个字,是鸡唱晓,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对上个鸟鸣春,他大为喜悦诧异,以为我自己已经看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实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四句话,我是在一张香烟画的后面看到的!

    (二)高尔基一怒夺书(节选有删改)

    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也是他酷爱书籍、勤奋学习的真实写照。

    ②高尔基出生在沙皇时代的一个工人家庭里,从小失去了父母,年仅十一岁就被抛进黑暗的人间社会。他在善良号轮船上做洗碗工的时候,遇上了一位好心的穷苦厨师斯穆勒,斯穆勒象对待小弟弟一样地爱护他,面且还常常把自己收藏的一些旧书塞到他手里,说:你念书吧,书里面什么重要的知识都有。

    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头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辘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着尾巴。当斯穆勒和高尔基分别的时候,他的最后赠言还是那句话,念书吧,这是最好的事情。厨师那纯朴而热情的话语,深深铭记在高尔基的心上,他渴望着读书。但是,他这样一个穷孩子要能读到书,谈何容易呀!他根本进不了学校的门槛,只能靠自学。没有钱买书就向裁缝太太借一点,再搜集一些破旧了的杂志和图片,甚至象叫化子似地到处去耍。

    ④当他好不容易弄到一些书籍之后,新的困难又来了:哪里有时间阅读?

    ⑤他当时在一个绘图师家中做佣工,除了一身兼男仆、女仆和跑街的三重工作之外,还要贴设计图,抄工程设计书,复核包工头的细帐,一天到晚忙得连插针的缝隙也没有,他只能拖着疲乏的身体在深夜读书。即使这样,也还是读不成。绘图师家那愚昧、粗暴的老主妇竭力阻挠高尔基读书,她只要一发现高尔基读书,便毒打痛骂。要不她就在蜡烛上刻记号,以防止高尔基使用。她还到高尔基住的小阁楼上去搜查,找到了高尔基的藏书就拿来撕毁或烧掉。

    ⑥有一回,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偷偷地看书,不料看着看着就入了神,结果把茶炊烧溶了,那老主妇恶狠狠地用一根刺棒将高尔基毒打了一顿。在医院里,医生从他背脊上钳出了四十二枚刺。这种残忍的暴行把医生也激怒了,医生说这是私刑,支持高尔基去法院控告。可是高尔基却说,控告不控告倒无所谓,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允许我看书就行了。

    ⑦为了能看书,高尔基简直绞尽了脑汁。没有地方看,他就躲到杂物间或是爬到屋顶阁楼上去看;没有油点灯,他就把烛台上的蜡油刮下来,装在旧罐头盒子里,再找一些棉线作灯蕊,自制一盏简易灯,尽管光线昏暗而且烟雾腾腾,他却在灯下看书看得津津有味,双眼被熏得通红,差点都熬瞎了,他也不在意。

    ⑧后来,他到了一家而包房工作,每天要干十六个小时的重活,可他仍然坚持看书。他拣几块零碎的木柴搭成一个书架,将书摊开摆在上面,然后一面揉生面团,一面看书。有一天,厂主突然闯进来,一眼就看见高尔基正在看书,厂主一把将书抢过来要抛进炉火中去。高尔基肺都差点儿气炸了。要知道,这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名著,高尔基爱不释手,厂主竟然要烧掉,那不简直是要他的命?高尔基什么都顾不及了,他猛然抓住厂主的胳膊,愤怒地喊道:你敢烧掉那本书!厂主被盛怒的高尔基震慑了,只好把书还给了他。

    ⑨高尔基由于勤奋好学,刚满十五岁就已经博览群书了。大仲马、雨果、巴尔扎克、海涅、狄更斯、肖伯纳、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艺术大师的名著,他都读过。他虽是穷苦的孤儿,却成了博学多识的少年。

    (三)童年读书(节选有删改)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当时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戬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后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1】认真阅读选文,概括主要信息,完成下题。

    (1)选文《我为读书狂》《高尔基一怒夺书》《童年读书》三篇文章的共同主题都是关于_____________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直接表达出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2)选文《我为读书狂》作者冰心她认为《聊斋志异》是一本好书的理由是______

    (3)莫言的《童年读书》一文中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_____

    (4)“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这句话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

    【2】照样子写一写关于读书的比喻。

    例: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1)高尔基还说:“________

    (2)我说:“_______

    【3】细读文本,深入探究内容,请完成多项选择题。

    (1)《我为读书狂》文中的“我”为读书狂具体狂在哪?( )

    A.读《聊斋志异》时,有时欢笑,有时流泪。

    B.在澡房里偷看《聊斋志异》,把洗澡水都凉透了。

    C.无论是什么书,哪怕是一张极小的纸,只要上面有字,就都要看看,从而获得有用的东西。

    D.记得当我八岁或九岁的时候,我要求我的老师教给我做诗。

    (2)对《高尔基一怒夺书》选文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是( )

    A.通过高尔基童年时的小故事向我们介绍了高尔基和书结下的不解之缘。

    B.高尔基读书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收获不大,还差点儿熬瞎了双眼。

    C.高尔基读书的热爱是谁也阻止不了的爱书精神。

    D.让我们看到了高尔基童年时想尽方法读书。

    (3)《高尔基一怒夺书》选文中③-⑦自然段讲述了高尔基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

    A.没有钱去学校读书和购买书籍。

    B.为了生活要干许多活,没有时间、没有灯、没有地方看书。

    C.愚昧、粗暴的老主妇竭力阻挠高尔基读书。

    D.面包厂厂主阻止高尔基看书,想夺书焚烧。

    (4)《童年读书》一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我”读起书来“不顾一切”?( )

    A.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

    B.在草垛里看书时,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

    C.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

    D.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

    【4】通过阅读这组文本,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或看法?

