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青春作伴好还乡——把青春献给祖国
B.醉卧沙场君莫笑——沙场秋点兵
C.却看妻子愁何在——渔夫的妻子桑娜
D.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的小女孩
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悄然(qiāo) 间隔(jiàn) 便利(biàn) 万卷书(juàn)
B.美差(chāi) 强迫(qiánɡ) 积累(lěi) 水浒传(zhuàn)
C.煞白(shà) 缝隙(fènɡ) 削弱(xuē) 待会儿(dāi)
D.中间(jiān) 三更(ɡēnɡ) 皇冠(ɡuàn) 挣钱 (zhènɡ)
3、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作者是( )
A.曹雪芹
B.罗贯中
C.施耐庵
D.吴承恩
4、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kǎo shì bèi yǐng lí míng qī hēi hé xié yíng huǒ chóng
( ) ( ) ( ) ( ) ( ) ( )
yè mù jiàng lín zhú gān guī lǜ róng shù cuò wù
( ) ( ) ( )( )( )
liú lián qì fēn huāng tang xīn suān piān zhāng kān wù
( ) ( ) ( ) ( ) ( ) ( )
5、辨字组词。
梳( )抑( )协( )
流( )迎( )胁( )
陵( )拐( )免( )
凌( )别( )挽( )
6、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夹 + (______)(______)(________) 直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3)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
(4)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
8、看拼音,写字词。
1.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dǎng(______)的领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打击了qīn lüè(___________)者的嚣张气焰。
2.得知秦王想拿城换璧,赵王立即 zhào jí(_________)大 chén(________)来商yì(________)对策。
3.在全国游泳 guàn jūn(__________)赛暨世锦赛选拔赛中,傅园慧力夺4 méi(_______)金牌,与孙杨并列成为本次赛事中夺金最多的运动员。
9、课外阅读。
芭蕉树
春天,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波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种了一棵芭蕉树。
土地虽说贫瘠,芭蕉的生命却也顽强。伴着日出,送着月落,几经风吹雨打,芭蕉长大了,开花了。看她翠绿的衣裙,是那样清新悦目,腼腆的神韵,楚楚动人,像一亭亭玉立的少女。
晨曦中,小学生站在芭蕉下,“咿”“喔”“呜”地念着刚学会的拼音字母。暮霭里,孩子们笑着,闹着,在芭蕉旁游戏。静静的夜晚,老师的窗户里的灯光,给芭蕉穿上了斑驳的花衣。当秋风吹去芭蕉叶,发出丰收的欢笑声时,芭蕉成熟了,女教师领着学生们砍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憔悴了的芭蕉树。
学生们指着芭蕉树,迷惑不解地问:“老师,它,还会结果吗?”
“不会了。”
“那为什么还留着呢?”
“因为它还有用。”
不久,从芭蕉根部滋生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又不久,嫩芽长成了小芭蕉,一样绿色的衣裙,一样腼腆的神韵。小芭蕉越长越大了,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它完全枯萎了。学生们冲进了老师的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女教师摘下自己的老花眼镜,将目光从备课本中收回,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全都输送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女教师深情地望着学生们,肯定地说:“不会的,它心里一定很快乐。”
又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女教师坐在案前批改作文。翻开一本作文,只见上面用稚嫩而工整地笔迹写道:“我长大以后,也乐意做一个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弟弟妹妹,就像老芭蕉一样。”女教师被感动了,热泪溢出了她的眼窝……
夜,静谧安宁。窗外,芭蕉绿叶婆娑起舞;窗内,老师手中的红笔不停地圈点着……
【1】请找出描写芭蕉树样子的句子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老师说枯死的老芭蕉树是快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老芭蕉比喻什么?借小蕉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热泪溢出了老师的眼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走进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六百余公里。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在它的土地上,奇妙地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宽阔的坝子……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走进丽江,你就会发现,古城街道是用五花石铺砌而成的,色彩斑斓,别有韵味。街道宽度刚好可以容纳两匹负重的马通过。这里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川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藏族地区的毛纺织品、山货药材经过这里转销内地。而西双版纳、凤庆、下关等地的茶叶、日用百货,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藏区。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这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之水渗透到黑龙潭而成的。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城内共有大小桥三百五十四座,可谓城依水存,水随城在,①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玉龙雪山距丽江古城西北十五公里,由北向南绵延近五十公里,有十三座山峰。②最前面的山峰昂然挺立,其后峰峰相连,远远望去,云腾雾绕,好像一条银鳞闪烁的玉龙在蜿蜒飞腾。主峰扇子陡,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为长江南岸第一峰,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
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惊心动魄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三江并流奇观,还有母系氏族的最后乐园——泸沽湖及其神秘的摩梭人,在北边更有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月色溶溶的晚上,漫步在古城的小街上,看着水中闪闪烁烁的灯光倒影,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纳西古乐,③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吗?
