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词填空。
巧妙 美妙
(1)( )的歌声传入耳中,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是游击队增援的信号。
(2)这件毛衣编织得极为( ),穿在我的身上,令人叹为观止。
视察 观察
(3)为了( )别人的反应,我穿着这件毛衣,参加了一个时装商人的午宴。
(4)( )了地形后,工程师决定往东边移动路线,让这条公路绕过这棵大橡树。
强烈 热烈 激烈 猛烈
(5)会场上响起了( )的掌声。
(6)这次战斗打得非常( )。
(7)寒冷的冬天,( )的北方呼呼地刮着,
(8)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 )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亲蜜 搬家 峡窄 黎明
B.采排 漆黑 意竟 荒唐
C.教训 妨碍 平衡 启迪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 爱慕 酷署 完好无缺 B.防碍 搭乘 稀罕 震天动地
C.繁殖 潮湿 销毁 金碧辉煌 D.寄宿 辛酸 闲逸 不可记数
4、比一比,再组词(8分)
峡( ) 战( ) 嫌( ) 腭( ) 虑( )
夹( ) 粘( ) 谦( ) 鳄( ) 滤( )
5、结合课内外积累,完成填空。
(1)中国诗意,滋养人心。诗中有情,有“_________,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诗中有志,有“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的报国之志;诗中有画,有“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的夏日美景;诗中有趣,有“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的童真童趣。细细品读,令人回味无穷。
(2)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相矛盾》一文中,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张叔叔的办公室里悬挂着:“_________”的条幅,以勉励自己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
(3)中国汉字,魅力无穷。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特点编字谜,比如:“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我能猜出一个字是_______。我们还可以巧用“谐音”创编有趣的歇后语,比如:四月的冰河——_______。
6、补充成语,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诡计多(_____) 路不拾(_____) 哀(_____)遍野 生灵(______)炭 浮想联(____)
内忧外(_____) 孤掌(____)鸣 直言不(_____) 多事之(_____) (____)真万确
①写出两个像画“ ”,这样含有反义词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两个像画“﹏﹏﹏”,这样含有数字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孤掌( )鸣”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括号里填一个成语,作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螃蟹过街———(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
月亮里的桂树—( )泥菩萨过河————( )
擀面仗吹火——( )猪血煮豆腐————( )
螳臂挡车———( )军事论文—————( )
铁公鸡————( )热锅上的蚂蚁———( )
8、选词填空。
继续 持续 陆续 连续
(1)我会在脑子里( )把这个故事编下去。
(2)早上,同学们( )来到了学校。
(3)小红( )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4)中俄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 )多年了。
9、课外阅读。
留些苹果给朋友
我们家曾养过一只金色的牧羊犬,名叫普拉那,它患了癌(ái)症,离开我们已经有几年了,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依然历历在目。
普拉那做过很多有趣的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住在明尼苏达州时的一件事。那一年的秋天很冷,简直和冬天ー样的感党。一天,我们还没做任何准备时,一场大雪就铺天盖地地落了下来。
我们的后院里种着两棵苹果树,每年都会很多苹果。普拉那也喜欢吃苹果,有时侯它会偷偷跑到外面,咬住掉在地上的一只苹果,叼进屋里,留着以后没事时慢慢啃着吃。有时候,苹果掉在地上,沾满了泥,所以我不喜欢普拉那把它叼进屋子里。普拉那觉察到了我的反感,所以后来只要我再看到它往屋子里叼苹果,它就把头扭过去,把它的宝贝藏到身后,好让我看不到。我便索性假装没看见。
那天,下大雪时,我正从窗户往外看,忽然发现普拉那又跑了出去。它用爪子疯狂地在地上刨着,直到出了一个个的坑,接着把地上的一些苹果一个个叼进了这些小坑里,然后又刨土把这些苹果埋好。它埋得土高出地面,很容易就能看出下面理着东西。普拉那干得专心致志,仿佛那是它的一项任务,用尽了它的一切力量在院子里刨坑、埋苹果。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往窗外看时,发现普拉那正把它埋起来的苹果一个个地刨出来。我很纳闷,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我把它喊回屋里时,它的嘴里像往常一样叼着一个属于它的苹果。五分钟后,只见院子里落满了鸟儿,还来了几只松鼠,它们有的带走了苹果,有的开始吃起来。原来,普拉那储藏这些苹果是为了留给这些朋友吃的。它知道,今年的冬天来得太早,它的朋友们还没来得及贮藏食物!
