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中,关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唐僧不明真相,每次都怪罪悟空杀生,最终与悟空断绝师徒关系,逐走悟空。
B.白骨精诡计多端,为吃唐僧肉,使用连环计,依次变成老婆婆、女儿、老公公迷惑唐僧,但每次都被悟空识破了。
C.八戒善恶不辨,见色起意,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一次次在师父面前挑弄是非。
D.悟空赤胆忠心,一心除妖,几番被念咒,勒得疼痛难忍,却一次次表明心意,誓要助师西行,报答恩义。
2、下列词语互为近义词的是( )
A. 强大---巨大 B. 成功---失败 C. 强大---一弱小
3、《近视看匾》中谁赢得了目力比赛?( )
A.甲
B.乙
C.不分上下
D.都输了
4、将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
熠熠发( ) 不可思( ) 极目远( )
( )然自得 仪态端( ) ( )横交错
(1)_________,那草坪就像一块绿地毯。
(2)一条条高速公路_______,让都市变得四通八达。
(3)老牛在茫茫的草地上______地吃着嫩草。
5、给加横线字注音。
一鉴( )开 坐骑( ) 浩( )瀚( )
书籍( ) 徘( )徊( ) 栅( )栏( )
6、照样子,写词语。
(1)胖乎乎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整整齐齐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顶天立地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曼——________——________ 乘—— ________——________
林——________——________ 垂——________——________
8、诵读积累。
(1)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中有美景:“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________,松柏的_____________”;诗词中有顽童:“____________,忽然闭口立”;诗词中有斟酌:“鸟宿池边树,________”;诗词中有惜别:“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诗词中还有一对幸福的老夫妇“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
(2)山上雾气缭绕,_________;山下树木葱茏,________。树枝像__________,绿得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还是 ,不管遇到 还是 ,它总是那么 ,那么 ,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爸爸的话讲了白杨树的 、 、 三个特点。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这样自问自答的句式我们称为 句,“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的含义是 。
10、阅读。
刷子李(节选)
①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 ),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踩着( ),和着( ),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②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①秘方 ②鼓点 ③琴音 ④高招
【2】选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技艺高超。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搜索”能换成“观察”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曹小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深入阅读。
资料一 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
资料二 梁晓声的母亲不仅要照顾他们六个孩子的生活,还要早出晚归工作(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为了微薄的工资在铁路工厂做临时工,出卖一个底层女人的廉价的体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险的重活。临时工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全凭自己在劳动中格外当心。稍有不慎,便会被铁水烫伤或被铸件砸伤压伤。母亲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带着轻伤回家的,母亲的衣服被迸溅的铁水烧了片片的洞。
资料三 “母亲的善良引导我创作”梁晓声一直认为,母亲给予他的人文影响超过父亲。
当年,在一次野猫吃鸡后,父亲就下了钢丝套,并套住了一只大野猫,吊在木围栏上,命悬一线。母亲为了救下它,衣服被挠破了,胸前被挠出了一片血道子。最后终于救成功了,母亲疼而不悔,这件事给梁晓声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在饥饿的年代,家里来了讨饭的农村老人,母亲会恭敬地请老人入座,一次次地为老人添粥;邻居家小女孩偷走了梁晓声母亲刚刚借来的五元钱,派出所破案后要通知学校,母亲坚决不许,反而请女孩到家里来吃了顿“压惊饭”。后来,女孩认梁晓声母亲为干妈。
文末说,把我们“抚养成人”是母亲的信念。为什么是“抚养成人”,而不是“抚养长大”?你是怎么来理解的呢?请结合下面补充资料,联系《慈母情深》和这篇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跑进家来的松鼠(节选)
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来,很快就跟我们相熟了。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爸爸的书房里,挂着一副从森林里捡来的大鹿角。松鼠常常跳到上面去蹲着,就像蹲在树枝上似的。
它特别爱吃甜食,经常跳到我们肩膀上要糖吃。有一回,餐柜里的方糖不见了,妈妈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去问,我们谁也不知道。爸爸说我们不诚实,一星期不许吃糖。
松鼠跟我们一样,一个星期没有吃到糖。
①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有一天,午饭后,我正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忽然看见松鼠跳上餐桌,叼起一块面包皮,跳上了大柜顶。过了一会儿,它又来叼走了一块。
我踩着椅子往大柜顶上瞧,那儿放着妈妈的一顶帽子。我拿起帽子,不由得大吃一惊——那帽子下面什么都有!方糖,纸包糖,还有面包皮和各种各样的小骨头……
我马上跑去告诉了爸爸:“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②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爸爸在餐柜门上装了个小钩子,免得松鼠钻进去。但是松鼠继续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一见到面包皮、榛子、核桃、小骨头什么的,马上叼走藏起来。
有一天,我们到森林里采蘑菇,回到家时累极了,草草吃了饭就睡了。满满一篮子蘑菇就放在窗台上——那儿比较凉快,放一夜不会坏。
第二天早晨,我们惊奇地发现篮子空了。蘑菇都到哪儿去了?
