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海口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根据所学内容做出正确选择。(1~5题为多选题)

    1《牛郎织女》一文中的织女是一个(  )的人。

    A.知书达礼 B.美丽善良 C.心灵手巧 D.渴望自由

    2《牛郎织女》一文中的牛郎是一个(  )的人。

    A.好吃懒做 B.惹人讨厌 C.天性善良 D.勤劳勇敢

    3《牛郎织女》一文中的老牛是(  )的。

    A.善解人意 B.知恩图报 C.具有人性 D.任劳任怨

    4《牛郎织女》一文中的天河是(  )

    A.银河 B.王母娘娘玉簪所划

    C.统治阶级迫害、压制劳动人民的工具 D.代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5《猎人海力布》中的海力布是一个(  )

    A.打猎高手 B.自私自利的人

    C.善良的人 D.舍己为人的人

    6下列不属于民间传说的一项是(  )

    A.《孟姜女》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白蛇传》 D.《女娲补天》

    7下列不是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是(  )

    A.阿拉丁神灯 B.航海家辛巴达

    C.阿里巴巴念芝麻开门 D.狡猾又幽默的狐狸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清冽     俯身     抚摸

    B. 盗窍     干河     恭敬

    C. 兹润     酝酿     点缀

    D. 滨纷     遭糕     接纳

  • 3、下列诗(词)句中不是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

    A.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词语释义。从中任选两个造句。

    (1)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

    一刹那:  

     

    (2)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

    腾空而起:

    (3)我抬头想挡住脸,只觉得眉心像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蛰了!

    剧烈:

    造句:

     

     

     

  • 5、依据语境,从课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写。

    (1)王二小面对敌人,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走在前面。

    (2)那么大的树,只要我们一拍手,鸟儿们会__________________地从枝叶中飞出来。

    (3)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将马的姿态表现得__________________

    (4)老先生说的那番话我一生__________________

  • 6、梦幻PK

    同学们这一学期读过哪些课外书呢?(至少写三种)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先理解画线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天门中断楚江,碧水东流至此

    开:_______   回: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___________   真珠: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多音字组词

    shù______ féng_______   chǔ______

    shǔ______ fèng_______   chù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漫谈地震(片断)

    那么,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要说明这个,应先谈一下地球的结构。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好像鸭蛋的蛋黄。地震都是发生在地壳里面,地壳中的岩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被挤压而变曲,倘如这个力很大,大于岩石的强度,岩石就会断裂或破裂,这就发生地震。这个震动以波动的形式向外传播,倘如传到地面,大的震动人能感觉到,小的得用灵敏仪器才能感觉到。

    【1】填空,了解地震的发生。

    地震都是发生在____里面,岩石被挤压变曲就会_____,就发生地震。震动以______的形式传播,大的震动人能感觉到。

    【2】阅读片段,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课外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21位应聘者(节选)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来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爸,我不想整个夏天都向您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爸爸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恐怕不容易,你知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您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再说,您也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求职不易,但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因为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爸爸带着怀疑问

    那些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

    佛瑞迪在报刊广告中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的一个地方接受面试。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45分就到了那儿。即使如此,那时也已经有20个求职者排在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考官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根据佛瑞迪所说,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索。于是他进入那最令人痛苦也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索。在真正思索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A]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秘书小姐是一名老手。如果她是个晋通的职员,或许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置上去等着吧。但她没有这样做,她感觉到,这个小伙子身上散发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了。好啊,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不禁微笑起来,并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老板看了,紧锁的眉头放松了,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一早,佛瑞迪便到这个公司上班了。这是他善于动脑筋的结果。一个会动脑筋的人总能抓住问题,并能解决它或者想出一种新的办法,给人启发,佛瑞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填入文中[A]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骄傲 B.恭敬 C.笑眯眯 D.小心翼翼

    2本文中涉及的人物很多,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其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_____描写和_____描写。

    3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概括全文大意: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下文,把佛瑞迪所写的纸条内容补充完整,写在第⑧自然段中的横线上。

    5你觉得佛瑞迪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合理地设计老板见到佛瑞迪后与他的连续两次对话。