当我看到这个动人的情景时,禁不住流出了眼泪,一只普通的小动物教会了我什么是无私的爱。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历历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读这篇短文用了________分钟。从中了解到普拉那哪些有趣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很纳闷,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纳闷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
A.事情了结,自然收尾。 B.点题总结,揭示中心。
C.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D.抒发情怀,引起共鸣。
【5】本文作者认为为朋友着想是无私的爱。你认为什么是无私的爱?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故乡的烤红薯(节选)
谢冰莹
每到冬天,我便要回忆在故乡那种围炉烤红薯的快乐。一个最清晰的记忆,永远映在我脑海中的,是有一次晚上外面正下着大雪,二哥和三哥从书房里回来,看着我在烤红薯,他们也要吃。
“来,我们三个人同时来烤红薯,不许烤焦,也不许有一点儿生硬的,要把皮烤成金黄色,里面的肉放出香喷喷的气味。”
我说完,立刻找了三个大小差不多的红薯来,二哥把炉子里的红煤渣用竹棍子撬(qiào)开,把红薯埋得很深,上面还盖了一层薄薄的热灰,他这样做,是希望红薯快点烤熟;三哥也仿照他的方法;只有我,把红薯摆在火炉下面那个通风的地方,火力( )很大,( )不会损伤红薯的皮。
不久,红薯开始熟了一小部分,三个人同时留心变更靠火那面的位置,慢慢地闻到香味了,快到成熟的时候,由红薯的一端突然冒出几点酱色的糖浆出来,并且还吐着一缕缕热气。
“你们闻到香味了没有?这是我的红薯发出来的。”二哥夸耀地说。
“不!是我的红薯放出来的。”我首先抢着回答。
“哪里,都不是,是我的红薯放出来的清香。”三哥一面说,一面用手指着他的红薯上面那几个糖点。
“凡是红薯,一到烤熟了,都有香味的,你们吵吵闹闹的争什么?看谁的红薯烤得又快又好,谁就第一。”母亲的几句话,把我们争吵的问题转移了目标,三个人同时都静下来了。
半小时以后,三个人的红薯都熟了,结果是二哥得了第一,三哥第二,我是倒数第一,我几乎哭起来。母亲见形势紧张,连忙出来调解,要他们每人分给我一半吃,并且要他们承认方才那股清香是由我那个红薯上面发出来的,这才使我停止吵闹。
(选自《掌心里的故乡 味是故乡浓》北方文艺出版社)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快活——________ 炫耀——________ 调和——________
【2】文中的括号里应该填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
C.只要……就……
【3】作者描写烤红薯的比赛,兄妹三人个是怎样做的?他们的成绩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作者为什么“每到冬天,我便要回忆在故乡那种围炉烤红薯的快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内外片段及资料,完成练习。
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4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2千米每小时。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猎豹了。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110千米每小时。猎豹才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速度都要快。
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在喷气式飞行的高度,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而一些高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数倍。如果你对着一个以超音速移动的人大喊,他是什么都听不见的。因为声音根本追不上他。
乘坐喷气式飞机去旅行,速度绝对是够快的了。但是,如果你想到月球上去,就需要搭乘速度更快的工具了。对!我们需要一枚火箭。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快得多才行。火箭的最大速度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是声速的30多倍。进入太空之后,即使关掉发动机,火箭仍可以继续前进。
(资料)游隼,一种中型猛兽,主要在空中捕食。它大多数时候都在空中飞翔巡猎,发现猎物时首先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每秒钟75——100米的速度,近似垂直地从高空俯冲而下。游隼的俯冲捕猎本领不是天生就会的,它具有自然界罕见的教授雏鸟捕食技巧的行为。
【1】文中提到了三种动物,其中陆地上的奔跑冠军是________。火箭飞到太空中,最大速度能达4万千米每小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由“资料衔接”可知,游隼在空中发现猎物后不降速度反升的原因是( )
A.和猎物比速度 B.要占领制高点 C.为了空中捕食 D.教小游隼本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说明游隼没有飞机飞行速度快。
【4】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选文每个自然段的结构特点基本是_____________,知道了这个,就能提高阅读速度了。
12、课外阅读。
天山景物
