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横线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驻守(zhù zù) 劝阻(quàn quān)
新疆维吾尔(wú wù) 千年不腐(fú fǔ)
2、下列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的谜底是“土”。
B.《摔跤》中通过对小嘎子动作的详细描写,表现了小嘎子动作敏捷的特点。
C.《跳水》中孩子是为了从猴子手中拿回帽子,所以才爬上了桅杆。
D.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3、仔细观察右边的《千字文》局部图,它出自哪位名人之手?( )
A.南朝智永 B.唐代怀素 C.唐代欧阳询
4、诗文填空。
(1)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孟郊《游子吟》
(2)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杨氏之子》
(4)写出2句描写乡村人们辛勤劳作的诗句,注意要出自不同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读这句诗你所想象到的景象(不少于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预习《军神》课文,我还有这些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村晚》是南宋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________图。
7、“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形近字组词。
陷 _______ 诈 _______ 跨 _______ 楷 _______ 谓 _______
馅 _______ 蚱 _______ 胯 _______ 揩 _______ 渭 _______
沃 _______ 棚 _______ 浮 _______ 挡 _______ 纽 _______
袄 _______ 绷 _______ 俘 _______ 裆 _______ 扭 _______
9、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招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曾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文段二:《空城计》(节选)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这两个文段都选自古典名著《______》,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文段中的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一中画“﹏﹏﹏”的句子属于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在文段二中画出司马懿认为应该退兵的理由。
【4】下列歇后语与选段有关的是( )
A.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B.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C.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5】有人评价诸葛亮“神鬼莫测”,文段中诸葛亮的“神鬼莫测”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
黄金分割律左右战局
①0.618,一个极为美丽而神秘的数字。它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古往今来,这个数字一直被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在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杰出作品都不谋而合地验证了这一著名的“黄金分割律”。无论是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关系竟然完全符合1:0.618的比例。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表明,0.618与军事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且常常与战争不期而遇。
②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横扫股亚大陆。研究发现,蒙古骑兵的战队形与西方传统的方阵不太一样。在他的五排制阵形中,人盔马甲的重骑兵为二,快捷灵活的轻骑兵为三,两者在配置上恰巧符合“黄全分割律”。
③欧洲人有意识地把“黄金分割律”运用在军事上,是从黑火药时期开始的那时,滑膛枪兵、长矛兵的荷兰将军摩利士没有突破传统的羁绊。当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对那种正面强、侧翼弱的阵形进行调整后,瑞典军队才变成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他的做法是,在摩利士将军原来的216名长矛兵与198名滑膛枪兵混合编组的基础上,再增加96名滑膛枪兵。这一改变,顺应了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进步对战术发展的影响规律,突出了火器在战斗中的作用,使之跨越冷兵器时代的分水岭。198+96名滑膛枪兵与216名长矛兵之比,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黄金分割律”的神奇作用。
④1812年9月,拿破仑在博罗金诺战役后进入莫斯科。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同时到来。一个月后,法军便在大雪纷飞中撒离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成功,然后盛极而衰,从时间轴线上看,拿破仑的脚正好“踩”在黄金分割线上。
⑤130年后,纳粹德国启动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德军一直保持着进攻的势头,直到1943年8月“城堡”行动结束,德军从此转攻为守,再也没能对苏军发起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被所有战争史学家公认为苏联卫国战争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发生在战争爆发后的第17个月,正是德军由盛而衰的26个时间轴线的黄金分割点。
⑥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一再延长空袭时间,持续38天,直到摧毁伊拉克战区内坦克中的38%、装甲车中的32%,火炮中的47%,也就是将伊拉克军事力量削弱到黄金分割点上。
【1】写出第①自然段中符合下列意思的词语。
(1)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______
(2)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______
(3)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______
(4)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______
【2】“左右”的意思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身边跟随的人③支配;操纵;④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⑤反正。
文章题目中“左右”的意思是__________(填序号),题目明了地表明了文章的观点,就是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和打比方
B.打比方和列数字
C.列数字和举例子
D.举例子和作比较
【4】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0.618,这个极为美丽而神秘的数字,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______
(2)无论是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水平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关系竟然完全符合1:0.618的比例。______
(3)摩利士将军调整瑞典军队,使滑膛枪兵与长矛兵之比,接近“黄金分割律”。______
(4)作者具体列举了古今中外五个事例来说明“黄金分割律左右战局”的观点。______
11、忆 读 书
冰 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7岁时开始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cuī cù( )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性格。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yàn fán( ),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zī wèi( )。
