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潜龙腾渊(qiǎn) 一泻汪洋(xiè) 鳞爪飞扬(lín)
B. 百兽震惶(huāng) 鹰隼试翼(sǔn) 地履其黄(lǚ)
C. 奇花初胎(tāi) 矞矞皇皇(yù) 干将发硎(xíng)
2、葵花的项链是( )做的。
A.一条红线和几颗吹好洞的冰凌
B.几十颗水晶,一条红线
C.几颗白色珠子和一条红线
3、下面的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歌子》—唐—张志和
B.《题临安邸》—宋—林升
C.《枫桥夜泊》—唐—张继
D.《观书有感》—清—朱熹
4、看拼音,写词语。
lǎn duò(_____) 井蛙kuī(____)天 shè shì dù(_____) 心kuàng(____)神yí(____)
jiàn gé(_____) xiàn(____)坑 jiù(____)父 chóu(____)谢 隐bì(____)
闲yì(____) lí(____)明 yìng(____)接不xiá(____) ài mù(_____)
5、默写古诗。
乞 巧
[唐]林杰
______________看碧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词语的意思。
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 暖风:___________________
游人:___________________ 醉: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是拼音小能手。
mán yuàn mó liàn cán rěn tuō t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shā lòu jiān sè tǎn tè bù 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快快乐乐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 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遣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
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拾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流水______ 月光______ 笛声______
【2】请用波浪线画出这几段话的中心句。
【3】用小标题概括这三段话,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一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并写出家乡人表现什么品质?
动作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选文第二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再写___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__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
10、碗
我们山村的孩子们吃饭都是用一种粗瓷大碗,叫海碗。盛上一碗饭,夹一些菜放在饭上,一齐涌到村口的小场上来吃。我们有的坐在石板上,有的坐在木墩(dūn)上,有的干脆蹲在那儿。大伙儿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可热闹呢。大家还可以自愿地你吃点我的菜,我吃点你的菜,结果一顿饭吃了好几种菜,比在家里吃强多了。
我们端着碗出场的第一个“节目”是猜菜:大家把手里的碗举得高高的,让对方猜,猜不着,就吃对方一口菜;猜着了,就让对方吃一口菜。小小的手儿,要举起那么大个碗,是要有一点点技术的。弄不好,碗打破了,饭吃不成还要挨一顿打。可尽管这样,这个“节目”却从未中断过。
有一次猜菜,我的碗打破了。我吓哭了。隔壁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姐姐,忽然把自己的碗给了我,自己抬起破碗回家去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听到她妈妈的骂声:“打破碗了?你死去了!”接着是“啪”的一巴掌。
这一巴掌好像打在我的心上。我端着碗默默地回家去,饭也没吃完。妈妈以为我病了,泡了一碗红糖茶给我喝。我把茶端到屋后给正在屋檐下哽(gěng)咽(yè)的小姐姐喝。小姐姐喝了一口,笑了,一眨眼,两滴亮晶晶的泪珠落进了碗里。
后来我读大学了,回家看她。她已经结了婚,生了个漂亮的小女孩,跟她小时候一模一样。当我们说起这打破碗的故事时,她回忆说:“你妈打起人来比我妈厉害,你又小,我怕你受不了⋯⋯”
她说得很平静,我心里却像倒海翻江一般。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在下面画横线。端着碗(zhe zhuó ) 猜不着(zhe zhuó zháo )
【2】在文中用“‖”把文章分为三段。
【3】小姐姐为什么把她的碗给了“我”,自己拾起破碗回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里画“√”。
①表示省略了的话。( )
②表示断断续续的语气( )
1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蝮蛇的利器
在孤岛上,蛇的仅有的食物是从天上飞来的小鸟。尽管有的无毒蛇偶尔也能吃到小鸟,但是小鸟善飞,没有特殊的办法和利器,捉鸟是不容易的。因此,无毒蛇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挨饿和被淘汰。
至于毒蛇却是另一番情景。生活在岛上的毒蛇是蝮蛇,这种蛇是蛇类中较先进的一类,它除了具有卵胎生繁殖的特点外,还有两种先进的捕食工具:毒牙和颊窝。毒牙是一种中空的小刺,类似特细的注射针头。毒牙基部有导管与头后的毒腺相通,毒腺外面有肌肉,当蛇张口咬食物时,肌肉随着收缩,就把毒液注到捕获物中去。毒蛇中含有能破坏红血球、血管、心脏和神经的毒素,能很快杀死鸟、鼠等。颊窝是长在鼻孔两侧的两个凹陷。这对颊窝对温度敏感,对周围差别仅千分之几度的物体都能分辨出来,而且能感知这种物体的方位,所以又叫测位器。蝮蛇捕鸟反应灵敏迅速,百发百中,靠的不是眼睛、耳朵,而是这种测位器。这些蝮蛇具有较先进的器官,能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越的地位,所以才能在这孤岛上生存并逐渐繁盛起来。