七月的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的炎暑就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蔚蓝的天空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入云影,就像雪白的绸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着银光。在那白皑皑的九峰群下,是连绵不断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翠绿的苔藓上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小山坡上,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能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呢?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炎暑逼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进入天山,感到秋天般的凉爽,是因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骑马走在花海中,觉得人格外________,马格外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天山景物的美丽。
13、读读短文《“建筑奇才”一螺》,回答问题。
“建筑奇才”——螺
①螺是一位单身住宅建筑家。螺壳就是他精心设计的单身住房。我们知道,其他建筑师盖的房子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意搬动的,但螺的住房不同,它既小又轻,负在房主人背上可以四处移动,十分方便。因此,螺不必为回家的问题而操心。
②螺类动物的外壳虽然都呈螺旋状,但在外形上却有很大区别,有像宝塔的,有像圆锥的,有像纺锤的,有像陀螺的,还有像盘子或越南式草帽的,更有像双锥的。有些螺长得圆溜溜的,看上去跟皮球或鸡蛋差不多。
③螺壳的构造非常考究,分内、中、外三层。中层最厚,用方解石筑成,外层用薄薄的、比较粗糙的彩色角质层做壳面,并常常是饰以花纹;内层也很薄,用文石做成,被“加工”得特别光洁,因为这层壳紧挨着主人柔软、稚嫩的肉体。
④螺壳的薄厚和坚固程度是根据所处的自然环境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在多石的水底,为避免磨损,壳就长得很厚实;有些螺是过漂浮生活的,这类螺的壳长得非常薄而轻巧;在多淤泥的水底,螺怕陷到泥里爬不出来,所以壳口和壳体长出许多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⑤有些螺还在足的后端长着一个角质或钙质的壳盖,这是当门用的,螺遇到不速之客侵扰时,立刻缩回身体,关起大门,给来客吃闭门羹。
⑥螺的坚固、美观、轻便的单身住房,深受海中的“单身汉”——寄居蟹的喜爱。螺死后,他的“房产”常常被不会盖房的寄居蟹占有。
⑦地球上螺类分布得很广泛,海洋、湖泊、河流、田间、高山、沙漠均能找到螺类的踪迹,在一些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大多数动物都无法在其中生存,但某些种类的螺却能照常在那儿过日子。螺类动物之所以能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显然是跟它们惊人的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分不开的。而这种能耐又与他们奇妙的螺壳有关。螺壳能御寒,能防热,还能避敌害,同时又能背着到处走,实在是一件建筑杰作。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螺的住房________的特点;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第③自然段主要说明________;第⑥自然段主要写螺的单身住房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特点。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
①螺壳分内、中、外三层。中层最厚,外层和内层都比较薄。( )
②寄居蟹会把螺赶走,占有螺的“房产”。( )
③在多淤泥的水底,螺的壳口和壳体长着许多刺,以免陷进淤泥。( )
④所有的螺的足的后端都长着一个角质或钙质的壳盖,可以作为门来使用。( )
【3】为什么说螺是“建筑奇才"?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如课文《太阳》;有的活泼,如课文《松鼠》。本文的语言风格属于平实还是活泼?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父亲的泥脚
①碎石路上,荆棘满地,父亲光着脚,健步如飞。我提着一双蓝色的鞋,拼命地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一丛树枝绊住,我跌倒了,父亲更远了。我声嘶力竭地喊:“爸爸,您的鞋……”然后是梦醒。每一次,母亲都告诉我,父亲是从不穿鞋的。
②是的,父亲是不穿鞋的。像许多农民那样,厚厚的脚板,粗糙的脚趾,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从早到晚,从春到秋——那沾满泥水的脚永远是那么灵巧自如。
③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上街购物,父亲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步伐是那样稳健。带我上学,父亲那滴着泥水的双脚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我跟着父亲那粗大的脚印走路,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④也许在学校看多了穿鞋的人,也许是虚荣心作祟,渐渐地,我觉得赤脚又土又难看,甚至有些粗野,于是对父亲就有些不满,就拒绝他带我去学校。高中住校后,每隔一段时间,父亲总会来看我,每一次就因为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喜悦和想念都变为不快和烦恼。
⑤一个初春的黄昏,父亲又到学校来,还是双脚沾满污泥。我看到后又气又急,来不及呼唤,就对走来的父亲大声嚷道:“以后您不要光着脚到学校来好吗?”
