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拉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丰衣足食   自作多情   负荆请罪   心旷神怡

    B.得意忘形   同心协力   鬼计多端   震耳欲聋

    C.太平盛世   呕心沥血   兴高采烈   功无不克

    D.民不聊生   内优外患   完壁归赵   直言不讳

  • 2、下列词语中的“胜”字与“胜仗”的“胜”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A.胜利

    B.风景名胜

    C.不胜荣幸

    D.胜任

  • 3、张磊想尽快读完一本300页的《中国民间故事》。以下哪一种阅读的方式不建议他选择?(       

    A.借助关键词句读。

    B.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读。

    C.带着问题读。

    D.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看拼音写词语。

    ài mù___ chóu xiè___ xī han___   zhēn qíng shí gǎn___

  • 5、积累填空。

    1.冰心认为读书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她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2.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孔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学期我们学了很多名言警句,请你写一句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

    4.会说话的“老牛”和“许仙”分别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哪一个故事中的人物?老牛是:___________中的人物,许仙是:_________中的人物。

  • 6、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伤害______ 亲近______ 熟悉______

  • 7、根据你所积累的知识填空。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论语》)

    (2)______,甚聪惠。(《杨氏之子》)

    (3)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4)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翁卷《乡村四月》)

    (5)_______,山衔落日浸寒漪。(雷震《村晚》)

  • 8、散文《风》以__________为线索,讲了一对父子相依为命的故事:父亲将热水壶放在儿子的被窝里,长大后儿子将热水壶放在父亲的被窝里。故事表现了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看回目,完成练习。

    【1】从回目上可以知道,这本书是名著《___________》。

    【2】通过阅读回目,我对第_______回很感兴趣,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年级(2)班举行以“《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优点与缺点”为话题的名著人物评鉴活动,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观点:

    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张明同学听后,立马反驳道“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你知道张明同学是如何反驳的吗?任选上面的回目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与理解。

    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忘不了那个月色如水的夜晚。

    那一年我九岁,一向反对棍棒教育、文弱却极少发怒的父亲,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在我脸颊上落下重重的一掌。

    起因十分简单。我去游泳,回来时饥肠辘辘,便用准备坐车的五分钱买了两碗小豆粥。车仍然坐了——下车时我藏在大人的身后,躲过了售票员的眼睛。回到家,当我眉飞色舞地把逃票的经(厉 历)讲给父亲听时,不料却挨(āi ái)了一记耳光。我看了看父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流泪。那一刻,我甚至在内心发誓,一旦有能力自立,便离家出走,(即 既)使父亲病了,也不再回来看他一眼。我要让他为自己的这一记耳光付出10倍,甚至100倍的代价。

    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事,沉默良久,他靠在床边,点燃了一支香烟。

    这时,我第一次听到了一个曾流传久远、震撼人心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儿子,一直对他百般呵护纵容。有一次,儿子偷了邻居的东西拿回来。母亲不但不责备,还夸他聪明能干。于是,儿子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竟然发展成了一名江洋大盗。后来他被逮捕归案,判了死刑。临刑前,他痛不欲生的母亲来看儿子,没想到儿子疯狂地咬伤了母亲,并指责她说:“你生养了我,却不教育我。如果当初偷了邻居东西时,你不是夸奖我,而是责备我,让我明(辨 辩)是非,我怎么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好恨你呀!”

    讲完这个故事,父亲拿一块湿毛巾擦去我脸上的泪痕,说:“我当财会科长十几年,从我手里走过的钱财成千上万,我虽清贫,但聊可自慰的是,从没有拿过公家一根草根儿!我今天之所以打你,就是想让你牢牢记住: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当然,你没有去偷人家东西,但上车不打票,和偷人家东西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个贪字!”说着,父亲站起来,从衣架的衬衫里取出钱包,掏出两毛钱放在桌子上,严肃地叮嘱我:“你再去游泳,要多打一张票,要向售货员说明情况,能做到吗?”