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fán suǒ( )的《封神榜》,还有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一知半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动神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冰心童年时,对《三国演义》有__________________;对《水浒传》_________;对《红楼梦》_________;觉得《西游记》是_________;《封神榜》是_________。
5.回答问题。
从短文中可知童年冰心对哪一类书籍感兴趣?你的读书兴趣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外短文《春天放纸鸢》,完成练习。
春天放纸鸢
夜幕降临,漫步在乡间道路上,除了春风扑面有一种柔和的感觉之外,时而传来阵阵熟悉的风筝葫芦声,那“嗡嗡”的声音,不由得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在我十二三岁时,每到春季,父亲总要扎个风筝去放飞,供我们赏玩。父亲( )风筝时,左邻右舍好多人帮着( )竹篾(miè)、打面糊、糊纸等。风筝准备就绪,还是那批人帮助( )着风筝到田野里,拉绳的和( )风筝尾巴的就配合我父亲放风筝,一旦风筝飞到了空中,个个看了心里甜滋滋的。
后来,父亲见到别人的风筝上挂着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于是,他也制作风筝葫芦。他先弄来几个干燥的瓠(hù)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二吧;然后,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最后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这样,风筝葫芦就算制作完成了。在风力的作用下,那葫芦就发出“嗡嗡”的响声,挂在风筝上,老远就能听到时高时低的风筝葫芦声。
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开始时,我只是用麦秸秆和旧报纸,制作简单的小风筝。后来,我又萌发了制作大风筝的念头。同伴们见到我要制作大风筝了,个个鼎力支持,跟在我后面溜溜转。我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了空中,我和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从那以后,每到春天大风时节,我就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惯。
我在同伴中是放风筝的高手,贪玩的小伙伴都很听我的话,否则我们放风筝时就不带他去。
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
【1】“手舞足蹈”的近义词是_______。
【2】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短文的括号里。
提 托 扎 劈
【3】下列对风筝葫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风筝葫芦的原料是瓠瓜,在瓜蒂处用刀截去一部分,大约留住整个瓠瓜的三分之一。
B.用一块圆形木块盖住截口,同时用松香封住接合处,以免漏气。
C.最后要在木块中间雕出一个倾斜的口子。
D.风筝上挂着的葫芦,在空中嗡嗡作响,能发出时高时低的声音,几里以外的人都能听到。
【4】下列对短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很自私,谁要是不听话,就不带他去放风筝。
B.写出了“我”和小伙伴很贪玩,也写出“我”的淘气与天真。
C.写出了“我”在小伙伴心中的地位,“我”常用放风筝来威胁小伙伴,让他们听话。
D.写出了 “我”对那时的任性感到后悔和自责。
【5】“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喜欢制作风筝。”这句话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统领下文
【6】“蓝天中的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让我的思乡之情又倍增几分。”这句中“美好”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写写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些龟甲、兽骨是古代的遺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pū pù),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jiàn jiān)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文化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
(2)人们把刻在______和______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_______”。
【3】“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我国的______(人名)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_____》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4】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提供确凿的证据。
B.研究甲骨文只是考古学者的个人爱好。
C.甲骨文在研究文字造诣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4、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
小河对岸的桃子熟了。鲜绿嫩白的大水蜜桃引诱着猴儿们,他们一窝蜂地涌到通向对岸的独木桥,争先恐后要过桥,谁不想先吃上那鲜红的桃呢?可由于众猴你拽他扯,谁也不能通过独木桥,全都急得吱吱乱叫。
这时,猴王跳出来主持公道:“别争了,别抢了!现在进行考试,优胜者先过桥。”
众猴静了下来,焦急而专注地应( )对,猴王绞尽脑汁地想出了几道考题。
一道道考题过去了,优胜者却还是没能决出,因为进化论哪一道题都不止一只猴子能答对,而独木桥却只能容一只猴子通过。没办法,只得( )继续考下去。
终于,一只猴子不耐烦了,眼珠儿一转,瞄准了头顶上的一根藤条,纵身一跃,攀住藤条荡过河去了。
另一只猴子也抱着一跟从河上飘来得圆木浮( )过河去了。
当这两只猴子爬上桃树大吃特吃时,众猴仍然再独木桥前聚精会神地考试呢。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前的字注音。
【2】短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里共有4个错别字,请你用“____”画出来,并在下面改正。
⑴ ____ ⑵ ____ ⑶ ____ ⑷ ____
【3】用“=”画出文中的3个成语,并解释其中的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例:争先恐后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例:聚精会神地(考试)
聚精会神地( ) 聚精会神地( )
【5】写近义词。
专注──(____) 焦急──(____)
【6】用“~~~”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然后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下面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⑴ 谁该吃桃? ⑵ 考试 ⑶ 过河
【8】用“△”标出第5自然段中的动词,然后再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在“□”里填上标点。
【2】用“ ______”画出司马迁的“飞来横祸”,用“ ”画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句子。
【3】“悲愤交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悲”的是_______,“愤”的是_______,文中表现他“悲愤交加”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4】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的人物有_______、 _______ 。
【5】读了这段话,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下面是对“冰心文学馆”的介绍,请按要求完成练习。
基本信息 | 目录 | 1.基本资料 | |||
中文名: | 冰心文学馆 | 建成时间 | 1997年 | 2.展厅 | |
开馆时间: | 周二至周日9:00——16:30 | 闭馆时间: | 周一 | 3.冰心小传 | |
4.冰心研究 |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 地理位置: |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冰心公园左侧 | 5.美食 | |
