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境注音我最棒。
(1)正( )月里供( )祖像,供品很多,祭( )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
(2)这畜( )生很伶( )俐( ),倒( )向你奔来,反从胯( )下窜( )了。
(3)因为他是闰( )月生的,五行( )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2、阅读《长江之歌》的第一小节,回答问题。
1.这里作者采用了第__________人称的写法。
2.“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把“长江”当作___________来描写。
3.“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把“长江”当作___________来描写。
3、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天(_____)地 千(_____)一(_____) 前(_____)尽(_____)
不(_____)疲(_____)(_____)(_____)风云 (_____)出(_____)裁
(_____)高一(_____) 得意(_____)(_____)弄(_____)成(_____)
4、下面是“勤”的四种字体,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请你根据字体辨认并填写在括号中。
( )书 ( )书 ( )书 ( )书
5、形近字组词
哨________ 坡________
俏________ 波________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的“排闼”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2】下面对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7、阅读诗《江南春》,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古诗,并完成后面习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___________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词
【2】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______,“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3】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际上更加衬托出乡村夜晚的清幽宁静。
B.词句以“蛙声”衬“丰年”,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C.词人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词的最后一句,写出词人惊喜的心情。
9、课外阅读我能行。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 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 )着一串,一朵( )着一朵,彼此( )着( )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1】选择合适的字填入文中括号内,将句子补充完整。(填序号)
A.挤 B.接 C.挨 D.推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_________着一串,一朵________着一朵,彼此_________着_______着,好不活泼热闹!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紫藤萝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从文中找出三个能表现紫藤萝开得“热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释放出蓬勃的生机。迎春花举起金色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乘着春风飞翔。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女娲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老师笑谈“残腿”,但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始终站着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节课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写字时的旋转,都会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和钦佩的心跳,这旋转式的写字姿势,深深地烙印在每个学生的记忆中。
⑥他的课讲得极感染人,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甚至生命都融入了课堂,融入历史。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我们沉浸其中,溢满心间的是对老师的热爱和对历史的热爱。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他当年的教学有极大的关系。
⑦课堂上,他喜欢让学生述说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1)。听完后,他眼眸中溢满兴奋,好像(2),然后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赞赏:“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鼓励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和微笑。此时,好像(3),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定会让你顿生感激之情。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费力地追逐着风筝。他仰望白云,出神地望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的脸上漾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 一位老人, 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老师的脚步,老师的笑脸,深深启迪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春天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1】阅读第④﹣⑦段,先提取文中关键词,完成下表,然后回答问题。
自然段 | 历史课的回忆 | 对老师的情感 |
④ |
|
|
⑤ | 旋转式的写字姿势 | 钦佩 |
⑥ |
|
|
⑦ |
|
|
作者选取这些回忆的镜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师?
【2】文章运用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刘老师的特点,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描写,第⑤自然段则运用_____描写。
【3】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印象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画横线的空白处,原文采用了联想的写法,请根据理解选择和补充。
第(1)个空白处应选择 第(2)个空白处应选择
A.回味着精彩的乐章
B.品味着美妙的乐曲第
第(3)个空白处可以补充为:
【5】第⑨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应该是_____、_____。
【6】第⑩自然段画双横线的句子有深刻的含义,最确切的理解是
A. 赞美了老师不仅勤奋教学,还喜欢放风筝,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追求。
B. 赞美了老师不仅勤奋教学,还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培养了一批批有远大理想的学生。