    我点点头,泪水再一次溢出眼眶。那一年我九岁。当时我虽然还不能完全懂得这故事中蕴含的深奥道理,但是凭直觉我感受到了父亲的舐犊之情。

    从那以后,每逢在生活中遇到金钱的诱惑,我总会想起父亲的那记耳光……那记响亮的耳光是父亲留给我终身受用的财富。

    【1】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或音节。

    【3】概括主要意思。

    ①“我”为什么会挨父亲的一记耳光?(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

    ②父亲给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到“我”两次流泪,体会其中的情感。

    挨打后“我”默默地流泪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

    听了故事后,“我”点点头,泪水再一次溢出眼眶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

    【5】父亲为“我”讲那个流传久远,震撼人心的故事,用意何在?(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

    【6】“那记响亮的耳光是父亲留给我的终身受用的财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理解

    童年

    (丁立梅,有删改)

    ①小时,家穷,住茅草屋,喝菜煮的稀饭,能照得见人影的那种。喝时,看见自己扎着红头绳的羊角辫,在碗里晃。用筷子搅搅,羊角辫不见了,碗里色彩缤纷。很满意这种玩法,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着,一顆小小的心,掉在碗里。不觉日月之苦,只觉鱼翔水底,鸟飞低空,处处都自有乐趣。

    ②小伙伴总是很多,往往是饭碗还没搁下,门口已站着几个等着了。一律的拖着鼻涕,脏污着衣袖,晒得黑黑的脸庞,看上去,都像亲兄妹。总是一呼百应,一领一大群,呼啸着穿村过巷,越沟跃渠,像一群撤欢的小马驹。

    ③玩具?广阔天地里多得是,取之不尽,随取随玩。不消说那些植物,苇、茅、狗尾巴草、卷耳、车前子,哪一片叶子哪一粒果子不能成为我们的玩具?我们用苇叶做笛子,吹得呜啦呜啦的。我们用茅草搓跳绳,比赛着跳。车前子的叶子被我们做成帆船,让他们扬帆而去。野豌豆的豆英,我们摘来当蚂蚁的温床,捉来蚂蚁睡在里面。我们用狗尾巴草编草蚂蚱,捉来真蚂蚱,让它们“狭路相逢”。蜗螺壳、玻璃瓶底、火柴盒、香烟盒,哪一样不被我们玩出花样来?几个孩子撅着屁股拍火花,弹蜗螺壳,能把天给玩黑了。

    ④最爱玩的,还是泥土。它在我们手里,变出各种事物来。车马牛羊,我们想要什么,就能变出什么。我们还能变出房子、瓜果时蔬,及各种好吃的莱肴点心来。玩打仗时,它是“手榴弹”,它是“冲锋枪”,它是“地雷”,我们在“冲锋陷阵”中,挥霍着那个叫“童年”的东西。

    ⑤冬天,冰凌在草屋檐下,兀自长长地挂着,像一挂挂水晶帘子。我们快乐得很,跳着蹦着,伸出冻得红萝卜似的小手,够一根冰凌在手,当棒冰吃。下雪了,我们围坐在奶奶的小铜炉旁,轮番着把脚搁到炉盖上取暖。那热热的气流,痒唆唆的暖,瞬即流遍全身。奶奶抓一把蚕豆和一把玉米粒,在我们的欢呼声中,把它们埋进炉灰里。只听得“嘭嘭”之声炸响,蚕豆开了“花”,玉米开了“花”。我们的幸福,随之被炸开,满屋子乱窜。等响声停止,我们拨开炉灰,粒一粒寻着吃。

    ⑥日子里,满是香。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狭路相逢”“冲锋陷阵”在文中都加了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狭路相逢”在第③自然段中的意思___________。“冲锋陷阵”在第④自然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作者小时,家穷,但苦中有乐。作者依次向我们讲述了童年的6件乐事:喝照见影的稀饭用筷子搅拌看色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简洁的语言概况)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件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日子里,满是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南宋杨万里在《稚子弄冰》一诗中生动描绘了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钲,自得其乐的童趣。丁立梅在《童年》这篇文章中,描述了儿时广阔天地里随取随玩的各种玩具。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用几句话介绍介绍你的“玩具”的做法或玩法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摘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20.38分钟

    12分钟

    144分钟

    [材料三]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摘自报纸)

