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楚雄州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空:

    (1)赵孟頫是_____著名的书法家。他的_____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__________,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2)《石灰吟》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_____

    (3)苟日新,日日新,____________

    (4)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汽车   ________的神情   ________的时刻   ________的痕迹 

    ________的事情   ________的体会   ________的时刻   ________的人群

  • 3、填一填

    ①按照老北京的________,腊八要喝________

    ②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________,到处飘着________的香味。

    ③元宵节是农历的________

    ④到了元宵节,人们除了看灯,还会吃________

  •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5、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辞: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 ;故人的去向:________ ;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和两个“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父亲

    临近中考,父亲免不了每天一遍电话嘘寒问暖,但还是不放心我,常常骑着摩托,带着吃的过来看我。

    离中考还有两天,学校给我们放假回家收拾东西,父亲托人开车把我带回家。回到家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我爱吃的菜,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却为我准备了这么多!在家休息了两天,父亲总是问我的学习、生活,又拿出两百元塞给我,对我说:“到了县里,买点啥。”望着身形日渐消瘦的父亲,我更坚定了考试的决心。

    送我走的时候,父亲站在村口的路边,我坐在舒适的车里。父亲向我摆手,我看见父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那曾经乌黑的头发,现在多了点点银霜。飘动的头发像是一团黑色的火焰,只是由于燃烧,已经沉淀了许多灰烬。

    长年累月的劳作,过早地衰老了父亲的身体。尽管有时候家里用钱紧张,却从来没有少我一分吃穿。这些困难,藏在父亲心里,嘴上不说,却由新添的白发让我窥见。如果有一天我考上很好的大学,用钱很多,家里会怎么供我?关于这些,父亲对我说:“儿子,你放心,哪怕砸锅卖铁,我也供你读书。”父亲的话很坚定。

    在得知我考入县里最好的高中时,父亲开心地笑了,头发随着笑声开心地颤抖。在取回通知书后,父亲一遍遍地看。我想拿来看看,父亲不想给我,说:“儿啊,爸这辈子没见过,你让爸好好看看。”接着用手慢慢抚摸着。那一刻,父亲仿佛年轻了十岁,任凭岁月在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把青丝染成白发,这个坚强的农家汉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白发使他容颜更加苍老,但那是他付出的象征。

    【1】作者把对父亲的情感融入到了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当中,凸显了父亲对“我”_____________,表达了“我”对父亲___________之情。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抓住父亲的“头发”对父亲进行了外貌描写,将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写出了父亲__________

    【3】文中画“﹏﹏﹏”的两个句子也是对父亲头发的描写。判断下列对这两处描写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添的白发”写出了父亲为了“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忙碌。________

    (2)“窥”字表达了“我”对父亲默默的关心、心疼和感激。________

    (3)“我”的成功抹去了父亲脸上岁月的痕迹,挽回了父亲满头的青丝。_______

    【4】第五自然段除了外貌描写外,还对父亲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这样描写表达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 10、   垃圾分类

    材料一:

    1目前,世界上有超过60亿的人口,大家每天生产生活,会产生多少垃圾?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再也没有存放和填埋垃圾的地方了。我们将被垃圾包围。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垃圾分类”就成了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在不少发展中圆家也渐成趋势。 比如巴西,街头整洁的垃圾分类箱宛如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一位市长甚歪把垃圾分类箱放在市政大厅的正门口,作为该市的荣耀。 其实,对于勤俭的中国人来说,“垃圾分类”并不陌生,有人或许还记得小时侯把牙膏皮攒起来换糖人,用橘子皮泡茶、制药,收集废布头打补丁等等。

    3如果你还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那就让我们看看不分类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吧。传统的处理方式只有填埋。填埋垃圾的成本有多高?你可能难以想象。仅以北京市为例,日产垃圾就达到12000吨,需要占地60公顷;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能用作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4如果进行垃圾分类,就可以拣出一部分尚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这些垃圾将被运到工厂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垃圾总量。那么,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该怎么办呢?其中一部分如厨房垃圾等,还是只 能填埋,不过是科学地填埋: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覆盖一层土,再放一层垃圾,这样逐层填埋,最后覆盖一层30厘米厚的泥土。 经过这么处理,2-5年之后便可以在上面钻孔采集沼气,再将沼气用于发电。我们都知道,沼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比如不能把生物类垃圾和破铜烂铁埋在一起,这也需要垃圾分类。

    5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中,绝大部分是可以燃烧的,燃烧就能释放出热能,有了热能,自然就可以发电了。 据测算,垃圾中有机可燃物所含的热值普遍较高,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能大约相当于1吨煤。 当然,前提条件还是要进行垃圾分类。