【1】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测位器是指 _______________
【3】“对周围差别仅千分之几度的物体都能分辨出来”,说明蝮蛇颊窝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一自然段“仅有”一词,是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孔子得到一部叫《易经》的古书。古时候的书,可比不上我们现在用的课本,白纸黑字,几十万字排在一本书上,读起来十分方便。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字都刻在竹片上,称为简。一部《易经》________有几十斤重,________上面的许多文字在当时已经不再使用了,因此十分难懂。孔子一得到这部书,高兴得像捡了宝贝似的,立刻把这沉重的《易经》抱回家,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起来。
读一遍不懂,他就读第二遍,第二遍读不懂,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就这样,孔子把整部《易经》翻过来倒过去,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他不得不重新串上新带子,继续研究。不久,新带子又断了,于是又换上新的……最后,换了三次带子后,孔子终于把这部书读懂了、理解了。于是他就把《易经》推荐给别人,并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一部《易经》________有几十斤重,________上面的许多文字在当时已经不再使用了,因此十分难懂。
【2】下面哪句话概括了短文的主要内容?( )
A. 孔子很爱读书。
B. 孔子得到了一本叫《易经》的书,他勤奋刻苦地钻研,终于读懂了这本书。
C. 孔子得到了一本书,非常高兴,就认真地读起来。
【3】从孔子读《易经》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曾说过很多名言警句流传于世。你知道孔子的名言吗?请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zhān zhàn)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tiáo diào)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hé hè)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fèng féng),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用“/”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悠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描写刷子李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刷子李粉刷效果的句子。
【5】选文中对刷子李刷墙动作的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6】读了选文,你觉得刷子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长大了。”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痘,我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长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地,“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为上策,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回家后应该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以前的“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长大了。
【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吃饭场景的描写,通过这一场景,“我”的感受应该是____________,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一处细节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的特点是( )
A.抒发感情
B.点明主旨
C.总结全文
【5】“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我家的小院
我家有一个小院,面积不过六平方米,虽没有小而精巧的假山,形状姿态多种多样的奇花异草,却有一种清新朴素的气息。
小院的左边是一排长长的花架,是爸爸用废料和水泥板搭成的,上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各种花木。
说来也怪,别人家的花木,红红绿绿,美不胜收,____________,却是青幽幽的一片。爸爸爱兰花和竹子,所以,小院里都种着这两种植物。
看,那兰花利剑般的绿叶,绿茵茵、光亮亮的多么好看啊。叶子中间隐藏着秀雅的兰花,那姿态像百花丛中扑扇翅膀,翩翩起舞的蜂蝶。兰花不但形态美丽,而且香气袭人,那甜滋滋、香喷喷的气息溢满院子,使人感到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要是三月来了,我和爸爸从山上挖来野竹,那挺拔的枝杈,那青翠的叶片,使人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咦,这小院里,怎么还有“吱吱”的鸟叫?喏,那是挂在院子右边鸟笼里的两只八哥正在歌唱。看,他们多么快乐啊,扑扇着翅膀飞来飞去,一会儿立在秋千架上,一会儿蹲在树枝上,那叫声真好听。
有多少次,我在吮吸了小院那清新空气后,读书更觉得头脑清新;有多少次,爸爸在这“鸟语花香”之中产生灵感,画出了一幅幅生动活泼,像真的一样的画卷。
啊,小院,你给我们家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无穷欢乐!