    【1】上面三则材料是五年级小明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周国平认为人们读书的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国民读书看报的时间远远超过看电视的时间。( )

    (2)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这一观点。( )

    【4】读完上述材料,你会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同学提出什么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与欣赏

    尊重青春

    程 刚

    初中那会儿,父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一所实验中学。

    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10亩地,分给各个班,让学生种东西,收获后自己售卖,挣到的钱作为班费。

    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学校每一届只在各乡镇招10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则早已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

    种菜初期的新鲜感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

    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打理,全班就他会种菜,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就习惯了。

    我不去劳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眼里,他严厉地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

    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丰收季,卖了800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同学200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400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200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

    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倾倒垃圾,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30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有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车回家。在车上,我问王老师:“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花钱来看电影?”

    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还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竞赛知识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为什么?”我有些疑惑地问。

    “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可这些钱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

    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里还有“尊重”这个词,人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选自《少年文摘》2019年5月版,有删改)

    【1】“我们”班在搞勤工俭学的地上种什么?收获多少钱?(  )

    A.种粮食 400多元

    B.种菜 800多元

    C.种粮食 800多元

    D.种菜 400多元

    【2】下面哪一项不是用来表现李同学生活不易的?(  )

    A.他种菜很拿手。

    B.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

    C.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从家里带的干饼、咸菜。

    D.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

    【3】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哪一项?(  )

    A.前后照应

    B.场景描写

    C.寓情于景

    D.对比

    【4】“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可这些钱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吗?”对王老师这句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师在委婉批评程刚不该多交班费和看电影。

    B.王老师在委婉提醒程刚青春要靠自己奋斗出来。

    C.王老师在委婉批评程刚没有尊重自己的青春。

    D.王老师在委婉提醒程刚,尊重自己的青春就是要用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5】有人认为李同学在班级勤工俭学中付出的劳动最多,但他却拒绝单独分给他200元,真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王老师明知道李同学家境不好,还答应和李同学一起看一场电影的行为,你怎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同学认为老师给他补习竞赛知识很辛苦,所以邀请老师一起看一场电影,对于他这样的做法,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麻雀》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它适应能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麻雀的巢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的瓦头和檐槽之间的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栖息在乡村和公园里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蠢。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18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滥成灾。19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是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投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路打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麻雀素有“________”之誉,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

    松鼠(节选)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晴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清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1】松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不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要、吃东西。

    B.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C.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3】通过_____________等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鼠的美丽。通过_____这个关联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鼠的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松鼠的性格特征——( )   活动范围——( )   活动时间——( )

  • 16、阅读理解

    勇气改变一切

    我开始做生意不久,就听说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要到科罗拉多大学来演讲。我找到为他安排行程的人,希望能找个时间和他会面。可是那个人告诉我,他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顶多只能在演讲完后的15分钟与我碰面。

    于是在他演讲的那天,我就到科罗拉多大学的礼堂外苦坐,守候这位百事可乐的总裁。他对学生演讲的声音不断从里面传来,不知过了多久,我猛然惊觉,预定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是他的演讲还没结束,他已经多讲了5分钟,也就是说,我和他会面的时间只剩下10分钟。我必须当机立断,做个决定。 

    我拿出自己的名片。在背面写下几句话,提醒他后面还有个约会:您下午两点半和杰夫荷伊有约。然后我做个深呼吸,推开礼堂的大门,直接从中间的走道向他走去。威勒欧普先生原本还在演讲,见我走近,他停下话来,我把名片递给他,随即转身从原路走出来,我还没走到门边,就听到威勒欧普先生告诉台下的观众,说他迟到了,他谢谢大家来听他演讲,祝大家好运,然后就走到外面我坐的地方。此时,我坐在那里,全身神经紧绷,连呼吸都好像停止了。

    他看看名片,接着看看我说:我猜猜看,你就是杰夫。我们就在学校里找了个地方当办公室。关起门来畅谈了一番。

    结果我们谈了整整30分钟。他不但花费宝贵的时间告诉我许多精彩动人,让我到现在还常拿出来讲的故事,而且还邀我到纽约去拜访他和他的工作伙伴。不过他赐给我最珍贵的东西,还是鼓励我继续发挥先前那种勇气。他说商业界或者其它任何地方,所需要的就是勇气,你希望促成什么事的时候,就需要有勇气采取行动,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当机立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畅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紧凑---(       珍贵---(       鼓励---(     

