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柔美—(_____) 奇丽—(_____) 无限—(_____) 洒脱—(_____)
羞涩—(_____) 愉快—(_____) 拘束—(_____) 英勇—(_____)
2、根据你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收获,完成以下练习。
1.《爱的教育》是_________(国家)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原名《_________》。
2.这部著作是以_________讲述一个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旁人转述
3、填空
1、蒙汉情深何忍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草原》作者________,作品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小说_________,1950创作_________,获北京市政府授予“_________”称号。
3、课文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亲切会见、热情款待、________ 。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写反义词。
狼是凶残的,而鹿是( )的;所以要消灭狼,( )鹿。
5、看拼音写词语。
rì kòu xuán yá sù jìng lóng zhòng quán shén guàn zhù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
pān dēng yí zhì háo mài lūn qǐ rè xuè fèi téng
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6、说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词中哪两句描写了六盘山秋天的自然景象?用“ ”画出。
【2】本词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其中“点”指六盘山的天、山,“面”指________。
【3】展开合理想象,把下列词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_______________
(2)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_______________
【4】本词和《七律・长征》都写到了山,但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写法上,《七律・长征》以_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写的是群山的形象;《清平乐・六盘山》写的是__________这一座山,这是长征途中的一个界碑。情感上,《清平乐・六盘山》表现的是一种__________的感情;《七律・长征》表现的是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______。
8、阅读理解。
江南春 惠崇春江晚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 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1】将文中古诗补充完整,注意书写规范,笔迹工整。
【2】《江南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_,《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_________。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3】《江南春》的前两句中,诗人抓住莺啼、_______、________、依山傍水的村庄、_______等独具江南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表现出江南春景的____________。《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两句中,诗人借竹子、________、________鸭子等景物写出了早春的特有风光。
【4】下列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江南春》后两句写出了江南楼台掩映、春雨迷蒙的特点。
B.《惠崇春江晚景》的后两句,诗人借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以及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了“春”字,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
C.“南朝四百八十寺”和“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的数字都是具体真实的,前者突出了寺庙之多,后者突出了桃花之少。
D.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小题。
瓷器的意味[]
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即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衷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
【2】阅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3】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4】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
10、阅读短文。
一个走运的人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灰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卡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①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很像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②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③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④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来。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整日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经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女店主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
A.不容易啊! B.好幸福啊! C.真走运啊! D.欢迎光临!
【2】请从文章倒数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句与画线句子“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相照应的一句话,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文中已用“①②③④”和“||”标注好,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
第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句品析)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经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我选第_____句进行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你是喜欢“一个走运的人”这个标题,还是“香樟树下”这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后文才巧妙地揭示女店主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更能突出女店主对待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B.深化主题,更能表现作者对女店主的敬佩之情。
C.使小说收到了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说明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为了生活只好开小杂货铺的实情。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儿,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妆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叙事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选文,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精彩赏析阁。
正太郎决定给饿着肚子的老狐狸投送食物。每逢家里做过油肉、炸豆腐什么的,他就留下一些,扔到地板下面;还每天把一杯牛奶倒在地板下面那只破碗里。过了一个月,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时家里没有别人,正太郎的屋门就会轻轻响一声,两只狐狸从门缝里挤进来,舔正太郎的手,轻松自在地在屋里慢腾腾地踱来踱去。小狐狸见到正太郎时,也会用它那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柔和地舔他的手。
老狐狸一直没有忘记救出小狐狸的事。渐渐地,木桩被啃得很细了。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把小狐狸救出来的时候,该是多么欢喜呀!正太郎一想到这些,泪水就不由得涌上眼眶。
(1) 正太郎是怎样照顾老狐狸的?
(2) 从哪里可以看出老狐狸对正太郎充满信任?
(3)这个故事说明了 。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5G生活“触手可及”
材料一 1G到5G的发展
(注:1G、2G、3G、4G、5G,分别指第一、二、三、四、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材料二 5G的特点
4G:理论最高下载速度,达到每秒100MB。 5G:数据传输速度可达到每秒10GB(1GB=1024MB),也就是说,1秒钟可以下载10部1G高清电影。 |
5G时代家中的卫生间、地下车库等网络信号都很强。1平方千米内可以同时有100万个网络连接,生活在人员密集、流量需求大的区域的用户,也能享受到高速网络。 |
5G让万物智联成为可能。我们的眼镜、手机、衣服、鞋子都有可能接入网络,成为智能产品。家中的门窗、加湿器、冰箱等都可能进入智能时代,汽车、井盖、垃圾桶、电线杆这些公共设施,也会进行联网工作。 |
【1】选择。
①5G指的是____
A.网络 B.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
C.手机 D.智能设备
②从材料二来看,5G具有下面哪些特点?____(多选)
A.下载速度快 B.资费低
C.容量大,覆盖面广 D.让万物智联
【2】仔细阅读材料一,综观1G到5G的发展,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恰到好处的掌声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
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将儿子送进了一家小学。
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花高价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师上辅导课。第一天,钢琴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脑子比一般人笨,反应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俩闹得不欢而散。
看着不争气的儿子,父亲心里一阵难过:“这些年,爸爸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说 爸 我再也不学琴了 我想回沈阳 经过又一场争执之后,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了。
在父子俩动身的当天,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儿子所在的小学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一曲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弹了,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笨,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几位老师都很奇怪:弹得好好的,怎么说不弹就不弹了?不摸琴?你父亲送你来北京,不就是为了学琴的吗?然而,( )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 )表示再也不再摸琴了。
他们的争执引来了一群好奇的观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接下来,令儿子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的钢琴是弹得最棒的!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台下的听众们如痴如醉,掌声四起,经久不息。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两年后,儿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0年之后,他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他,就是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郎朗。
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郎朗成功的秘诀,郎朗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上路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中动情地写道:这些掌声,是对草根艺术的肯定。尽管它们不是出自名人大腕,但却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
【1】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的意思。
背井离乡: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息: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然而,( )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 )表示再也不再摸琴了。
【3】给短文第4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符号。
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说( )爸( )我再也不学琴了( )我想回沈阳( )
【4】短文题目《恰到好处的掌声》的含义应是( )
①这个掌声恰好合适。
②这个掌声是郎朗成功的秘诀。
③这掌声肯定了郎朗的艺术才华并鼓励着他走向成功。
④这掌声肯定了钢琴艺术,拯救了郎朗。
【5】这篇短文使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
16、仿写。
例:爱是冬日里的暖阳,爱是沙漠里的清泉,爱是大海里的灯塔。
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一想到去世的母亲,我就泪流满面。
改成反问句:
②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8、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全班同学个个感到自豪。(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2.他是一个好学生。(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3.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20、姐姐对我说:“我昨天太急了,你不要怪我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达标提升
我要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