    ______________

  • 17、课内阅读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9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 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1】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________等方法,把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请把引用传说部分的句子找出来。用引用传说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文字你对太阳有哪些了解?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养书文学书》,完成习题。

    养书又学书

    文/李宣华

    喜欢书,我那偏远乡村老家的父老乡亲个个都喜欢。莫问这些淳朴实在的“泥腿子”们平日里荷锄忙活有多大闲情,莫问这些充满浓浓烟火味的叔伯婶婆文凭有多高。喜欢就是喜欢,喜欢一样东西从来不会有太多说道的。

    村里人把看书叫作“养书”,把上学读书叫作“学书”。在外求学那些年,每次回家,街坊邻居就会问,“学书”回来了呀,带了书报回来“养”吗?给炉子看火的邻家叔叔要找本书“养”,去牧牛的大伯要带本书“养”。

    其实,村里自古就有“养书学书”传统。大族家训里就谆谆写道:“毋断书香,毋习游荡,毋好斗狠,毋事争强,毋以少犯长,毋以强凌弱。

    至今,村里还沿袭着“周岁抓阄”的习俗:在娃娃周岁那天,于祖厝厅堂铺一块红布,红布正中放置一竹篮,篮里装上毛笔、算盘、书和红蛋。仪式上,大人引导孩子爬向竹篮,看娃娃会拿起什么。拿笔寓意写得一手好字,拿算盘寓意能说会算,拿书最好,寓意日后金榜题名。拿红蛋呢?这可就不太妙了。谁家娃娃如果真拿起了红蛋,这蛋就会立即被族长公扔出厅堂表示“快滚蛋”,然后让娃娃在剩下的三件物品里再抓一次“阉”。

    打记事起,压根就没听闻过哪家娃娃“抓阄”抓起过红蛋。因为,乡民选中的蛋,与一般的鸡蛋相比,都特别大特别圆,加之蛋身上抹了层滑腻腻的茶油,娃娃的稚嫩小手哪拿得起来。除了这拿不起的红蛋,剩下的毛笔、算盘、书,拿啥都寓意吉祥,都寄寓了乡亲们对“学习”的殷殷期盼。遗憾的是,娃娃们总是叫长辈们失望。母亲说,我周岁时,第一个去抓的便是书,门庭增光。哪知,真到了上私塾读书的年龄,我上个学也隔三差五需要父亲拧着耳朵拽着走。

    所幸,父亲不只会拧会拽,还会讲,和风细雨地吹耳边风。他没进过几天学堂,但记忆力出奇地好,满脑子都是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他听来的,有些是他到周边村子看傀儡戏看来的。他讲的《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里的不少故事情节,我至今都还有印象。听着听着,就对故事产生了兴趣,听着听着就对私塾学堂不再抗拒。

    有一次,父亲去几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回来时,带回一本没有封面的黄皱皱的小人书。他欣喜若狂地递给我,说这是他特意向人讨要来的好东西,要我好好看,好好保管。不看不知道,一看就被书中打斗的插图吸引了。虽然,直至后来这本书遗失,我连个书名也说不出来,但那种对书的喜爱之情,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动。

    凭着这股对书的渴盼和冲劲,我成了小村第一个走出去的师范生。随之而来的是,放假回家,我又多了一个“学书哥哥”的称呼。村中娃娃们在大人的教导下,都热情地叫我“学书哥哥”。我爱这清凌凌的称谓,又恐一不留神就会负了声名。多年来,始终以此敦促自己:毋断书香,不能懈怠。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30日08版,略有删改)

    【1】村里“周岁抓阉”习俗中,周岁娃娃抓到哪个物品寓意最好?(       

    A.毛笔

    B.算盘

    C.红蛋

    D.书

    【2】“周岁抓阉”习俗中,村民们特意选特大特圆的蛋。还往蛋身上抹层油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特大特圆的蛋,看起来特别地显眼,寓意圆满

    B.蛋大手小还混身滑腻腻,故意让娃娃抓不起来

    C.寄寓了乡亲们对娃娃未来“学习”的殷殷期盼

    D.乡亲们嫌麻烦,若是抓到蛋还得再抓一次“阄”

    【3】“父亲去几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特意带回小人书,欣喜若狂地递给我”这个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A.突出体现了父亲对这本小人书的喜爱之情

    B.突出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

    C.突出体现了父亲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

    D.突出体现了这本小人书的内容非常吸引人

    【4】“我”成了小村里第一个师范生后,为什么又多了一个“学书哥哥”的称呼?(       

    A.“我”的年龄比村中的娃娃大。

    B.这样的称呼听起来特别亲切。

    C.村里人激励“我”要不断学习。

    D.村里人对学习及知识尊重的体现。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偏远乡村的父老乡亲都喜欢书,都重视学习?请找出两处信息加以分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为什么能成为小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师范生?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写道:“多年来,始终以此敦促自己:毋断书香,不能懈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在课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起__________的作用。

    【2】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建筑(宏伟 雄伟) 烟云(笼罩 弥漫)

    【3】在选文中的口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品读画横线的句子,想想去掉里面表示时间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难道巴迪的诗写得不精彩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写句子。

    1.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缩写下面句子。

    (1)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2)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作文:

    习作:从 中得到的启示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表达好自己的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