    老板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瑞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板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瑞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

    吃瓜子(节选)

    丰子恺

    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オ!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売。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厌,叫作“勿完勿歌”。它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断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中余香不绝,不由你不伸手向盆中或纸包里去摸。我们吃东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厌。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厌。瓜子的百吃不厌,便是为此。有一位老于应酬的朋友告诉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话:说他已养成了见瓜子就吃的习惯。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戏馆里看戏,坐定之后,看见茶壶的旁边放着一包打开的瓜子,便随手向包里掏取几粒,一面咬着,一面看戏。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数次,发现邻席的不相识的观剧者也来掏取,方才想起了这包瓜子的所有权。低声问他的朋友:“这包瓜子是你买来的吗?”那朋友说“不”,他才知道刚才是擅吃了人家的东西,便向邻座的人道歉。邻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用来请客了。由此可知瓜子这样东西,对中国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了瓜子就吃。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饱,叫作“吃三日三夜,长个屎尖头”。因为这东西分量微小,无论如何也吃不饱,连吃三日三夜,也不过多排泄一粒屎尖头。为消闲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饱,时间就无法消磨。这与赈(zhèn)饥的粮食目的完全相反。赈饥的粮食求其吃得饱,消闲的粮食求其吃不饱。最好只尝滋味而不吞物质。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则开筵大嚼,醉饱之后,咬一下瓜子可以再来开筵大嚼,一直把时间消磨下去。

    要剥壳也是消闲食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倘没有売,吃起来太便当,容易饱,时间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剥,而且剥的技术要有声有色,使它不像一种苦エ,而像一种游戏,方才适合于有闲阶级的生活,可让他们愉快地把时间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个利于消磨时间的条件的,在世间一切食物之中,想来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粮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

    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

    【1】瓜子吃不厌的原因是( )

    A.瓜子的营养成分高

    B.瓜子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

    C.吃瓜子有益人体健康

    D.可以消磨时光

    【2】第2自然段中作者插入叙述“朋友说的吃瓜子的趣话”的目的是( )

    A.强调作者的朋友喜欢吃瓜子

    B.说明作者的朋友诚实

    C.说明邻座的人大方

    D.说明瓜子对国人的吸引力

    【3】文章的结构属于( )

    A.总——分——总

    B.分——总

    C.并列

    D.递进

    【4】“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句中的“亡国”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6】“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作者更加害怕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荷花

    世界上,花儿的品种繁多,色彩各异,假如有一天谁要选“花王”,那我就给荷花投 一票。

    人们常说“牡丹为花中王”,可我觉得,牡丹除了有娇艳的容貌可供人观赏外,它还能为人们奉献什么呢?

    牡丹以它那娇艳的容貌摘取了“花王”的桂冠。它总是美滋滋地听着人们对它的啧啧称赞,然而,它既怕冷又怕热,对生活环境很挑剔,只能生活在肥土沃壤之中,而荷花呢,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可能有它的踪迹。

    我喜欢荷花,(  )它美,(  )是海棠般的红荷花,小姑娘般的粉荷花,(  )那雪一样的白荷花,(  )那么美。它到哪儿,就会给哪儿增添一丝幽雅。

    荷花家族中,美丽出众的要算白荷花了。雨过天晴,一朵朵白玉般的荷花玉立于片片翠绿的荷叶之中,绽开的花瓣像张张笑脸不住地向观赏者点头致意。荷叶上有许多小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恰似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小珍珠。水面泛起了波纹,小珍珠合并了,长大了,又合并了,成了一颗大珍珠,镶嵌在碧玉盘似的荷叶上。

    荷花除了能供人观赏之外,还对人们的生活有益处。你吃过荷叶粥吗?它是荷叶盖在粥锅上煮的,能清心去火。爽口的藕是它的地下茎,那藕节还是一味中药呢。你吃过莲子吗?它中央有个黄色的丝状物,那是荷花的胚芽,叫莲子蕊,虽然味苦,却是治高血压的特效药哩。再有花蕊、荷叶、荷叶梗也都是中药材。此外,据说鲁班还根据荷叶的结构造出了伞。

    荷花浑身是宝,但最可贵的是虽然出自污泥,但亭亭玉立,一尘不染。你说,荷花该不该戴上“百花之王”这预“桂冠”?