【1】用“﹏﹏﹏”画出文章的总起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一选。
A.比喻 B.反问 C.引用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短文中详写的景观是______和______,略写的景观有虎跳峡、__________、________、泸沽湖及摩梭人、________。全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短文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介绍丽江的。 (______)
(2)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扇形延伸。 (______)
(3)作者在描写丽江古城时,主要采用的是静态描写。 (______)
【5】请你结合文中对丽江古城的描写,发挥想象,穿插动态描写,写一段话。
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题文)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 )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 )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1.给文中加点的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常常”说明作者不是 ,还可以说“ ”早起,早起的原因是 。
3.文中描写能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是用 的写法来表现周围很 ,说明起得很早。
4.这段话描写的是 和 时的壮观景象,表现的颜色变化是:浅蓝——( )——( )。形状是:小半边( )——( )。
12、阅读。
“她叫纸月,是你们的新同学。”蒋一轮说。
“纸月?她叫纸月。”孩子们互相咀嚼着这个名字。
从此,纸月就成了桑桑的同学。一直到六年级第二学期初,纸月突然离开草房子为止。
纸月到油麻地小学读书,引起了一些孩子的疑惑;她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来上学呢?但过了几天,大家也就不再去疑惑了,仿佛纸月本来就是他们的一个同学。而纸月呢,有些拘束地生疏了几天之后,也与大家慢慢熟起来,她先是与女生们说了话,后与男生们说了话,一切都正常起来。
不久,大家还知道了这一点:纸月原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孩子,她的毛笔字大概要算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中间写得最好的一个了,蒋一轮老师恨不能要对纸月大字簿上的每一个字都画上红色的圆圈。桑乔的毛笔字,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中间写得最好的一个。他翻看了蒋一轮拿过来的纸月的大字簿,说:“这孩子的字写得很秀润,不骄不躁,是有来头的。”就让蒋一轮将纸月叫来,问她:“你的字是谁教的?”纸月说:“没有人教。”纸月走后,桑乔就大惑不解,对蒋一轮说:“这不大可能。”那天,桑乔站在正在写大字的纸月身后,一直看她将一张纸写完,然后从心底里认定:“这孩子的坐样、握笔与运笔,绝对是有规矩与讲究的。不能是天生的。”后来,桑乔又从蒋一轮那里得知:这个小纸月还会背许多古诗词,现在语文课本上选的那些古诗词,她是早就会了的,并且还很会朗诵。蒋一轮还将纸月写的作文拿给桑乔看了,桑乔觉得那作文虽然还是一番童趣,但在字面底下,却有一股其他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所有这一切,让桑乔觉得十分纳闷。他询问过板仓小学的老师,板仓小学的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1】请简要地写出以上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咀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纸月的了不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
【4】可不可以把句子中加点的词换成“几乎”?谈谈你的理由。
蒋一轮老师恨不能要对纸月大字薄上的每一个字都画上红色的圆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纸月的毛笔字到底是谁教的?他们是什么关系?请把你的猜想和理由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猜想:纸月的毛笔字是______教的,他是纸月的______。
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文中画“ ”的句子提出1个问题,并联系上下文解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_______________
夏去秋来,秋姑娘悄悄来到了人间。她带来了凉爽的天气,带来了黄蝶飞舞,还带来了在秋日里悄悄绽 放的桂花。
桂花树亭亭玉立在我家门口。它枝繁叶茂,青绿色的叶片中间,一朵朵可爱的小桂花好似 害羞的小姑娘,在茂盛的枝叶中若隐若现,有时躲起来,有时露出半个脸,好像在与我们捉迷藏呢![ ]它是那么小,那么不起眼,[ ]它那浓浓的香味能让整个小区变得香味浓浓的。[ ]那香味很香很香,香中还有一丝丝的清凉味,[ ]让我们都很喜欢。有时,桂花还好像在用香味告诉我们:“秋天到,秋天到,天气变冷,要多加衣服哦!”桂花就是秋天的预报者!
