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都是民间故事。
B.《少年中国说》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
C.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我们要牢记国耻,发愤图强。
D.朱丹同学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愿用木笛吹奏欢乐的乐曲,失去了成为木笛演奏 员的机会,是因为他并不珍惜自己的艺术前途。
2、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B.父亲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
C.松鼠过了冬就换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D.“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晚年勤读《周易》的故事。
3、有的汉字字形能表示意思,下面汉字中,形义与图义最符合的一个字是( )
A.背
B.老
C.孝
D.累
4、我是“地”,我的后面是动词,我的前面应该填写什么呢?快来试一试吧!
(_____)地听着 (_____)地歌唱 (_____)地摇晃 (_____)地响着 (_____)地猜测
5、读句子,完成练习。
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
(1)这句话中的“钻”字写出了________,“透明发亮”“大眼睛”写出了________。
(2)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能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言积累。
(1)_______________,夜静春山空。___________________,时鸣春涧中。
(2)_______________,夜绩麻,村庄儿女_______________。
(3)“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句子。
(4)“_______________,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歌颂了英雄为国家捐躯,战死在哪里就埋葬在哪里的豪情。
7、补充成语。
自(_______)多情 别出心(______) 呕心(____)血 流光溢(______)
如饥(_____)渴 索(_____)无味 (____)众不同 不言而(______)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神( )妙( ) 一声( )( ) 寸草( )( )
( )( )成竹 手( )脚( ) ( )尊( )优
(1)ABAC式的:半信半疑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写生活安定、幸福的:太平盛世 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9、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每道题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慢点儿
①母亲是个急性子的人,做事风风火火,泼辣能干。
②每天早上,当母亲叫我们起床时,她已经在菜园里忙活了一早上,挑水浇菜,摘菜,除草,还洗好了衣服,烧好了早饭。等我们吃好早饭背着书包上学,她也该上工干活了。晚上,我们写完作业,洗过澡睡觉,母亲则鸡鸭回笼、猪舍安顿、刷锅洗碗,忙个屁股不沾板凳。每每梦中醒来,母亲还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
③与母亲的忙碌不同,我们姐弟几人是悠闲的。背上书包是学生,放下书包,还是被母亲按在书本里。有时候,我们想插上一手帮忙,可总被母亲一声断喝:“学习去!这不是你们干的事。”有时,见我们盯着书本,抓着笔,皱着眉头的样儿,一字不识的母亲说话了:“动脑子的事,急不得,慢慢想。真想不出来,先出去玩玩,再回来想。”父亲曾为此责骂过母亲,说她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胡说八道。一向低眉顺眼的母亲反驳:“饭一口一口吃,学知识也得一点一点地来,一下子让你吃一锅,不撑死了?”
④再大了些,母亲也要求我们帮着做一些事了。和母亲抬粪水,慢慢地走,母亲还把粪桶往自己身前挪;我们扛树或竹子,总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要杠大的,还要比速度,母亲毫不犹豫地拦下;如果是爬高上低的活儿,母亲肯定会在下面牢牢扶着梯子,瞪大眼睛,直到我们平安落地为止。母亲千叮万嘱:“慢点儿!身子骨不是一天两天能长结实的,长大不是急的事,等腰杆子硬朗了、翅膀硬了。再逞英雄不迟。”
⑤仿佛眨眼之间,我们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可母亲却老了。我这才领会到,母亲的“慢点儿”,是用心良苦的关爱,就像培育小树苗一样,少少的水,柔柔地润;微微的阳光,暖暖地照耀;再加上稍稍的肥,慢慢地成长。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断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母亲不希望“我们”给她派乱。
B.表现出母亲是个很急躁的人。
C.表现出母亲不放心“我们”帮忙做事。
D.表现出母亲认为学习最要紧,希望“我们”专心学习。
【2】第③自然段主要通过( )描写来表现母亲的。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理
【3】第④自然段,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出母亲( )
A.对我们呵护备至
B.很啰嗦
C.很着急
D.吓惨了
【4】联系上下文看,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是个急性子,但却把最大的耐心给了“我们”。
B.“少少的水”“微微的阳光”“稍稍的肥”好比母亲恰到好处的爱。
C.母亲觉得急性子并不好,所以在学习生活中告诉“我们”要“慢点儿”。
D.母亲虽一字不识,但她朴素地认为孩子成长自有规律、急不得。
【5】以下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全面的一项是( )
A.童年时,母亲勤劳能干,独自操持家中事务,让“我们”专心学习。
B.童年时,母亲从不让“我们”干重活,在点滴中关爱“我们”健康成长。
C.“我”的母亲有着朴素的教育观,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遵循规律,不着急,不强求。
D.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10、阅读
父亲的“柔软”
①清展,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执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②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体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大约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鄘,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③其实我很想告诉他,在隔壁的政法大学,有一块大水塘,那里已经是解蚪成群了。上周我就带着孩子去过,孩子第一回见到那么多黑溜溜的蝌蚪,欢喜得不得了。但由于天生不善与陌生人搭讪,我并没说。
④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解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的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于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⑤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⑥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回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内,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要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伸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海黑的蚊怅里,亮晶晶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⑦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1】用简短的话概括两位父亲柔软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是_________句,它在文中起__________作用。
