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新余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对下面句子中的“满”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的,留到冬天吃。

    A.骄傲

    B.满足

    C.全部充实

    D.完全

  • 2、与原句不符的一项是( )

    A.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B.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

    C.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D.莺花犹怕春光老,向阳花木易逢春。

  • 3、下列句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打比方  ②举例子  ③作比较  ④列数字

    (1)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吨重,一天能长三十千克到五十千克。

    (2)变色玻璃还会跟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3)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没有大气中 的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4)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A.②④①③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我会填写近义词

    赞叹________      打扮________      胜负________

    归降________      慌张________      飘荡_______

    齐齐整整________      嚷嚷闹闹_______

  • 5、读一读,把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词语。

    (1)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珠像下雨似的往下掉( )

    (2)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地喃喃着。( )

    (3)当你写下“人”这个字的时候,不禁很自然地产生敬意( )

    (4)这篇文章评论了时下的社会问题,真是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

  • 6、读句子,根据拼音写汉字。

    shì   jiāo

    1.(   )子像金黄的小灯笼,( )红红的,

    yán

    它们的 色真好看。

    2.我们小组团结xié作完成 sōu ,老师夸我们 pèihé得很好。

  • 7、照样子写成语。

    彬彬有礼(AABC):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8、佳句积累运用: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填空。

    (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____________

    (2)《四季之美》中“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____________”。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诗句“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

    (3)宋代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____________。”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有王到,“谓____________”。我们要用这样的方法读书,提高阅读效率。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香甜莫过槐花饼

    故乡的槐树极多,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哪怕被浓郁的香气熏得头疼,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zhào)篱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加鸡蛋和盐,我就绕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用力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擀成薄饼。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嗞嗞”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起锅装盘,咬一口,外酥里嫩,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遒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想起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对它们的印象,随时间的流逝反倒更清晰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初源和根本。

    1槐花为“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下面是对文中作者描述得最详细的回忆内容的概括,请按文章描写的顺序给下面的回忆内容排序。(填序号)

    ____槐花开放的时节,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____每天放学后,“我”拿着香甜的槐花饼,爬上老槐树,感到无比幸福。

    ____母亲钩槐花,“我”就捡槐花。

    ____母亲做槐花饼,“我”来帮忙打下手,然后狼吞虎咽起来。

    2选文第1自然段“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句中的“浸”字表现了(   )

    A.槐花的香气四溢,无处不在。

    B.槐花浸泡在雨水里散发芬芳。

    C.槐花开得茂盛,到处都是。

    D.槐树特别多,遍及村庄四野。

    3下面的动词是从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录出来的,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填空。

    捋、洗、捞、晾、剁、揉、擀

    这些词语描写出了母亲的____________,也表现了槐花饼对“我”的巨大__________

    4将本文抒发感情的方法和单元课文对比,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像课文《桂花雨》那样,描写童年的快乐回忆,寄托深情。

    B.像课文《落花生》那样,根据事物的特点引发我们思考:做人要勤奋,不要忘记生命的初源和根本。

    C.像课文《白鹭》那样,寓情于物,表达喜爱与赞美之情。

    D.像课文《珍珠鸟》那样,写自己对槐花和槐花饼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5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最后所说的“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初源和根本”这句话的。

    不管游子的旅程走得多远,也是从乡村的小路走出来的,生命的根本永远植在故乡。 ——选自《又恋乡村》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选自琦君《家乡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选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众鸟纷飞的场景,是对鸟儿的______(动态/静态)描写,其中的画线句子从鸟的大小、____________三方面写了鸟喧闹的场景。

    【2】“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强调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定的称谓

    D.无特殊作用

    【3】选文结尾处中的两个“鸟的天堂”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节选)

    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特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巴特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作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和孔雀。一言而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特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埃尔金的名字。当初在巴特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

    1“这个奇迹现在消失了”这句话中的“奇迹”指的是( )

    A.希腊巴特农

    B.中国圆明园

    C.巴黎圣母院

    D.埃及金字塔

    2这是雨果写给巴特雷的一封信。信分三大部分:一是交代背景,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二是赞美圆明园是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和“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第三部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描述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

    B.介绍了一次偷盗行为和两个小偷。

    C.描写了文明对野蛮所干的勾当。

    D.描述和讽刺了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痛斥了强盗对文明的摧残和毁灭。

    3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a.雨果用了大量的笔墨赞美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更加凸显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_____

    b.“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是一个表达赞美的句子。_____

    c.王蒙曾经说过:“我们纪念雨果,因为他代表文学的良心”。_____

    d.透过这封信可以看到雨果那伟大的灵魂,他跳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层面,站在了人类文明的至高点上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客观公正的表达。_____

    4阅读贵在______!读了法国作家雨果的这封信,加深了我对本学期课文《______》的理解;可以从读一篇文章《______》延伸到读整本书,如巴金的《______》;可以从读______的整本书《昆虫记》到读同一类书,如布封的《______》……(只填序号)。

    a我的“长生果”   b《动物素描》   c法布尔

    d圆明园的毁灭   e联想、联系与贯通 f《家》

    5本学期,我们掌握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如______地读、______读和边读边想,抓住______,捕捉______,还有及时概括语句意思等。

  • 12、课内阅读。

    刷子李(节选)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       )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       )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       )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 )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照样子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描写了刷子李________的情景,先写了刷墙时的________,接着写了刷后的效果,前后映衬,反映了刷子李的________。这属于________(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5】“刷子李”为什么能把墙刷得好,而且一尘不染呢?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xiě   xuè)。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lì lè)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pì bì)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zhàn   chàn)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两次用到感叹号,读时应该用(   )语气。