    3读句子,联系短文内容,体会的心理活动。

    我做个深呼吸,推开礼堂的大门,直接从中间的走道向他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我坐在那里,全身神经紧绷,连呼吸都好像停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的词语写句子

    当机立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但----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打算如何培养自己的勇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

    最佳用脑时间

    最佳脑时间,就是我们的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大脑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时间都高。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和创造,取得的效果会比平时更好。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阳光最好。但是,实际上,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一到了夜间,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大多数作家都习惯夜间挥笔。鲁迅先生白天会客、看报纸,到了晚上就开始写作,常常写到第二天的一两点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巴尔扎克则更独特,他吃完晚饭就睡觉,在午夜起床开始创作。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工作的产物,有的作家甚至将书的名字取为《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大脑在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比如诗人艾青就喜欢在清晨写诗,作家姚雪垠和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三点起床投入工作

    总之,不同的人,大脑活动的特点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在一天里的思维效率也是不同的。就记忆来说,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的效率比较高。因为在清晨,大脑里没有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晚上记的东西比较牢固,因为它不再受新的学习材料干扰。因此,选择清晨和晚上的时间读书、背诗、记单词是比较适宜的。我们找到了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更好地学习和创造,以求在单位时间内做出较好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不宜长期夜间用脑,但偶尔在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间断地干几次,还是可以的。如果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昏昏欲睡,还硬用刺激神经的办法去学习,不仅效果不好,还有损健康,不宜提倡。

    所谓用脑时间问题,从广义上讲,有一层意思,就是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佳用脑年龄区。这个时期大脑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创造能力及对信息的自觉调节能力最强,容易产生创造的冲动。因此可以说,在一天中的最佳用脑时间内和一生中的最佳用脑年龄区里,勤奋地学习和创造,是人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根据阅读所得信息,依次填入句子中的“_____”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晨或白天 ②夜间 ③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 ④青少年 ⑤中老年

    从理论上看,人的最佳用脑时间是_____;从广义上看,人的最佳用脑年龄区是_____。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2】第②段中列举《灯下集》、《月下集》等书名旨在说明( )。

    A.一日之计在于晨

    B.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工作的产物

    C.夜间工作效率极高

    D.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感到昏昏欲睡,就说明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应当及时休息

    B.绝大多数人的大脑在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

    C.同一个人的“最佳用脑时间”是固定的

    D.调整“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输出信息”的顺序,不影响表达效果

    【4】用“ ”画出第②段的中心句。

    【5】文中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一般会要求学生晚上睡觉前和清晨起床后练习背诵,这是为什么?注意梳理文中的相关信息,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实用类阅读。

    喝点什么

    云无心

    ①从补充水分的角度来说,纯水是最“原生态”的。只要是合格的饮用水,就可以满足要求。任何超越了“补充水”,宣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水都是忽悠,比如“磁化水”“小分子团水”“富氧水”“矿物质水”……现实的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对风味和口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纯净水、自来水与矿泉水,喝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也基本上只是感官体验上的,在营养上的意义小到可以忽略。那些被宣称“来自于××,常年饮用有助健康”的水,只不过是为满足“我有钱,活得比别人精细”而产生的心理优越感而已。

    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茶和咖啡,则是让水具有滋味的饮料。在纯的茶和咖啡中,营养物质少到可以忽略,所以它们是“无热量、有滋味”的饮料。在那些风味物质中,有比较多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理论上会对人体健康起一些积极的作用。不过那些作用往往是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来的,在人体中到底有多大效果,也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大家也就不妨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看待——有了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吗。