⑥父亲静默了一会儿,笑笑,从帆布袋里拿出一包花生,又从口袋里掏出四十元钱塞在我手里:“拿去,好好照顾自己,天晚了,我还得赶回家。”说完,转过身,挑起担走了。父亲的背已微驼,步履有些迟缓蹒跚……
⑦再一次来看我时,父亲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蓝布鞋。“你看,这双鞋好不好看!”父亲喜悦的神情,掩不住的兴奋,竟不能使我惊喜,反倒有几分茫然,恍若失去了什么。后来,母亲告诉我,穿着鞋回家的父亲,脚跟与脚趾打起了泡,几天不能走路。我的心在滴血。 |
|
⑧去年,我上了大学。启程北上那天,父亲光着脚担着母亲陪嫁时的那只旧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依然如从前一样健步如飞——那一幕,我终生难忘。
⑨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大学毕业典礼上,我走上台去领奖,向大家致谢。如雷的掌声四起,我泪眼模糊地望着台前的家长席,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有一双敦厚黝黑的泥脚,踏着鲜红的地毯向我走来……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上文,想一想:短文以“父亲的泥脚”为线索,描写了哪些场景?作者的感受有哪些变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我”小时候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蛮洒脱自然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不穿鞋光着脚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是那么灵巧自如。
B.父亲不穿鞋光着脚上街购物,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是那样稳健。
C.父亲不穿鞋光着脚带“我”上学,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是那么好看。
D.跟着父亲粗大的脚印走路,“我”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3】高中住校后,“我”每一次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会不快和烦恼的根本原因是( )
A.学校里的人都穿鞋
B.不穿鞋又土又难看
C.不穿鞋是粗野的
D.虚荣心作祟
【4】读第⑥段,这里有对父亲神态、_________、_________和语言的描写。从“父亲静默了一会儿”这一细节,联系上下文,可以想象到父亲此时可能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请给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写批语。写在边上的方框内。
【6】文章以“父亲的泥脚”走在红地毯上结束全文,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纪晓岚巧戏和珅
纪晓岚和和珅是一对冤家,平时嘴斗,其实心斗。一清一贪,同朝为官。某日早朝,众臣正等待上朝,工部的金尚书跑过来告诉和珅,工部失火,损失严重,能不能再在原址上扩建一下。和珅当即拍板,尽管去建,而并不问其他。
恰好纪晓岚从旁走过,和珅素知纪晓岚大才,平常他常在皇上面前以才欺人,自己没少受他的气。这次上朝尚早,何不出一对联难难他?也好解解气。和大人便借这次工部失火之事出了一联:“水部失火,金尚书大兴土木。”(工部有时也称水部)一件很平常的火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被和大人一句话概括了。这上联的独特之处在于把金木水火土五行(xínɡ)全加了进去,就事出联,不可谓不妙。和珅满以为会难倒纪晓岚。岂知纪晓岚先端详和珅一会儿,说:“和大人虽然是北方人,但是面色白皙,与南方女子可媲美。”和珅以为他真的对不出了,正要嘲笑,纪晓岚随口说出了下联:“北人南面,和中堂什么东西?”和珅当即目瞪口呆,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次又吃亏了。
原来纪晓岚也知道工部失火了,他正想奏明要严查此事,不想和珅竟然有心思出对联来风雅。也好,借此机会骂他一通,让他警醒一下。 纪晓岚的对联也别出心裁,东西南北中全在里面,巧用“东西”二字,狠狠骂了和珅一顿。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目瞪口呆:
别出心裁:
2.和珅对联中的“五行”指的是 。
3.纪晓岚及和珅的对子好在哪里?
4.你从这个故事看出纪晓岚是个怎样的人?