【1】用三个成语代替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内容,依次写在下边的括号中。
(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节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3】文中画“﹏﹏﹏﹏”的是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这句比喻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小院的特点是(_________),此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按顺序写了小院里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
(2)短文第四小节共三句话,第一句写兰花绿叶的(______),第二句写兰花的(_____),第三句写兰花的(______)。这节主要写(______)。
【5】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作者家小院里的植物只有兰花和竹子。(____)
(2)说八哥快乐,因为它飞来飞去地歌唱。(____)
(3)在递进的分句之间应该用分号,所以倒数第2节中用分号。(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英雄赞歌
①“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首《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曲,影片中,王成一边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边拉响爆破简,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王成的形象是以几位战斗英雄为原型塑造的。特等功臣赵先有就是其中之一。
批注:王成的举动,使我很震撼。
②1952年10月,副指导员赵先有坚守的67高地遭到敌军猛烈的进攻。伴随着大炮的轰鸣,阵地上一片火海。赵先有面对阵地上仅有的3名战士,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一步!”战士们热血沸腾,在赵先有的指挥下,顽强地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③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腾起滚滚黑烟。赵先有冒着浓烟,冒着烈火,一会儿跳进战壕,一会儿匐前进。他的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当通信员刘顺武与团长张振川取得联系后,赵先有马上报告敌军位置,为我方的炮兵准确地指示目标。他愤怒地注视着不断冲向阵地的敌人,大喊:“开炮!”我军的大炮怒吼着,炮弹像雨点般落下,敌人发起的多次冲锋被击退。
④战斗中,王桂印和李富不幸牺牲,赵先有也多处受伤,双目失明,腿不能行。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势,让刘顺武继续用步话机报告敌人的位置,指挥炮兵向敌人开炮。
⑤近了,更近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很快将二人包围。情况紧急,赵先有对着步话机大声请求:“敌人已上我阵地,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⑥自己的同志正和敌人混战在一起,我们的炮兵怎能再向阵地开炮?危急时刻,团长张振川又听到步话机里传来赵先有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不久,步话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手榴弹、冲锋枪响声……阵地一片寂静。赵先有、刘顺武壮烈牺牲了。
⑦团长张振川心如刀绞一般,他攥紧拳头,命令道:“老陈!开炮!狠狠地打!霎时间,炮声震耳欲聋,增援的战士赶到了。他们勇猛地冲上阵地,消灭了敌人。
⑥李风林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李风林在战斗到只剩他一个人时,端着冲锋枪跳出战壕,向敌人一阵猛烈射击,边打边高喊:“祖国,我要坚决为你战斗到底!”子弹打完了,他也身中数弹,倒在了阵地上。
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赵先有、李风林、黄继光、邱少云……无数英雄儿女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⑩“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在中华大地代代传唱!