6.住宿 | |||||
类别: | 人文景观 | 景区等级: |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7.交通 | |
8.购物 |
【1】下列去冰心文学馆的时间哪一项最不合适( )
A.郑明星期二下午四点去。
B.李冬星期三上午八点去。
C.林琬星期五中午十二点去。
D.魏韵星期一上午九点去。
【2】上面四个人分别想了解冰心的生平、去文学馆的路线、文学馆的展品、文学馆周边住宿情况,请问他们应该分别点击目录中的哪一部分( )
A.1、5、2、6
B.3、7、2、6
C.3、7、1、6
D.5、1、2、6
【3】下面哪一项是冰心的作品( )
A.《寄小读者》
B.《桃花心木》
C.《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D.《北京的春节》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启发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他13岁开始作画,非常勤奋、刻苦。他的画比较早地反映了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泥沙匠、马车夫、磨刀人、油漆工、修车工等,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他用四年的工夫画了一幅(fù fú)油画《轧钢工厂》,轰动了全国。
当时,有一位青年画家,他画得很草率(lǜ shuài)。他的画总是很长时间卖不出去。他看到门采尔的画总是很快被人们一抢而空,就去找门采尔,请他介绍成功的秘诀。门采尔告诉青年画家说:“要有秘诀,那就是多看多画。”青年画家说:“我画得不少呀!有时一天就可以画好几张,要卖出去往往得等上一年。这是为什么呢?”门采尔笑着说:“这件事好办,你不妨倒过来试试看。”青年画家莫名其妙:“倒过来,这是什么意思?”门采尔一本正经(jǐng jīng)地说:“对呀,倒过来,就是你要用一年的工夫去画一张画,那你一天就能把它卖出去了。”青年画家苦笑着说:“一年画一张,那么慢呀!”门采尔严肃起来说:“画画是艰苦的劳动,是没有捷径走的。”青年画家回去后,着(zhuó zháo)实认真地画起来,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张画,果然,不到一天就卖出去了。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读音。一幅________(fù fú)油画 草率________(lǜ shuài)
一本正经________(jǐng jīng) 着________(zhuó zháo)实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①栩栩如生:________。
②莫名其妙:________。
(3)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了门采尔的画的特点:________。
(4)表示青年画家画画前后不同态度的一对反义词:________和________。
(5)门采尔让青年画家“倒过来”,是指把________倒过来。这是因为门采尔认为:________。
18、梦圆飞天(节选)
“来到茫茫的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弦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的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尉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辩。飞船高速飞行者,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啊!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
(1)用修改符号改正文中的三个错别字。
(2)找出文中的一组近义词和一组反义词。
近义词:( )---( ) 反义词 ( )---( )
(3)“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句子中“这”指的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4)读完这句话,你的心情可以用------、-------、-------等词语来形容。
(5)找出能概括这段话意思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19、阅读《锁》,回答问题。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向他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儿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划;老张笨拙地拿着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地怂恿(sǒng yǒng)小川打开这把锁。
①小川脸有些发红,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②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皱起一种古怪的表情——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被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一图。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然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双保险锁。
小川站住了。③一双眼突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断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一件沉重且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
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家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
【1】读短文,下面概括短文内容最准确的一句是( )
A.老张家的门被锁住了,大姑与老张请李小川帮忙开了锁,他们感谢他。
B.老张家的门被锁住了,大姑与老张请有偷盗经历的李小川帮忙开了锁,他们感谢他。
C.老张家的门被锁住了,大姑与老张请李小川帮忙开了锁,他们不仅没有感谢他,反而对他产生警惕,并换了锁。
D.老张家的门被锁住了,大姑与老张请有偷盗经历的李小川帮忙开了锁,他们不仅没有感谢他,反而对他产生警惕,并换了锁。
【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怂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品读画橫线的三个句子,结合短文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A.第①句是对李小川的神态、动作描写,此时李小川内心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②句是对李小川的_____________描写,此时李小川内心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第③句是对李小川的______描写,此时李小川内心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了大姑两次“眨眼”,两次“眨眼”的意思一样吗?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为何用《锁》做题目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讲了一个帮人开锁的感人故事。
B.因为围绕“锁”讲述了一个难忘的故事。
C.因为讲述了人们对曾经犯过错误的人不信任,关闭信任之“锁”的故事。
D.因为这里的“锁”,一是指围绕开锁发生的故事,二是指人们心中的信任之“锁”。
20、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
大王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这里的风景这么美,真叫人流连忘返。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都会产生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我不会怕廉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
干旱时下了一场雨,这是“及时雨”;寒冷时有人送来棉衣,这也是“及时雨”;苦闷时来了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这也可以说是“及时雨”。同学们,在你的生活里,有没有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及时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呢?请你以“及时雨”为题,选择这样的一件事写一写,写出真情实感。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晰,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