我最喜欢的花就是桂花。每当秋天来临,[ ]周六或周日有空 ,我[ ]会来到桂花树下。我有时会望着一朵朵小桂花,静静地闻着它浓浓 的香味;有时会围着桂花跑,一阵风吹过来,那桂花树枝轻轻摇晃,好像在向我点头问好。还有时,我会拾起掉在地上的几朵桂花,放在手心里,细细观察它,那桂花有六、七片花瓣,好看极了。然后我吹一口气,桂花就在蓝天上飞舞,把香味带给远方。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桂花,桂花甚至成了我的好朋友。
啊!可爱的桂花,我太喜欢你了,谢谢你用你的香味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
【1】给短文加上一个适当的题目。
【2】在文中的横线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3】在文中的[]处选择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只要……就……;因为……所以……;只有……才……;虽然……但是……
【4】现学现卖。
①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完成下面的句子。
冬去春来,春姑娘悄悄来到了人间。她带来了_____,带来了_____,还带来了_____。
②注意第三段文字的结构方法,用上划线的词语写几句话:有时……有时……还有时,我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第二自然段从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桂花。
②第三自然段通过“我”的_____、_____和_____三个动作细节的刻画,表达出“我”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6】语言积累。
①摘录两个四字词语,并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摘录文中一个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佳句摘录:_____
喜欢原因:_____
14、阅读与理解
《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
洪教头(脑 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拔 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 凶凶),但脚步已乱,便(抢 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错 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1】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
【2】在文中的横线处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人物的性格在一言一行之间就有体现,仔细读一读文中林冲和洪教头的不同动作,体会他们的性格,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这段话中表现洪教头气势汹汹的句子;用“﹏﹏﹏”画出这段话中表现林冲武艺高强的句子。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与成语“___________”的意思一样
【2】短文围绕小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①_________ ② ________
【3】为了介绍小艇,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把向上翘起的船头和船艄比作______,把小艇行动时的样子比作_______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__________
【4】读下面的例句,说说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乘坐小艇时所见的景致?请你运用此方法,依据“群鸟飞过湖面”这一情景,写出其热闹场景。
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共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了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万次的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和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方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
190试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试验中取得了成功!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和勤奋,为自己贏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就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夺得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这里“一株小草”指的是______________。
“改变世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句,其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_____________。
(3)“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这句话可以用“____________”这句名言来概括。
【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认为屠呦呦的事迹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请你从文中至少选取3条具体事例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A]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B]鲸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两年才产下一头幼鲸。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鲸的数量已经急剧减少。如,鲸类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20世纪有近36万头被杀戮,目前仅存不到50头。在地球上生存了5000多万年的鲸,许多种类已濒临灭绝。
[C]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D]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1】请将下列说明方法填人对应的表格中。
①举例子 ②列数字 ③打比方 ④做比较 ⑤引用
材料序号 | [A] | [B] | [C] | [D] |
说明方法 |
|
|
|
|
18、阅读理解。
①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③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④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⑤“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⑥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⑦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⑧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⑨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⑩“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内抖动着。
⑪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⑫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⑬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⑭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将题目补充填写在横线上。
【2】第2自然段中,“严峻的考验”指这支队伍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选择关键语句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完成表格。
故事情节 | 将军的动作 | 将军的心理活动 |
当听到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时 | ______ | ____ |
______ | 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 | ______ |
______ | ___ | 军需处长真令人敬佩 |
【4】从文中有关将军和军需处长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军需处长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语文读文答题。
种瓜得豆
①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瓜是瓜,豆是豆。种瓜怎么可能收获豆子呢?然而,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却能做到“种瓜得豆”。
②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
③人们发现,在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许多基因。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和动物的“大管家”,有的管叶子长得圆还是扁,有的管脚长得长还是短……当然, 植物结瓜还是结豆,也是由基因来“发号施令”的。
④科学家已经摸清了一些生物体内的基因的本领。他们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搬”到另一种生物里。这样,只要“搬到新家”的“大管家”住得惯,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这种让基因“搬家”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当然,如果“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住不惯”,或者原有“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那么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了。
⑤如果把豆子里管结什么果的基因“搬”到瓜里,完全可能做到“种瓜得豆”。不过,也许让瓜结出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此,恐怕也不会有科学家做这件事。
⑥但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却大有用武之地。
⑦有种叫棉铃虫的昆虫,它是棉花的头号“灾星”。而有一种细菌可以分泌一种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是棉铃虫的“克星”。我国科学家把这种细菌里管生产这种物质的基因“搬”到棉花里,这样棉花也会产生可以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棉铃虫吃了棉花的叶子,自然也就没命了。这种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⑧此外,科学家还培育出了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等等。
⑨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也派上了大用场。有的小朋友可能听说过,心脏移植是一种治疗疑难心脏病的有效方法。要做这种手术,首先要有心脏,但是目前心脏“供不应求”,许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治疗的机会。科学家发现猪的心脏跟人的心脏比较相似,可猪的心脏与人体 “不和”。于是,科学家把人的某一种基因导入到猪体内,这样转基因猪的心脏就有了一些人的“脾气”,移植到人体后,可以与人体“和平共处”。目前,这项转基因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中。
【1】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转基因技术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有种叫棉铃虫的昆虫,它是棉花的头号“灾星”。而有一种细菌可以分泌一种杀死棉铃虫的物质,是棉铃虫的“克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仿照例句描写事物的方法,从给出的事物中挑一种,写出它的特点。
例: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梅花 | 蜜蜂 |
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例: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获奖之后 上学迟到 久别重逢
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变换句式。
(1) 一个年过50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缩写:。
(2) 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反问句:。
(3) 已经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双重否定:。
23、习作。
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心声想对别人倾诉,那个人可以是爸爸妈妈、同学朋友也可以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我们可以回忆难忘的事,表达对他们的深厚感情;也可以提出建议,讲讲你的不同看法或者表达你对他们的敬佩和感激。请以“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450字左右,做到中心明确,能围绕中心意思,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让他们体会你的感情。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