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B.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C.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有的稍带灰黑色,有的略显青黑色……
2、请你送词语宝宝回家。(4分)
将心比心 将信将疑
(1)父母每天为我们奔波劳碌,(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2)我说了半天,他还是 ( )。
抢先 领先
(3)同学们都( )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
(4)他迈开大步,( )登上了山顶。
3、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借鉴(jiàn) 枉费(wǎng) 徘徊(huí) 谦虚(qiān)
B. 赏赐(cì) 刷洗(shuàn) 埋怨(mán) 遗失(yí)
C. 模型(mó) 职业(zhí) 逝去(shì) 缤纷(bīn)
D. 外貌(miào) 争辩(biàn) 提供(gòng) 海拔(bá)
4、“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 ( )
A.猴子
B.狐狸
C.蛇
D.兔子
5、运用积累知识,完成填空。
“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中医四诊”指的是_____________。
6、变一变,组成本课生字,再组词。
1.加偏旁
尺——______(__________) 古——______(__________)
2.换偏旁
场——______(__________) 珍——______(__________)
7、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白云苍(_____) 气(_____)万千
(_____)息万变 出类拔(_____)
有(_____)无恐 风云变(_____)
精妙绝(_____) 炉火(______)青
8、拼一拼,写一写。
jīng yàn shè jì kuà yuè xíng zhuàng qiān xū
jiāo huàn chéng xiàn xìng gé yuān yāng wēi wǔ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浓烟和烟囱
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是烟囱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 ,更不为这件事自吹自擂。而浓烟则不一样,当他从烟囱里冲出来的时候,总是大模大样, 张牙舞爪,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不动,不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板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到我高超的舞蹈吗?你看了不觉得惭愧吗?”
烟囱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妒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变万化,你看我越变越大……”
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升腾。他一边飞一边膨胀,可是色彩却越变越淡 ,声音也越来越弱。飞升呀,飞升呀,他不断膨胀,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继续排出新的浓烟。
【1】照样子写词语。
大模大样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摇摇摆摆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洋洋自得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你看了不觉得惭愧吗?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烟刚出来,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浓烟最后变得怎么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篇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________轻便________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写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如果……就…… 既……又…… 只有……才……
【2】根据文段内容把蔡伦造纸的过程补充完整。
剪碎或切断→________→捣→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围绕________把这一段话写清楚的。
【4】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用“______”在文段中画出相关语句。
【5】传说创造文字的是( )
A.仓颉 B.炎帝 C.神农氏 D.燧人氏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一项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地震仪 D.印刷术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选段主要写了火烧云( )的变化。
A.色彩
B.形状
C.色彩和形状
【2】选段围绕“____________”这个关键词,连用四个“____________”,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而且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________。我想用四字词语“____________”来形容火烧云的颜色。
【3】下列对选段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烧云的颜色很多,无法一一说出来。
B.作者的见识不广,很多颜色都不认识。
C.火烧云颜色变化太快了,有些颜色来不及说出来。
【4】用选段中加点的词语写句子: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天空中还会有哪些颜色的火烧云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围观的人都不相信,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新法很快就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下列选项中,作为短文的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商鞅变法 B.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C.立木为信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我们奇妙的世界》片段,回答问题。
清晨,我们看到了日出,带来新的一天,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它们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地变换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中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在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1】画“___”句子将____ 比喻成_________。
【2】太阳落山变换了____色_____色和_____色。
【3】选段作者________按顺序写的。
【4】作者认为我们的世界奇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我能行。
小陶土
在一个陶艺工场,有一团陶土被压在木桶的角落里。它已经不记得上一次是什么时候被触摸了,因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每天,重重的盖子都会被掀开,许多手会伸进来,快速地挖走一袋或一团陶土。小陶土会听到人们忙碌地工作时愉快的声音。
“什么时候才轮到我呢?”它想知道。
有一天,一群小孩子跟着他们的老师来到工场。许许多多的小手伸进桶里。小陶土是最后一块被选中的,它总算出来了!“这是我的大好机会!”它在光线中眯着眼睛想。
有个男孩把它放在辘(lù)轳(lú)上,用最快的速度转动。“好好玩啊!”小陶土想。辘轳一边转,男孩一边试着把陶土拉起来做一个碗,可是后来放弃了,他把陶土拍打成一个圆圆的球丢在窗边,急忙跑去跟朋友一起玩。
过了一会儿,工场空荡荡的,房间既安静又黑暗。小陶土非常恐惧,它不只想念湿润的木桶,它也知道自己有危险了。“完了!完了!”它想,“我只能待在这里干掉,直到变得像石头一样硬。”
又是阳光曝晒,又是晚风吹拂,它快要变得像石头一样硬了。它硬到几乎没办法思考,只知道自己满是绝望。“下雨吧。”它想。“来点水吧。”它叹息。“求求你。”干渴绝望的它挤出了这句话。奇妙的事就发生了:豆大的雨点,打进开着的窗子,落在小陶土身上。雨下了一整夜,到了早上,小陶土已经变得像以前一样柔软。有声音传进工场里。一个小女孩看到窗边的小陶土,将它做成了一个杯子。小陶土得意地说:“终于——我成为一样东西了。”
【1】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把序号写在横线上,并复述故事。
①雨水使陶土变得柔软。 ②男孩试着用陶土做一个碗。
③女孩将陶土做成了一个杯子。 ④陶土快干掉了。
⑤陶土在木桶里。
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开始时,小陶土的愿望是_____。
【3】小陶土后来从木桶里出来的原因是( )
A.其他陶土全被用光了。
B.它在其他的陶土上面。
C.男孩特别喜欢小陶土,所以选了它。
D.老师叫男孩使用这一团陶土。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人像陶土一样,很容易被揉搓及塑造。
B.世界上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
C.找到目标是最快乐的事情。
D.陶艺是世界上做善事最好的方法。
15、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 断定)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走 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感动 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
【2】圈出文段中括号内使用恰当的字词。
【3】在文段中找出这一文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用做实验的方法证实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下列说法与作者的做法不一致的是( )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百闻不如一见 C.诚信是金
【5】有同学说文段一开头就已经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作者后面又做实验来证明这一观点,这样做根本就没有必要。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高兴地叫起来。(填神态动作的词,不能与示例相同)
“哦,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消息。”小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每天晚上收听广播和电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会给成语造句。
情不自禁:
乐此不疲:
如愿以偿:
心满意足:
18、按要求写句子。
1.叶圣陶先生被这一池的荷花陶醉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的。(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不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池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病句。
1.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读完后,大家热闹地鼓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的九寨沟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结束了,同学们连续走出了会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一庆祝会上,小红跳了一段优美的舞蹈,一首动听的歌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修改病句。
1.一天,两天,三天,十天过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超市里有毛巾,肥皂,火柴及许多日用小商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宁说:“明天秋游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天秋游啰!”明明大声叫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去拿桌上的书。”叔叔继续说道:“翻到72页,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回想你的记录卡,你观察了哪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朋友?请自拟题目,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吧。注意语句通顺,尽量使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