【3】选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4】仿写句子。
父爱如山,造就我坚韧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选文将拳师父亲“满脸横肉,彪悍异常”的形象和他为孩子们捉萤火虫的慈爱浪漫之心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父亲的”柔软”。 _____
②“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都是解释说明的作用。____
③文段中“这人大约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着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_____
【6】父母的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她的照耀和温暖,面对父母之爱,我们该如何回报呢?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回报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提示:中国民间故事中有很多历史人物,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人们有意把很多美好的品质集中在他们身上,口口相传。请阅读《陶渊明授学》,回答问题。
陶渊明授学
①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来向他求教,开始是毕恭毕敬地施了礼,然后诚恳地说:“老先生,我常敬佩您的渊博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小辈在此愿听指教。”
②陶渊明一听面前的少年是来向他讨学习妙法的,觉得十分幼稚可笑,便仰面捋须哈哈大笑:“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真是荒唐,荒唐!”
③但他突然收住了笑声,心中很有些歉疚,觉得作为一位前辈长者,对晚辈后生应当循循善诱,哪能耻笑他们呢!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④那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仍然不甚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蹲在禾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
⑤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得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仍然和原来一样,一点儿也不见长高。他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⑥陶渊明反问道:“真是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
⑦少年摇摇头,回答不出来。陶渊明便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啊!可是我们的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有时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道很少逐渐变为知道很多。所以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⑧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一块大磨石问道:“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⑨少年随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⑩“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吗?”
⑪少年想了一想,说:“不曾见过。”
⑫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磨损的,绝不是一天之功啊!”
⑬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有什么用意呢?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便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也可以悟出另一个学习的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的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
⑭听了这一席话,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连忙叩首拜谢:“多谢老先生指教,小辈再不敢妄想什么学习妙法了。”
⑮说完,诚心实意地请陶渊明给他题词留念。陶渊明高兴地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只见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节选自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中国民间故事精选》)
【1】联系上下文,推想选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毕恭毕敬:____________________
循循善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和第③段是对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3】陶渊明是怎样“循循善诱”让读书少年恍然大悟,明白“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的,我能结合故事内容完成下表:
道理 | 事例 |
勤学则进 | ___________ |
辍学则退 | ________________ |
【4】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直到今天仍旧吸引着我们。我来简述《陶渊明授学》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练习。
扁豆花
院里的扁豆花开了。瞧那花瓣儿小小的,并且蜷曲着,就像小姑娘裙上的蝴蝶边,颜色是那种很少见却很惹人爱的淡紫色。花开得不多,但这儿一丛丛,那儿簇(cù chù)簇,像星星似的散在绿叶中,不仔细看,竟很难发现。其间也还零星地结出几只深紫色的扁豆,形状是弯弯的,很有点儿像小船或天边的月牙儿。更多只长出嫩芽,那么娇娇的,很是惹人怜爱。让人禁不住(惊叹 惊讶)生命的伟大。我们剛出生时,也不是这个可怜样儿吗?所有生命在降临或消失时的节拍都是相同的。
走入院中,缓缓上前近看,发现那即将长成的扁豆的顶端竟连着些萎谢的扁豆花。那本来就已很淡的颜色,此刻就像经水洗过很多遍似的,褪得不见痕迹,甚至是憔悴、贏弱的。轻轻一碰,她竟飖悠悠地落下来,落下来,融进了泥土里。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她是否曾经有过那样鲜艳的色泽和丰美的生命?可她确实有过,因为所有的生命都必须从丰美走向凋(diāo tiáo)零。只不过,她比别人走得更急了点。为了结出果实,为了果实的丰茂,她(情愿 自愿)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我弯下身,拾起脚边的一朵扁豆花,轻轻地托入掌心,借着直射而来的暖暖的阳光静静端详她。隐隐地,鼻子有些发酸。然后,眼前便一片模糊,泪光中,叠印在我眼前的是母亲那和善、慈蔼的面容。
我,喜爱扁豆花!