16、课内阅读。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用“ ”画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的句子。
2.用“ ”画出本段中的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 。
3.“疾”的意思有:A.病,身体不舒适。 B.疼痛。 C.恨。 D.快,迅速,猛烈。“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 )(填序号)。
4.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7、生活中的语文
【1】根据上图,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提升最快的年份是( )
A.2015年
B.2014年
C.2013年
D.2010年
【2】从2008年到2015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圆明园故事背后的故事
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一次性事件,圆明园曾经遭受过许多次浩劫。
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
土劫——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概貌。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仍为皇家禁园。
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最后的毁灭——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1】短文向我们介绍圆明园经历的多次浩劫:火劫——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的毁灭。
【2】“土劫”经历了 年,结果怎样?(用“ ”画出来)
【3】圆明园经过多次浩劫之后,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圆明园昔日壮美的景观依然还在的话,身临其境,你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
油桐花开
①老家的村子地处汉江南岸的巴山深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盛产油桐。
②油桐树是古老树种之一。《周书》曾经赋予油桐花“清明之花”的地位。春天刚刚到来,寒流还没完全退去,油桐花就开了。那花一朵一朵簇拥着,有着丝绸般的高贵,印着纯朴的红晕,而这种淡红,配上花瓣纯粹的底白,有着情窦初开的羞涩。在柔和的清风里,点点雪白翩然起舞,旋转回首间,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那是我们孩提时代最快乐的时光。
③( )( )( )( )( )桐树林中,孩子们的桐笛声、蜜蜂的喻喻声、小鸟的欢笑声,伴随着油桐花香,在故乡的天空迎风飘荡。
④桐树叶长大后,整个山野一片碧绿。这时,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花样,我们会将叶子取下来,用小木棍缝成半桶状,两两相交,里面装上黄土,或者土木灰,再用小木棍封口,制作“手榴弹”。于是上院和下院的孩子们,分成敌我双方,开始玩“打仗”的游戏。“手榴弹”投来掷去,空中尘土飞扬,双方喊杀震天,“战斗”显然很激烈。
⑤油桐树的叶子似荷叶大小,光滑厚实,含有油分,具有韧性。老家的人常常用它烙“浆巴”、蒸馒头。行人遇到山泉,随手从油桐树上取下树叶折成“小碗”,便可以取水饮用。秋季油桐树叶脱落后,村里人将其收集起来,投入稻田肥,或者背回家中倒入粪堆,窝成农家肥。
⑥油桐的果实叫桐籽。花落之后,玲珑的小青果沉甸甸挂满枝头。一直长到鸡蛋大小的时候,桐籽外壳的颜色由青转褐变黑。村上的劳力背着筐,拿着竹竿,成群结队上山采收,再背回来,晾晒、剥皮、粉碎、炒熟、榨油。
⑦桐油在老家那儿应用广泛。每到夏天,老乡们就会把自己旧的木制家具洗呀、晒呀,再涂上桐油防腐。空气中就会弥漫着来自山野桐油的芳香。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皮肤生疮了,乡亲们就用桐油外擦,不几天就好了。记得我小时候偶尔拉肚子或感冒风寒,婆婆就在手心滴一滴桐油,用火烤热,然后在我背心和肚脐上揉搓或抚摸,效果也不错,比吃西药好。不过,桐油是有毒的。据说日本人在占领云南之后,误把桐油当成食用油做东西吃,曾导致大量的日军死亡。
⑧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老家成片的桐林消失了,山坡油桐花海不见了,热闹的老油坊也没有了。现在,留下的只有童年的记忆和无限的乡愁。
——选自赵攀强《安康日报·瀛湖》,有删改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心旷神怡(yí yín) 沉甸甸(diān diàn ) 由青转褐(hè hé)
背着筐(kāng kuāng ) 玲珑(lóng lǒng)
【2】比一比,再组词。
秀( ) 窄( ) 恰( ) 戒( )
绣( ) 榨( ) 拾( ) 械( )
【3】读第②段画“ ”的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写一写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五句话填入文中第③段。
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 )( )( )( )
A.做好桐笛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蹲在油桐树下,比赛吹笛,看谁的笛音优美动听。
B.那些童年伙伴,人人身上带着小刀,来到桐树林中。由于油桐树粗壮,但不算很高,很容易就能爬上树挑选笔直的、小手指粗的新枝切下来。
C.然后将一端的外皮刮掉,留下薄薄的内皮,用嘴压扁,吹出清脆的笛音,这就是我们的桐笛。
D.先截头去尾,保留中指长短的一节,轻轻揉捏,抽出木心,剩下筒状空皮。
E.花开过后,油桐树上生出嫩枝,颜色青绿,与黑褐色的老枝很好区别。
【5】读文章结尾,写一写本文结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街上有人放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主要意思。
(1)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朱丹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乐曲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他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我们这个世界因为爱而美丽也因为爱而精彩。我们身边有许多关于爱的故事如同学之间的友爱老师的关爱父母的疼爱。请你以“爱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注意书写工整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