爸爸忽然在书房里惊叫起来:“快来看!”我们跑过去,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墙上的那副鹿角上挂满了蘑菇;不仅鹿角上,搭手巾的架子上、镜子后面、油画上面,到处是蘑菇。原来松鼠起了个大早,忙活了一个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它想晾干了留着给自己过冬。
秋天,当阳光还温暖地照耀着大地的时候,森林里的松鼠总是把蘑菇高高地挂在树枝上晾干。我们家的松鼠也这样做了。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松鼠在“我”家做的两件事。
(1)_________ (2)__________
【2】画“____”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
A.解释说明 B.意思的递进
C.话未说完 D.列举的省略
【3】体会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①句中,描写松鼠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词写出了松鼠的__________。
(2)②句中,爸爸知道是松鼠偷走了糖,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_________,还夸奖松鼠_______,表现了爸爸对松鼠的_________。
【4】《跑进家来的松鼠》(节选)和《松鼠》,都流露出作者________。
13、段落阅读
①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②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按原文内容把文段补充完整。
【2】在“□”内填上标点符号。
【3】选文①从___、____两个方面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4】读了选文,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景观大致包括这几类:一是仿照________建造的,二是根据________建造的,三是______。
【5】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写一写。
(1)图书馆中,有_______,也有 ______;有_________,也有 _______,这里的书真多啊!
(2)动物园里,有_______,也有_________;有________,也有________。
【7】选文②勾段上是______结构,划线句子既是____句,起_______作用,
又是这个自然段的______句,起_______的作用。
【8】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落花生》的作者是__________。
【2】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写法。
【3】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里最可贵的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多场景阅读。
场景一: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方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慈母情深》
场景二: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叫父亲买。
——《父爱之舟》
【1】联系课文想一想场景描写的场景中地方在哪里?主要人物是哪些?主要事情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圈圈出场景一中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场景一的描写与课文中“我”的心情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片段都是场景描写,可有同学说第一个场景读后给人深刻印象就是妈妈工作的环境恶劣,可读第二个场景有的同学印象深刻的是热闹,有的印象深刻的是吃的多,有的印象深刻的是饿。从两个场景表达的方式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中上边两个场景描写,分别在课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场景二的表达方式写运动会某一时刻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扶
①外地出差,我在林荫道上散步,当我从一个拄拐杖的老太太身边路过时,只听“咣当”一声,拐棍滚落地上,老太太倒在了我的左脚边。
②我刚想伸手扶一把,许多因扶摔倒老人而惹上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几个月前,丈夫工作出了点问题,不但受到处分,还被冤枉赔了几十万元,家境就这样陷入困境。而眼前这位倒下的老人,扶吧……可不扶……
③“阿姨,你是不舒服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④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身体不舒服。”
⑤这时,前面漫步的几位老人已赶过来。有人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吃药。我一听,慌忙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喂给她。
⑥这速效救心丸对我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便总备着它。我刚喂老人吃下药丸,就有一位老先生说:“她脖子上不是有钥匙和电话号码吗?还是给她家人打个电话好些。”
⑦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阿姨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大概几分钟的样子,老人精神好多了,看来不再有生命危险。我小心扶她到不远处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起来。她的舌头已不当家,透过含糊不清的声音,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
⑧天哪!我刚救了她的命,她就来讹我?我的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挣脱老人,拔腿就逃。
⑨后来,老人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机。回到家,为了保险起见,我换了新号。
⑩半年后,因为钱紧,无力出书,多亏一帮文友,为我搞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人给我打来电话。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
⑪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顿时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中年男子欣喜地笑着说:“你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
⑫我啪嗒挂掉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心口怦怦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短信: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
⑬我的手不住地发抖,拨通电话问他:“你到底想怎样?”