【1】请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拼音或词语下打“√”。
【2】短文写了哪几种扁豆花?( )
A.盛开的扁豆花和深紫色的扁豆。
B.院里的扁豆花、萎谢的扁豆花和脚边的扁豆花。
C.盛开的扁豆花和萎谢的扁豆花。
D.深紫色的扁豆花和浅紫色的扁豆花。
【3】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的是______的扁豆花,由画“ ”的句子可以让人想起龚自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新型玻璃》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应对 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 就是(消除 清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 j 音为 40 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 12 分贝了。
【1】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语
( 应 对 对 付) ( 消 除清 除 )
【2】“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 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 12分贝了。”这句话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3】文中“吃音玻璃”这一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写序号)
A. 表示特殊含义,运用比喻
B. 表示话语的引用
C. 表示否定和讽刺
D. 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4】照例子,用关联词语写一句话
例: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尽管……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白蛇传说(节选)
白娘子和许仙在镇江开了个保和堂药店,两人恩思爱爱,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一天,许仙愁眉苦脸地跟白娘子说:“外面闹瘟疫,急等药用,可店里的药不多了,怎么办?”白娘子想了想,说:“我倒认识草药,我明天就到山上采药去,好解救百姓。”
第二天,白娘子天还没亮就来到了百草山,历尽艰辛终于采到了许多草药。回来后,白娘子就在保和堂药店的门口支起了大缸,熬起了草药。白娘子将熬好的汤药免费发给生病的百姓喝,救了很多人的性命。百姓们纷纷感谢白娘子的恩德。
哪晓得,这件事触犯了金山寺的长老法海和尚的利益。为什么呢?本来百姓有病,总跑到全山寺找法海和尚画个符、念个咒,弄点什么“灵丹妙药”,少不得要给香钱的。不想如今有了病,都往保和堂跑了,香钱收不到了,他能不恨吗?
于是,法海使坏让许仙骗白娘子喝下了雄黄酒,结果白娘子在睡梦中现出了原形,许仙被吓得昏死过去了。白娘子醒来后,一看许仙昏死过去了,哭得死去活来。
白娘子对地的妹妹小青说:“如今要救许郎的性命,只有到昆仓山上取仙草,就是不晓得能不能回来,拜托妹妹照应许,若我七天不回来,恐怕就是死在那里了。”
能起死回生的灵芝仙草是天上仙药,有鹿二童专门把守,再加上昆仑山险峻陡峭,高不可攀,哪能轻易摘到啊!白娘子不顺自身安危,越过了九十九座山,跨过了九十九条河,终于从昆仑山盗来灵芝仙草救活了许仙。
俗话说:“菩萨面,蝎子心。”许仙病刚好,法海又花言巧语把他骗上金山寺,将他藏在宝座的背后。这下可急坏了白娘子。
白娘子和小青来到金山寺找法海要人。白娘子一见法海,客客气气地说:“长老,我和许仙是结发夫妻。如今我已怀孕六月,家中无人照料,请放他回家。”可法海非但不答应,还指着白娘子骂道:“你这个尊富,本是深山一妖精,怎好和许仙成婚?这里是佛门净地,怎容你胡闹?阿弥陀佛!”