【1】阅读《英雄赞歌》,将第②一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英雄赞歌
一(①):影片《英雄儿女》中的英雄人物王成,是以很多战斗英雄为原型的。
二(②-⑦):赵先有_______________。
三(⑧):李凤林在只剩自己一人坚守阵地的情况下英勇杀敌,壮烈牺牲。
四(⑨-⑩):千千万万的英雄用生命谱写了最美的英雄赞歌。
【2】读句子,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选出表达最准确的一项:( )
赵先有冒着浓烟,冒着烈火,一会儿跳进战壕,一会儿匍匐前进。
A.具体写出赵先有战斗的场面,强调他身手敏捷的特点。
B.强调战斗环境艰苦,突出赵先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表现战场浓烟滚滚、火势迅猛,突显战斗环境的艰苦。
【3】文中多次出现“开炮”一词,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写出自己的体会。
| 自然段 | 关键词句 | 我的体会 |
1 | ③ | 他愤怒地注视着不断冲向阵地的敌人,大喊:“开炮!” | _________ |
2 | ⑤ | 情况紧急,赵先有对着步话机大声请求:“敌人已上我阵地,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 | _________ |
3 | ⑦ | 团长张振川心如刀绞一般,他攥紧拳头,命令道:“老陈!开炮!很狠地打!” | ①团长要求向敌人开炮 ②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和要为牺牲的同志报仇的决心。 |
【4】阅读《英雄赞歌》第⑩自然段,这样结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英雄赞歌》,根据提示,画出两处语句,分别作批注。
提示:可以针对写得好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作批注。例如,某同学在读第①自然段时,看到对王成英雄壮举的描写,感受很深,于是在文中批画了相关内容,并作了批注。
1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岸边扬柳依依,江上沙欧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篮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 ,唯见长江天际流。
【1】用“ ”画出文中不正确的字,并把正确的写下来。
【2】将诗句补充完整。
【3】与第一段文字对应的诗句是:“ 。”
【4】根据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写序号。
“依依”在文中出现了两处,意思分别指:①形容留恋,不忍分离的意思;②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意思。
①“杨柳依依”中的“依依”应指 。
②“依依惜别”中的“依依”应指 。
【5】“伫立”的意思是_________,凝视则是指___________地看,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读这一段话,应该用_______________的语气,表现________的感情。
【6】友人乘船早已远去,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网购已惠及千家万户,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买到心仪的商品。当一件快递送到手上时,我们总要拆开“厚重”的包装,如外包装塑料袋、纸箱、填充物、商品自带包装……才能见到自己购买的商品。
一位网店商家吐露心声,虽然这样的包装费钱、费力,但为了商品的运输安全,在包装上他们不敢怠慢,而且还得“宁多勿少”,有时包装物重量甚至远远超过商品本身。
材料二:随着快递规模的高速增长,对包装材料等生产资料需求大幅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日渐突出。有调查显示,我国快递业每年产生超过900万吨纸类废弃物和约180万吨塑料废弃物。而传统的纸盒包装所需要的填充物、胶带等,回收概率几乎为零。
材料三:
【1】材料一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快递物品包装浪费十分严重;材料二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快递包装产生的垃圾数量十分惊人。
【2】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度包装造成的快递垃圾,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还危害人们的健康。
B.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认为快递垃圾污染水土的比例最高,认为无危害的比例最低。
C.根据调查数据可知,近98%的消费者都对快递垃圾的危害有清醒的认知,因此不需要继续进行相关的宣传。
【3】处理快递垃圾,给快递包装“瘦身”和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你想对快递员或喜欢网购的人们提哪些建议?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遇到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分)
欢悦不已: 。
兼而有之: 。
⑵从文中找到一句反问句写下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2分)
反问句: 。
陈述句: 。
⑶根据短文内容填空。(6分)
①盲人为乘客演奏的曲子有:(写四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这一句的“居然”的意思是_________,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这一切”是指
。(4分)
⑷“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4分)
⑸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照样子,选择一个情景,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内心。)
收到生日礼物 焦急地等车 久别重逢 台上领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再照样子写一个句子。
例: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例句,根据提示,写一写自己类似的体验。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的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词句段运用。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讲台上,一向胆小的小英,这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写了景物的动、静之美,读一读再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例:太阳出来了,竹林绿色的缝隙中透进一道道金光,微风吹来,竹叶轻轻地摆动着,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向我点头微笑。
A.放学后的校园 B.群鸟飞过湖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其意思不变。
①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②多可爱的小姑娘啊!
23、小练笔。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的速度比人类的速度慢得多。结合所给的资料,选取一种事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什么比人类的速度更慢吧。(提示:可以运用列举具体的数字、举具体的例子、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说明,还可以查阅资料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