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课文的信息,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的演变》告诉我们“金文”先于“行书”出现。
B.“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样意思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达了崇高的父爱和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C.《落花生》重点写的是“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
D.《学会看病》主要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
A.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B.他把这碗米饭囫囵吞枣地吃完了。
C.我自食其力,不危害他人,自然过得心安理得。
D.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3、与毛泽东的名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C.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再写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名言或格言。
(1)滴水能把石穿透,___________ 。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只填写词语前面的序号)
①攻无不____ ②理____气壮 ③同心____力 ④心旷神____
⑤无价之____ ⑥____珑剔透 ⑦一知半____ ⑧流____失所
(1)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____。这是一种不好的学习态度。
(2)这块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____。
(3)只要不做亏心事,自然就能____。只要大家____,勇往直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6、看拼音写词语。
bèi sònɡ línɡ jiàn biān xiě mǒu zhǒnɡ
( ) ( ) ( ) ( )
háo bù yóu yù yú lè hé zi
( ) ( ) ( )
7、先组词,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括号里。
严:( ) ( ) ( ) ( ) ( )
(1)毛主席( )地说:“我们不应该影响群众的生活。”
(2)看到儿子居然把同学的文具偷回家,妈妈( )地斥责他。
(3)新来的数学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十分( )。
8、抄写诗句并完成相关习题。
(1)抄写诗句,注意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字距、行距要适当、匀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_____
(2)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___________的《______》,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3)“祭”字读_________,音序是_________,部首是_______。“祭”字在字典中主要有两种解释:①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②供奉神灵或祖先。在本诗句中“祭”应选第______种解释。
9、阅读。
松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竞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1】本文详写松柏的______和______,略写______,这样安排的作用是______。
【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有那盘结在石崖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_____
(2)“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_____
(3)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_____
【3】对“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人在其身上乱刻乱画留下的印记,说明游人对松柏的伤害。
B.艰难的生长在其身上留下的印记,说明松柏有顽强的生命力。
C.风吹雨淋在其身上留下的印记,说明松柏生长的时间已经很长。
【4】文章主要写松柏,开头却还写了小花小草,其作用是( )
A.说明有了小花小草的衬托,山崖更加美丽。
B.说明石缝间这些小花小草,能引起人们的哀怜。
C.与松柏作对比,突出松柏生命的伟大以及令人赞叹的精神。
【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类文阅读。
故乡的冻梨(节选)
余平
故乡人做冻梨一般选用大白梨,做法也非常简单,只需把买来的大白梨洗净擦干,放在室外存储,在天寒地冻的故乡,只要冻上三四天,大白梨就变成外皮黑色的冻梨了。
吃冻梨时要有耐性,如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若心急也一样品不出冻梨味。直接把冻梨拿着吃,咬在嘴里的梨像块冰,在嘴里含也不是,咽也不是,嚼也不是,吐也不是。故乡人吃前都会把冻梨放在盛水的盆中化冻,他们把化冻叫成“缓”。待冻梨表面厚厚的冰层逐渐软化,去除包围着冻梨的冰渣儿,冻梨此时已经软了。缓透了的冻梨果肉软滑,果汁甘甜,特别是饭后吃上几口,颇为惬意。
多年前离开了故乡去南方生活,每到冬天我就愈发怀念故乡冻梨的美味。我曾多次试着把大白梨放在冰箱的冷冻室,可这样做出来的冻梨不是在故乡风霜雨雪中完成蜕变的,吃在嘴里,虽说也绵软也甘甜,但味道就是没有故乡的冻梨地道。原来,人的记忆可能会模糊、黯淡,但是人的味蕾永远不会欺骗和背叛,因为味蕾深处是故乡。
【1】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惬意——(______) 蜕变——(______) 黯淡——(______)
【2】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冰箱里做冻梨,可是味道没有故乡的地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一 2020年3月起到2021年5月,一群来自我国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向北游荡了500千米,一路上穿越森林、牧场,甚至有人居住的村庄,这是在我国从未有过记录的路程最长的大象游荡活动。
材料二 这次导致象群游荡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们有些推测。寻找新栖息地——因云南亚洲象几乎不受天敌约束,加之种群数量逐渐增长,一旦数量超出栖息地容纳范围,就会扩散,北迁原因或为寻找新栖息地。寻找食物——当时正值野生亚洲象食物青黄不接,大象知道人类不再伤害它,便走出保护区,进入人类农田觅食玉米、香蕉等作物……
材料三 大象们自由行动的背后,是我国多年来对于生态和野生象保护的成就。《纽约时报》、路透社等许多海外媒体都提到了中国野生象群的种群数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170头增长到现在的300多头。
【1】阅读材料一,再填空。
有关本次野生亚洲象的两个主要信息,一是游荡的时间长,二是游荡的______。
【2】阅读这三则材料,再填空。
材料二中,科学家推测了引起本次大象游荡的原因,提出了两个比较具体的观点。结合材料一、材料三,你比较赞成其中的一个观点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3】请为这个“网红”野生亚洲象“旅游团”,设计一句宣传语。
12、现代文阅读。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十几年前。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就先打量起母亲端出的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我是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位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对比鲜明的水果有些奇怪。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三年前,母亲去世前夕,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很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或许,这就是天命,是对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吧。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写“我”跟母亲之间的那几件事。
第①自然段_______________→第②自然段_____________→第③自然段第一次吃荔枝→第④自然段_______________→第⑤自然段每年吃荔枝
【2】用~~ 画出文中细致描写荔枝的语句。
【3】提高阅读速度下列做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第②自然段时,我不知道“沙果”是什么,但这不影响阅读,因此我没有停下来。
B.我读完第①自然段,心想:快70岁的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会是怎样的心情?于是,带着问题快速默读文章。
C.只要集中注意力,阅读速度就会提高,边读边思考反而会影响阅读速度。
【4】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含的情感,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父亲的画面(节选)
刘墉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父亲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bó bù)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的身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yīn yān)红的血迹……