白娘子肺都要气炸了,对着东、西、南、北各拜了一拜,说道:“各路龙王师兄,想我白素贞和许仙真心相爱,不料法海一直从中挑拔,现又成通许仙修行。今天不为别事,只求夫妻团聚,请各位师兄帮忙!”说完对四方恭恭撤敬磕了四个响头,运起法来。
一时间,乌云制,狂风四起,白浪天,江水直涨:东海的水、南海的水、西海的水、北海的水,一齐往这儿涌来。四海的水汇聚到一起,一浪高过一浪,如同山呼海啸,向着金山北海的水,一齐往这儿涌来。四海的水汇聚到一起,一浪高过一浪,如同山呼海啸,向看金山寺涌卷而来。白浪滔滔的江面上,东边跳着一排排担大的虾,起来有丈把高;西边曲尾伸头的是一队队圆桌大的鱼精怪,都碰到全山寺门边儿了:南边有手舞刀剑的蚌精站在一个个磨盘大的蚌壳上:北边有一团团的螃蟹横着身子直往金山寺上爬。
白娘子、小青和众水族最终还是没能敌住法海的法力,白娘子被法海镇压在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下,小青则回到雁荡山中修炼功夫,发誓三年过后再来报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提到的关于白娘子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海处处针对白娘子的原因是( )
A.白娘子免费治病断了他的香钱
B.白娘子和凡人许仙结为了恩爱夫妻
C.白娘子邀请四海龙王帮忙
D.白娘子比法海法力高强
【3】下列关于文中画“”的部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水势非常浩大
B.表现了白娘子对法海的恨
C.表现了众水族非常勇猛
D.表现众水族齐心协力帮助白娘子
【4】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法海是如何“花言巧语”将许仙骗上金山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选择一位,结合具体的事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初的鹰
至今仍很难忘却平生第一次见到鹰时,那种回肠荡气的感觉。在南方,天空基本上是为燕子、麻雀等温柔的鸟类所占据。偶尔于季节更替之际,能遇上迁徙的雁阵,多多少少流露几分阳刚之气。鹰是稀客。
发生在上学路上,我抬头看见一只鸟,漫不经心地滑翔。可能正是其神态,而不是相貌吸引了我——虽然它的相貌与别的鸟也有所区别,譬如周身的羽毛显得粗糙,硬朗,仿佛每一根都被气流鼓满,带有金属的光泽的质感,使我触目惊心的是它的翅膀,一动不动,似乎属于多余的装饰,这不妨碍它比任何鸟飞得更高、更轻松。我简直以为眼前是一只黑颜色的风筝,没有生命,平贴在天空的表面。它是借助什么飞翔起来的?难道仅仅是那股( )吗?我怀疑着。
旁边不断有行人抬起头来,谁还轻轻咂了一下嘴:“那是鹰。”这一个字眼,此刻比什么都能打动我。我如痴如醉地仰望着它,头脑中一片空白,几乎以为在其周游的范围之外,不再有天空。是的,不再有天空,除了那对翅膀,除了那对翅膀所划出的看不见、却扣人心弦的弧线。鹰漫不经心,( )一切的神态让我折服了,哪怕它一声不响,垂着眼睛走自己的路……我望着鹰,血一点点热起来。
附近郊区小学的上课铃响了,我连忙收回视线跑过去。第一节课是在空白中度过的,心仿佛依旧提在半空中。我下意识地在笔记本上画了一只只鸟,虽然画变了形,但我知道它是谁,一下课我就跑到操场上,看见的只是天空,那些云,显得多么虚弱。
至今很难解释那只鹰如何闯进我童年生活的,像一只青筋毕露的手,代表一种精神的力量,( )地把门推开,我觉得一股野性的风扑面而来,每当想起鹰这个字眼的时候。多年之后又在动物园里见过类似鹰的东西,我几乎认不出它来了。那就是鹰吗?作为鹰,必须以天空作为陪衬;而不是牢笼。我固执地保留着它的第一印象,我一生中见过的鹰将只有一只。
(1)将“傲视”“傲慢”“傲气”这三个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2)摘录一个写“我”见到“最初的鹰”时感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的一处点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了“迁徙的雁阵”有何作用?
(5) “我简直以为眼前是一只黑颜色的风筝,没有生命,平贴在天空的表面。”一句中“贴”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一生中见过的鹰将只有一只”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天地。
海力布点点头,跟着小白蛇到了龙宫。老龙王对海力布十分(感激 感恩),要(重谢 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选择 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东西作(留念 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1】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吐——(_______) 低头——(_______)
【3】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在伞里吗
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红色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悟 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 坚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不觉心中充满愧疚……
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说:“妈妈没有浇湿!”又拍拍那个纸袋:“它也没湿!”