    1.选出画线字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guàn guān) (rǎng yǎng) 开(zhàn dìng)

    (gēng gěng) 芽(pī pēi) (qíng qín)

    2.在(  )里写出画线字的读音。

    (1)世界上,花儿的品  )繁多,色彩各异。

    (2)牡丹除了有娇艳的容貌可  )人观赏外,……

    (3)它总是美滋滋地听着人们对它的啧啧  )赞。

    3.给文中(  )内填入正确的关联词语。

    4.找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比喻词,并说明是将什么比作什么。

    (1)一朵朵白玉般的荷花玉立于片片翠绿的荷叶之中。

    喻词:(  ),是将(  )比作(  )。

    (2)荷叶上有许多小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恰似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小珍珠。

    喻词:(  ),是将(  )比作(  )。

    (3)镶嵌在碧玉盘似的荷叶上。

    喻词:(  ),是将(  )比作(  )。

    5.为什么说荷花“对人们的生活有益处”?它都有哪些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竞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是看那个地方,无论多久都不懂的。( )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鲜明。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读文章填表。

    姓名

    ____

    _____

    _____

    读书法

    _____

    ______

    ______

    【3】联系上下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列举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6】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其他的)

    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

    片段(一)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 )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 )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松鼠》

    片段(二)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1】在选文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片段(一)第一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片段(二)第一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

    【3】片段(一)是从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描写松鼠的特点。

    【4】同样是说明文,片段(一)和(二)语言特点有什么不同?

    _____

  • 15、课文核心语段阅读:

    父爱之舟(节选)

    ①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到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②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jiāo jiǎo)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pū pù)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阅读第1自然段,请你用“____”画出作者对父亲细节描写的句子。

    【2】下面哪几项是作者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____(多选)

    A.父亲对儿子殷切的希望。 B.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温情。

    C.父亲背我上学,我从不逃学。 D.父亲的丝绸汗巾是母亲的陪嫁。

    【3】将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用“/”画去。

    【4】在短文的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景,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

    【5】请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对于作者所说的“新滋味”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内阅读。

    红日初升,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出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潜龙腾渊,_____________________。乳虎啸谷,_____________________。鹰隼试翼,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初胎,_____________________。干将发硎,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这里用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少年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潜力不可限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少年中国英姿勃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里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前景,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勇于担当。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致巴特莱的信(节选)

    (法)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丰功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荡然无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态度是( )

    A.大加赞赏

    B.愤怒斥责

    C.有时赞赏有时批评

    【3】雨果在信中所说的“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个强盗将会受到历史的制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圏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1】根据意思选词填空。

    A.与众不同        B.天高气爽       C.千篇一律       D.独树一帜

    ①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没有变化。( )

    ②天空晴朗,气候清爽。( )

    ③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

    【2】选修辞填空。

    A.打比方        B.夸张        C.排比       D.拟人

    ①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

    ②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

    ③秋天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 )

    【3】你从这篇短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时,你读书做笔记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练习。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节选)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千米,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  )使人赏心悦目,(  )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  )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

    (有改动)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在括号里。

    (1)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____

    (2)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____

    (3)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过渡句,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________。

    【5】下列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作者对维也纳森林美丽景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表达了作者对异国风情的喜爱之情。

    C.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用不少于两种说明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这座山峰真高。

    ____________

  • 21、爸爸对我和弟弟说:“暑假我带你们去游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

  • 22、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选材·构思·表达

    快乐习作(二选一)

    1.“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你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哪一本作品曾经震撼你的心灵,或给你的精神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请选择其中的一本书,就这本书或者其中的某个人物、某个情节,谈谈你的感受或认识。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2.人的神态是人物心情最直接的反馈,激动、紧张、兴奋、失望、气愤等等心情都会表现在神态上。你有没有见过别人因为一件事而引起神态变化的情况,想一想,把这个过程跟大家分享一下吧。以“他(她) 了”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