C. 虽然离开老师已有三十年,但那时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7】题目如文章的眼睛和心灵,请你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
【8】文章第②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请根据你的理解在里作上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章,如同文房四宝一般,既是工具,亦是艺术品。它是古代文人书斋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印章分阴刻和阳刻。刻图章时如果刻的是凸出来的字,这就是阳刻。阳刻是红字白底。刻图章时如果刻的是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阴刻的章印出来是白字红底。
印章自古就有,且样式繁多,但很长时间限于标示姓名等实用内容。至唐宋,开始用于书画鉴藏,出现了完全脱离实用而纯粹表达文学志趣、哲理心得的闲章,使印章的艺术性大为增强。至元代,文人用印已经非常普遍,文人印真正走向成熟。元代成为印章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为明清印章流派的兴起、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有篆刻爱好者将《七律·长征》的部分诗句刻成了印章,见下图: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 ②(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印章以小巧之身,蕴藏了包括中国工艺、书法、文学等诸多领域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都浓缩在这几寸见方的小巧石材之中。如今,大量现代简易印章仍然被人们作为凭证使用;另一方面,传统手工制作印章也因其审美价值不断地在人们手中流传,被欣赏、被赞叹。
材料四:北京奥运会三大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会徽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中国传统印章,下部分是用毛笔书写的“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的标志。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列表格。
朝代 | 印章发展的过程 |
样式繁多,限于标示姓名等实用内容。 | |
元代 |
【2】阅读材料二,请根据《七律·长征》的内容补充诗句。
图①的下半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②的上半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印章的字体属于( )
A.甲骨文
B.篆书
C.隶书
D.楷书
【4】仔细观察材料四中的会徽印章部分,你发现印章部分蕴含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材料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枚印章用的是“阴刻”。______
(2)现代社会简易印章流行,传统的手工制作印章已不受重视。______
(3)印章是艺术品,是古代文人书斋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______
12、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tiǎo tiāo)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qiǎo qiāo)然流露出( )、( )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按原文填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转瞬即逝:
耐人寻味:
(4)用“ ”画出描写画面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作者赏画时的想象和感受的句子。
(5)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13、阅读理解。
暖雨
进入二月,下起暖雨来了。
这是一个阴霾的日子。空中低浮着灰色的云。打下午起,就下起了雨,使人骤然感到一种复苏的暖意。这样的雨,不接连下几场,是难以治愈我们对春天无比饥渴的强烈感情的。
天上烟雨蒙蒙,我看到行人打着伞,湿漉漉的马儿从眼前走过。房檐上响着单调的滴水声,听起来也令人心情高兴。
我一直紧绷的身子舒展了。我感到说不出的快慰。走到庭院里一看,雨点洒在污秽的积雪上,簌簌有声。再来到郊外一望,残雪都被雨水融化了,露出了暗灰色的土地。田野渐渐从冬眠中( )过来,呈现出一副布满沙石和泥土的面容。
蔫黄的竹林,干枯的柿树、李树,以及那些在我视野之内的所有树木,无论是干和枝,全被雨水濡湿了。它们好像刚刚睁开眼睛,都想用这温暖的春雨洗净自己黝黑而脏污的脸孔。
流水潺潺,鸟雀欢唱,这声音听起来多么舒心!雨下着,这是一场连桑园的桑树根都能( )到的透雨哩!
冰雪消融,道路泥泞。在冬天悄悄逝去的日子里,嫩枝慢慢( )出了幼芽。穿过树梢,我( )着黄昏时南国灰色的天空。
入夜,我独自享受着暖雨淅淅沥沥的声音。我感到,春天确实来临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摘记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线画出文中的两个拟人句。
【4】作者描写了暖雨中的哪几个场景?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文中找出能够准确概括作者对暖雨细腻的心理感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选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读一读画波浪线的句子,思考:“眺望”和“望望”两个词语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画横线的句子,并填空。
(1)“这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_。“这声音”表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___________,对党和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充分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可以用曹植的名言“__________”来讴歌狼牙山五壮士。
15、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荒坡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照样子,改写句子,要求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
例: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演出结束,大家情不自禁地说:“实在是太精彩了!”
__________________
18、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打压,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壮士的英勇壮举令我们激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英雄的报告,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
21、习作。
1.题目:有 真好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亲人、朋友、礼物、勇气、爱,甚至可以是痛苦、挫折……),选择一两个合适的事例和合理的表达方式,围绕主题写出真情实感。
2.生活中处处有艺术,请你来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
题目:我学会了 (横线上填一种艺术形式,如书法、舞蹈、绘画、剪纸、拉小提琴等)
要求:选取具体的事例写出你学习的感受,突出重点,写出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