⑭他依然欣喜地笑,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休息。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怎么能不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
⑮我仰望苍天,不知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1】短文围绕“扶”写了两件事,用上“扶”字概括出来。 _____
【2】面对摔倒的老人,“我”的内心极度矛盾,请联系上下文,把第2自然段中两处省略号的内容合理地补充出来。 _____
【3】阅读第9~15自然段,完成练习。
①“我”关机,换新号的原因是 。
②补充完成下面的心情变化图,并概括出“我”相应的表现。
③根据如图试着分析“我”的心情从绝望到感动的原因: ;由此,可以发现文中的“我”是一个 的人。
【4】有网友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做了好事不必逃;也有人说:“做好事只求心安理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联系实际说一说。 _____
17、阅读乐园。
那天,我下班挺早,顺道回家里看看母亲。看见沙发上放了一件母亲的脏衣服,我便拿去洗。衣服刚一下水,母亲便从外面回来了。她看着我正在帮她洗那件衣服,一种紧张的神情一下子爬到了她苍老的脸庞上。母亲叫住我,一把从水里提起那件衣服,然后一边埋怨我,一边十分着急地把手伸进衣兜里一阵摸索。
“还好,还好!”随着母亲松了一口气,我看到了一个湿漉漉的破旧存折躺在了她的手上。
一个破存折就让母亲紧张成这样,看来母亲真的老了,我不禁想。“妈,你这存折里放了多少钱啊?看把你急成这样!”我故意和母亲调笑道。
母亲不理我,似乎还在生我的气,自个唠叨着,说要到屋里去拿熨斗把存折熨干。我偷偷地拿起母亲放在桌上的存折,那根本就不是一本真正的存折,内页其实是一叠白纸,上面爬满了许多歪歪斜斜的汉字,记录着家里所有人喜欢吃的东西,所穿衣服和鞋子的尺寸。只不过母亲害怕把它弄坏,专门用一个硬硬的存折皮给它包上。
那一刻,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完全相信了那一句话:世界上最广袤、最无私的是母亲的爱。别人看来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却被母亲视作珍宝似的珍藏着,岁月能够冲垮的只是她的记忆力,但无法抹去母亲对子女们无尽的爱。
1.请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摸索——( ) 珍藏——( )
3.用“”画出描写母亲存折的句子。
4.请把画“——”句子省略的母亲可能说的话语补充出来。
18、课外阅读
我的祖国(节选)
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还有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像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就像很多我在书中和电影里认识的人。他们勤劳善良,热情真诚,他们爱亲人,爱朋友,爱邻居,爱同事,也爱工作,爱和平……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地驶过黄河大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波涛滚滚,真的仿佛从天而降,一刻不停地向远方奔去……再看看,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村庄,森林,山脉,都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旋转。白云在蓝天上悠悠飘荡,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飞翔,风把人们的歌声和鸟儿的鸣唱传播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少女时代生活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神奇缥缈的的星空。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不仅是我感受温暖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1】文中作者对祖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请选出理解错误一项。( )
A.从小就知道祖国的深刻含意
B.看电影,打动了幼小的心
C.坐火车,知道了黄河
D.当了作家,懂得了祖国的内涵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的含义是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伟大的。( )
(2)一开始我理解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
(3)我当了作家,渐渐懂得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
【3】“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心里,祖国是什么?以祖国为题,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被称为“绿色氧吧”。当你走进森林,会感到这里空气清新,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因为,森林仿佛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据测算,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制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使用。
森林能吸收噪音。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林木能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
森林还有杀菌作用。森林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在森林中,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最多也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其他地方每立方米空气至少有细菌三四万个。
森林还能调节气候。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000公升的水。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出15~25%,降水量也有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森林的四大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短文用得最多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3.给短文配上总起句和总结句,分别写在文前及文末的横线上。
20、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说:“我说的话千真万确。”(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
(1)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明对老师说:“是我不对,请老师批评我。”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银白色的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平稳的飞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你一定很喜欢小动物吧!请向同学们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让同学们通过你的介绍了解它的特点。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