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下面打“√”。
【3】把“随处可见”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中“我”感到“温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一阵阵颤栗”是因为“我”的收入不高,无法满足女儿____________,心中感觉_________
【5】快速浏览短文,妈妈问了(________)次“你在伞里吗?”,从中可以体会出妈妈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女儿”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
【7】文章结尾的特点是( )。
A.首尾照应,蕴含难以言尽的感情。 B.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
农村,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它给了我无限的快乐,无限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农民们收工了,这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人们有的在河里游泳,有的在吃饭,有的乘(chéng chèng)凉、聊天。每当这时候,也是我最得意的时候。农村的蚊子很多,然而蜻蜓更多,我和几个孩子拿着扇子来到马路上捕蜻蜓,蜻蜓在我们头上乱舞,我们一边跑,一边用扇(shān shàn)子扑打着,“捕蜻蜓啦!快追呀!哈哈哈……”我们叫着、喊着,蜻蜓可真机灵,追呀!追呀,“啪”“啪”“啪”一下,两下,三下,什么都没有逮着。但我并不灰心,还是那样不顾一切地追着,拍着。“啪”,我按到一只,我的心颤(chàn zhàn)抖着,带着希望,慢慢地,慢慢地揭开扇子:“呼”,蜻蜓又飞了。我呆呆地望了一会儿天空,又不顾一切地追蜻蜓了。
我们家乡的地,遍地是黄土,而我却乐在其中。我经常弄来好多好多的泥巴,制作泥枪炮。我把黄泥巴在手上搓呀搓呀,一会儿搓成一个圆的,一会儿又搓成一个方的,把它们连接起来,制成一个坦克。对,还要插上一面小旗,两边再加上一小块,就更好了。坦克制成了,我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别(béi bié)提多高兴了。
我小时候很自信,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家养了六只鸡,睡觉时总是站着的,我可一点都看不惯,总要把它们都按下去躺着睡。鸡因此对我很不满意,“咯咯咯”地叫,吵醒了妈妈,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走开。
我扎(zhā zā)着两个非常短的小辫,一次我自己照着镜子,拿了把剪子蛮有趣地“嚓、嚓、嚓”地剪了起来。这儿剪一点,那儿剪一点,长短不一,这可成了什么头呀!妈妈哭笑不得,干脆给我剪了个小分头,活像个男孩子。
童年啊!多么短暂而美好!假如我能再回到童年,假如我能使时间倒转,假如……那该多好啊!然而,这不可能了,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但它给我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回忆。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乘________(chéng chèng)凉 扇________(shān shàn)子
颤________(chàn zhàn)抖 别________(béi bié)提
扎________(zhā zā)着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短暂——________ 机灵——________ 热闹——________
【3】分别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和一个排比句。
【4】作者列举了哪几件事来表达对故乡童年的思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9、麻雀
①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麻雀常常被有些人认为是害鸟,甚至被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②麻雀素有“家雀”之誉。它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麻雀的巢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空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栖息在乡村和公园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③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蠢。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④麻崔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滥成灾。十九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文中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 )。
A.麻雀的生活习性
B.麻雀比较聪明
C.麻雀是灭虫能手
D.麻雀是除草能手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麻雀是一种很愚蠢的小动物。( )
②麻雀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独居,远离人类栖息。( )
③我国现在某些地方已经听不到麻雀的声音了,这是有益无害的。( )
④麻雀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
【3】反复默读下面一句话,回答问题。
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麻雀常常被有些人认为是害鸟,甚至被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①上面这句话里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从本句另找一个跟“几乎”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
20、句子世界
(1)读一读,按照例句意境写话
不在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2)用加点字的词语写话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3)把下面句子改写成语气肯定的陈述句,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怎能泯灭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呢?
(4) 请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我凭触觉能得到如此多的欢快。
我通过视觉的力量,一定会看到更多更美的景色。
21、按要求写句子。
(1)永明同学太优秀了,比不上他。(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使用例句中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果树上结满了果子。(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仿写)
她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着________________。
(4)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比金钱更重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却笑了笑说:“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和丈夫被一块醒目的告示板引入了一片桃林。(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许多作家都有自己喜爱的事物: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冯骥才眼中的珍珠鸟、许地山心中的落花生……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事物写一篇文章,写时要运用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把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做到感情真实,表达清楚。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