    ③不过,多数人无法享受纯正的咖啡,往往还会加入糖或者咖啡伴侣,也就变成了“含糖含脂饮料”——所谓“咖啡的健康价值”,也就要被增加的糖和脂肪所抵消。中国人传统的喝茶方式是纯茶,不过现在兴起的“冰红茶”“冰绿茶”加了大量的糖,而“奶茶”“茶饮料”则只是借了一点茶味。就更可以算是“挂茶杯卖糖水”了。④果汁是以营养为卖点的饮料。尤其是喝鲜榨采汁,比起吃水果更为方便,也更加“优雅”。果汁营销也经常以“一杯果汁含有××水果的精华”为口号——纯果汁中的所有营养成分都来自于水果,把它们叫作“精华”似乎也说得通,所以这说法也不完全是忽悠。不过,它多少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好喝的果汁,糖的含量往往在10%以上——虽然是“纯天然的糖”,但对健康的影响,也还是一样的。许多营养专家很反感果汁,原因就在于此。

    ⑤总体而言,果汁还是一种“过得去”的饮料。不过未经调味的“鲜榨果汁”,风味也不总如说得那么好,经常带一些苦涩味或者酸甜不够协调。针对大多数人的口味进行优化设计的,还是各种“果汁饮料”“乳饮料”“碳酸饮料”等。它们的糖和酸,对于健康有害无益,也就只剩下“好喝”了。而风靡市场的凉茶,虽然以“传统”“保健”为卖点,其实跟它们是一类。

    ⑥简而言之,喝饮料的目标应该是为了解渴和补水。水是最直接有效经济实惠的;纯茶、纯咖啡增加了风味不增加热量,还有一些聊胜于无的健康价值;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乳饮料、茶饮料、凉茶,就是“有概念的糖水”而已;至于纯果汁,比这些饮料还是要好得多,但其中的高含糖量还是值得警惕的。

    (摘自《女友家园》2016 年第7期)

    【1】为什么许多营养专家对果汁很反感呢?以下最正确的一项是   

    A.糖含量常超10%,不健康。

    B.喝果汁比吃水果更为优雅。

    C.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没丢失。

    D.喝果汁比吃水果更为方便。

    【2】在生活中,大人们喜欢在喝咖啡时加糖或“咖啡伴侣”(奶精),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能喝到“咖啡的健康价值”。

    B.这样喝照样能享受到非常纯正的咖啡。

    C.这样相当于在喝“含糖含脂饮料”,营养又健康。

    D.这样喝,所谓的“咖啡的健康价值”就要被增加的糖和脂肪所抵消。

    【3】本文第③自然段划线的句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 作比较

    B.列图表 打比方

    C.作比较 列数字

    D.举例子 列数字

    【4】第②自然段加着重号的句子“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一句中,“基本上”几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朋友聚会,逛街购物,“喝点什么”成为大家绕不过的话题。假如这个周末有你的生日聚会,你邀请的同学、朋友肯定会提起“喝点什么”这个话题,作为小主人你会怎么说呢?请你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内语段阅读

    送我去上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檐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为我备齐行装。我从船窗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窗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对我而言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1】在文中找出体现父爱的一个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破旧的小船,让作者感到亲切和难忘。这是为什么?想好后填一填。

    这是一只承载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船。

    这是一只承载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船。

    【3】对这两段课文表达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侧重于描写人物。

    B.侧重于抒发感情。

    C.侧重于叙述事情。

    D.侧重于说明道理。

    【4】下面对文章结尾的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结尾虽然短小,但是饱含深情。( )

    (2)文章结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

    (3)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寻找。(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渠的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很惬意。(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很神奇。(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一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变换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句子百花洲。

    (1)请加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两个人贩子拿着五块大洋来领幺妹,正好被刚从田里回来的许世友碰上。

    改为陈述句:  

     

    (2)请将下面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清乡团的头目知道许世友就在附近,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暗中把许母放了。

    改为被字句:  

     

    (3)请将下面的句子缩句,并保持意思不变。

    许世友站起来为母亲擦去眼泪,理理头发,毅然转过身,随部队走了。

    缩句为:

     

  • 22、句子加工厂。

    1.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那真诚的目光感动了我。

    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诚是一道雨后的彩虹,助你感受生活的希望。(仿写)

    真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1.小练笔。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请你根据所学,运用至少一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介绍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不少于50字。

    2.习作乐园。

    《父爱之舟》一文通过作者回忆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文中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也让我们深受感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对你对“父亲”的感受。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