    6我国是个“垃圾大国”,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 如果能分类处理,必将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

    材料二:某地区对民众关于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进行问卷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

    内容 

    比率

    清楚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25.4%

    一直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

    8.2%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阅读材料意思,符合的打“√",不符合的打“×”

    1)巴西一位市长把垃圾分类箱作为该市的荣耀,是因为垃圾箱十分整洁。

    2)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垃圾,覆盖上30厘米厚的泥土,这就是垃圾科学填埋法。

    3)作者列举用牙膏皮换糖人等事例是为了说明垃圾分类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2材料一中第345自然段,先运用 的方法说明填埋垃圾的成本很高。再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     。(每一处字数不超过15字。)

    3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能大约相当于1吨煤一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请联系材料二,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实施,请给主管部门提两条建议:

    建议一:  

    建议二:

    5某小区为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准备了3条口号:1“细节决定成与败,分类决定废与宝。”2“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3“请帮垃圾找个合适的家,谢谢!如果只能选择一条挂在小区里,你会推荐哪一条?请说明理由。

    我会推荐第_________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蝙蝠与雷达》节选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 )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mēng  méng)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sāi  )上,一次把媥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jì  xì)着     (mēng  méng)上

    (sāi  sè)上

    【2】选文第一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请模仿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________

    【3】照样子,写两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例: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目的是________;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它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我还知道人们从__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时的表情是_______,这个词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__________的孩童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3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判断对错。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这句话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栗子在锅里容易煮碎的事情是他早就知道的事实。______

    (2)“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饭豆膨胀、体积增大的样子。______

    (3)“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这两句话都是比喻句。______

    (4)“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这句话中“如他所猜”是说八儿对自己的猜想很满意,“但”说明八儿对粥的颜色不满意。______

    4选文突出了腊八粥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

    (1)贵在坚持中的意思是(  )

    A.价格高 B.评价高

    C.以某种情况为贵  D.地位优越

    (2)照样子,用简洁的语言将其他三点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贵在坚持——(   )——( )——(   )

    (3)体会以上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莫泊桑和福楼拜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交换写作经验

    B.福楼拜教导莫泊桑写作要贵在坚持

    C.福楼拜教会了莫泊桑很多做人的道理

     

  • 14、课外阅读坊

    孤岛32年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86年7月的一天,王继才受老政委的委托上岛了。上岛后,他发现岛上的情况比预想的差得多:杂草丛生,海风呼啸,空荡荡的旧营房,一条黑咕隆咚的坑道,没有淡水,没有电……王继才蜷在角落里,一夜没有合眼。

    上岛48天后,妻子王仕花前去看望。船刚停,她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迎面而来的那个人是她的丈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人面对面站在那儿,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王仕花哭着说:“这岛咱不守了!”王继才没作声,望着大海:“仕花,你回去吧。我得留下,开山岛是海防前哨,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

    回到家的王仕花思来想去,她毅然辞去了工作,也上了岛。上岛后,王仕花才真正体验到守岛的艰难。升旗、巡岛、观天象……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夏天湿热,只好睡到房顶上;冬天阴冷,不得不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时间长了,他们都患上了关节炎和湿疹,疼痒难忍。台风来时开山岛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一次,连续刮了17天大风,柴火都用光了,他们只能把生米用水泡酥后,捞起来干嚼,一连嚼了5天的生米。

    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一次,海边巡逻,一个大浪打过来,,把王继才卷到海里,又一个浪头过来,王仕花看见浑身湿透的王继才,正从岩石往上爬。从那以后,他们出去巡逻,就用一根背包绳拴在两人腰间。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弥足珍贵,他们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大。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世隔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毅然______ 诠释______

    【3】用“______”画出文章中的过渡句。

    【4】“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什么样的王继才竟会让妻子认不出。结合短文,请写一写王继才当时的模样,至少写出三个方面。(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5】短文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两次写到环境的艰苦,这样写( )

    A.重复啰嗦

    B.突出守岛的艰难

    C.是为了强调环境艰苦

    【6】32年的坚守,你认为王继才和王世花坚守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将下面语句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

    (1)这里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缩。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谆谆教导,把我们从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培养成懵懂天真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认为取报纸是自己一项“权利”,是绝不能让别人侵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人们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改成“被字句”)

  • 17、字句.

    火柴照亮了小女孩的四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得了你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直述句与转述句转换练习。

    (1)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你和爸爸先吃饭。”(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玲在中队会上说,她负责帮助肖兵补习生病时落下的功课。(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刚对我说,他帮我把自行车送到楼上。(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①难道这一天不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难道这不是一份苦差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 , 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