    A. 坚定   B. 恳求   C. 命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36小时,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话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了不起的理解。父亲了不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子了不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各题。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⑥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目光半天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远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第②段写道:“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对“海底捞月”一词理解最准确的是( )

    ①“我”喜欢倒挂着 ②“我”很顽皮淘气

    ③“我”的动作敏捷 ④“我”很粗鲁野蛮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2】第⑦段中“奶奶。”“奶奶!”“奶奶”,从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和语气来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是( )

    A.无奈,伤了奶奶的心→着急,急于得到奶奶的原谅→不安,哀求奶奶

    B.不安,伤了奶奶的心→着急,急于得到奶奶的原谅→无奈,哀求奶奶

    C.无奈,哀求奶奶→着急,急于得到奶奶的原谅→不安,伤了奶奶的心

    【3】作者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描绘了老海棠树的不同样子和奶奶忙碌的样子,在表情达意上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侧面体现奶奶的勤劳能干、自给自足

    B.直接体现老海棠树不同季节的特色

    C.间接强调老海棠树对“我们”家很重要

    【4】第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场景也让你有所触动吧?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中选用一两种描写方式,写一写“我”和奶奶在老海棠树下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16、阅读理解。

    童年读书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不久,我从一个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1】本文作者通过写借阅的四本书来讲述童年迷恋读书的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表。

    借阅的书籍

    阅读的地点

    付出的代价

    _____

    同学家的磨道里

    _____

    _____

    _____

    被虫咬且耽误喂羊

    《破晓记》

    _____

    _____

    _____

    门槛上

    _____

    【2】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写一写你阅读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说说莫言的成功给借阅的书籍阅读的地点付出的代价同学家的磨道里被虫咬且耽误喂羊《破晓记》门槛上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他教我怎样做人

      我七岁的时候,才回到父母身边。在这以前,我一直住在慈爱的姥爷家里。因为我是他唯一的孙女,他将他全部的爱和关怀都给了我。最让我由衷感激的是他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姥爷虽然是退休工人,但是他的身上无不渗透着标准式农民那种辛勤劳动、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在自家后院开辟的园地里种菜。我经常跟着他去拔草啦,浇水啦,治虫子啦。等我再大一点的时候,姥爷就教我扎棵了。记得有一次,我干活累了,就停下了手,抬头看着姥爷,见他也在淌汗、喘气,就小声问:“姥爷,你不是累了吗?歇会儿吧。”“姥爷不歇,干活都得流汗哪!”“姥爷,咱们家的菜不够吃吗?”“够吃,你妈和舅舅都寄钱。我是不想闲着呀。”“我长大了也要种菜,流好多汗吗?”“当然,人都要用劲干活,要不怎么会有舒坦日子过?”

      这一段话,还有姥爷说话时那滴下的颗颗汗珠,那坚定而和蔼的面容,现在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在工作和劳动中拈(niān  zhān)轻怕重的时候,姥爷的话就会给我以启发。  “人都要用劲干活,要不怎么会有舒坦日子过?”这可是做人的起码道理呀。

      姥爷(   )爱劳动,他(   )注意节约,凡是他的家什,都有八成破旧,照小舅的话说,是“古董店里的新货”。他的拖鞋已经看不出原来的“庐山真面目”,上面全是胶皮;他的小马扎用旧布缠了一层又一层;他的茶缸也被逝去的年月卷去了白瓷漆。

      我不用再问他老人家这是为什么,看他那多年不改的倔劲,我就知道了,这也是做人的道理呀。

      现在,我长大了,姥爷却永远去了。但是,姥爷的古铜色的面容和谆谆(zhūn  hēng)教诲(huì  huǐ),连同他劳动时佝偻的背,破旧的茶缸,都一并会重现在我心头。

      因为,姥爷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1)在文中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上画“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文中画“_____”的句子分别运用了(   )、(   )的修辞方法。

    (4)将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当然,人都要用劲干活,要不怎么会有舒坦日子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姥爷教给我哪些做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桂花摇落以后,(A)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B)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C)桂花。回家时,总要(D)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请将下列四个字分别填人文中A、B、C、D四处。

                         

    A: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

    【2】把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句子中“_______”这个字最能表达桂花香气四溢。

    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桂花一年四季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B.桂花香气浓郁,即使谢了,香味仍存在。

    C.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4】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样说的原因是(     

    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每年闻着香气,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体验着馈赠的快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C.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自家栽的,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是给大众观赏的。

  • 19、课内阅读。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了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我会选。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1)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____

    (2)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____

    【2】本段文字介绍太阳的________特点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找出文中的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引用传说”部分的句子用“  ”画出来。这个神话传说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为     。用“引用传说”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句子花园

    1.改成双重否定句:我的时装展推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父亲对他们说:希望你们做花生一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激励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

     

  • 21、丰子恺先生在《手指》一文中,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具体生动的描写,刻画出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如,写出了最肯吃苦,讨巧的事却轮不上的大拇指;“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中指。

    模仿写中指的语言特点写人的眉毛:再用1—2句话描写生活中类似大拇指性格的人。

    写眉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似大拇指性格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快乐作文。

    家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呢?请发挥想象,写写你的家乡会发生哪些巨变?写的时候要把变化写具体,写清楚。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