【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这句话中划线的词语“气候”的意思是( )
A.时令,节气。
B.天气。
C.结果,成就,前途。
D.人的神态风貌。
【3】短文一共描述了五件与父亲有关的画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四个画面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________这个画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
【4】父亲对“我”的宠爱,母亲不无抱怨,甚至认为“我”可能因为父亲的宠爱而成不了气候。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待父亲对“我”的这种宠爱的。
________
【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________
14、阅读下列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示儿
【宋】陆游
【材料二】:
和平宣言(节选)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拂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默写《示儿》,注意每行诗句要居中,上下左右字要对齐,还要注意字的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2】从材料二中,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开始日期是____________年12月____________日,南京大屠杀持续时间为____________周,在此期间受害人数大约是____________,为此国家设立每年这一天为“国家公祭日”,以此告诉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3】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你了解狼吗
①狼属于犬科动物。头腭呈现尖形,耳尖且直立,鼻端向前突出,足长体瘦,尾巴常垂于后肢之间。它的毛色因生活地域不同也存在差异,通常背部呈黄灰色,略混黑色,而腹部毛色发白。
②狼的嗥叫声尖厉、悠长,能传到十千米以外。它用嗥叫声来发泄情绪,确定领地,向敌人宣战,与同伴联络……真可谓“内涵丰富”。
③狼能通过留下气味、发出叫声、肢体动作等方式与伙伴沟通。狼生性多疑,行事机警。猎人设下的陷阱,不管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很难让它们上当受骗。可见,狼是一种智商高的动物。
④狼的适应性很强。从高山到平原,从大漠到海滩,都有狼的足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狼,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差异。我国北方的狼毛长而厚,体形较大,而南方的狼毛短而稀,体形较小。
⑤狼本性残忍。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当狼群中有一只狼受伤时,其余的狼会一拥而上,咬死它并瓜分掉死去同伴的肉。但它们对自己的幼崽则充满了爱。公狼母狼共同养育后代。母狼产崽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外出找食,公狼就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担,既要负责喂养母狼和幼崽,又要在遇险时保护“家人”。成为父母的狼对幼狼更是关怀备至,它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幼狼免遭伤害。
⑥狼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狼经常捕食家禽家畜,给人们带来损失。因此,长期以来,狼被人们视为害兽,大肆捕杀。由于捕猎过度,野生狼的数量锐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牧民发动灭狼运动后,虽然看不到狼的踪影了,但是红毛兔却迅速繁殖,大肆啃食牧草,导致牧场遭到洗劫,变成荒漠。政府只好花重金从美国进口一百条野狼,将它们放入牧场。两年后,红毛兔的数量才得到有效遏制,畜牧业才得以恢复。
【1】写出短文第③~⑤自然段的说明要点。
自然段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说明要点 | 外形特点 | 叫声尖厉 | ___ | ___ | ___ | 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
【2】短文第①自然段画横线一句中的“通常”一词,如果删掉就不准确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A.说明我国南方的狼与北方的狼特点不同。
B.说明狼的分布很广,世界各地都有狼。
C.说明狼在进化中毛色会发生较大变化。
【4】短文第⑥自然段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畜牧业才得以恢复”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5】将“长期以来,狼被人们视为害兽,大肆捕杀”的原因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人们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更加强化了人们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作者:澹台卓尔(选用时有删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居高临下:_________
【2】联系全文,说说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主要的写作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shù shǔ)。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②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射 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震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用“√”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
【2】选文中的“渐渐”可以替换为______,“似乎”可以替换为______。
【3】从“______”一词我知道作者的观察顺序是______;从“______”一词我知道榕树枝干的数目很多,我还知道枝干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①段话,我感受到这是一棵______榕树,读第②段话,我感受到这是一棵______的榕树,这两段话都是______ (静态 动态)描写。
【5】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画“ ”的句子中“卧”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于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榕树的特点。
①比喻 ②拟人 ③夸张
(2)对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①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作者的眼睛也给晃花了,因此觉得绿叶上有生命在颤动。
②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这句话赞美了榕树的蓬勃生机。
【6】作者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直接赞美了榕树,请你也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棵大榕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如果 无论 只要
【2】什么是搭石?在文中用“___________”画出来。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一定会”“直到”“才肯”等词语,写出了___________,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搭石美,走搭石的乡亲们更美,你觉得他们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 思
梁 衡
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枣。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①点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憧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山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填空。
①文中的保尔指的是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_的名著《 》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②将文中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3)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描绘了春和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仿照划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广场。
1.从“倾注、倾诉、倾听”中任选一个词写一句话。
2.这个人连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改成陈述句)
3.金字塔真高啊, 。(把句子写具体)
21、用两种说明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这座电视塔_______
22、改写夸张句
①校园里很静。
②西瓜很大。
23、作文
在生活中,曾经关爱你的那个人,温暖你的那件事,愉悦你的那道景,感动你的那份情——那眼神、那微笑、那陪伴、那鼓励……都定格在你的心灵深处。请以“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