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一组是( )
A.推荐(jiàn) 撕(sī)坏
B.瞄(mióo)准 龇牙咧(liè)嘴
C.弗(fú)能应 吾(wú)之盾
D.夫(fú)不可陷之盾 扭(niǔ)动
2、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揿钮(qīn) 倾轧(yà) 窈窕(tiǎo) 污秽(suì)
B.仓库(cānɡ) 外貌(mào) 渺小(miǎo) 纽扣(niǔ)
C.附庸(yōnɡ) 单薄(báo) 患病(huàn) 痴迷(chī)
D.灾祸(huò) 天赋(fù) 琴弦(xián) 胚胎(péi)
3、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如果……那么……
(1)( )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 )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2)( )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 )动弹它不了。
(3)黄山的松树( )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 )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威尼斯的小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文中介绍了威尼斯小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2.荷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牧场之国》一文描写了荷兰牧场景物的__________,也描写了人们的_________,把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5、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的填空。
1.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上的文字。
2.金文是铸刻在_________________上的文字,又称为铜器铭文。
6、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嚼jiáo(_________) jué(_________) 磨mó(_________)mò(_________)
倒 dǎo(_________) dào(_________) 重zhòng(______)chóng(_________)
空 kōng(_________) kòng(_________) 涨zhǎng(_____)zhàng(____)
7、给加横线字注音
监视________ 采购________
8、用查字典知识,填空。
要查带点 的字 | 部首 | 除部首外 几画 | 音节 | 选择加点字在词语中的正确意思,打“√” |
神机妙算 |
|
|
| 1.美,好;2.奇巧,神奇。 |
喜不自胜 |
|
|
| 1.赢,胜利;2.超过;3.能担任,能承受。 |
9、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手指(节选)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描写大拇指形状不美的。
【2】用“ ”画出选段中的过渡句,其作用是 。
【3】画“﹏﹏”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请试着续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中,你知道大拇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常生活中,“大拇指”式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至少举出两个例子)
10、课内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①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联系上下文,“军令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想法总是掩藏在语言之中。仔细阅读句①和句②,周瑜间诸葛亮用什么兵器最好时,以下哪个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
A.明知故问
B.虚心请教
C.设下圈套
D.借机陷害
【3】选段最后一句话中,周瑜高兴的是_________________,“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然军事已商定,目的已达到,周瑜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摆酒席招待诸葛亮呢?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诸葛亮接下了造箭的任务,周瑜为了感谢他,所以摆下酒席。
B.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很高兴,明面上是招待诸葛亮,实则是为自己庆祝。
C.周瑜摆酒席招待诸葛亮是想犒劳诸葛亮。
11、阅读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的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反义词。
拥挤——__________ 窄——__________ 倒退——__________
【2】“挤过去”中“挤”的正确解释是( )
A.(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B.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
C.用压力使从孔隙中出来。
D.排斥、排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一个成语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
【5】“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在文中找出,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话围绕中心句,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1】选段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
【2】读选段,写出孩子的表情变化: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猴子如果会说话,它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选段中水手们的两次“笑”,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是因为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让水手们觉得猴子特别调皮。
B.猴子不仅不还帽子,还故意逗孩子,猴子的表现让“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C.水手们之所以“笑”是因为孩子无助的样子很好玩。
D.水手们的两次“笑”,让孩子觉得很尴尬,也为后文孩子爬上桅杆推波助澜。
13、课外阅读。
画香气
宋朝时,有一次画院考试,画题是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句的意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归去,由于踩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马的蹄儿也变香了。
考生们想:游人、落花、马蹄都是有形的,好画,但“香”呢,只能闻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真不好画;而这句诗最有意境的,就是一个“香”字,非画出来不可。有的考生画出的,无非是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却把那个“香”字丢了。
考生们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难啊难!怎么办呢?
终于,有个考生灵机一动,画了一幅。画面上遍地开放着鲜花,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快地扬起一只后蹄,两只蝴蝶追逐着马蹄飞舞。众人一看,都连连称好。
【1】“考生们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大家对其中一个考生的画连连称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来画,你会用什么来表现“马蹄香”呢?请写出一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两个描写香气的词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登时:______________ 不相干: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3】严监生临死前为什么努力伸出两个指头?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性格?
_________
【4】假如严监生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文段阅读。
主席( )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 )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括号里。
若有所思 不由自主
【2】从选段中分别找出一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然后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动作: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
神态:____________
内心世界:____________
【3】说一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课文《军神》,课文理解我能行。
一会要动手术了,可年轻人坚决不愿意使用麻醉药。他恳切地对医生说:“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脑神经。”沃克医生愣住了:“你,你能人受得了吗?”年轻人平静地说:“能。”
手术中,一向镇静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被抓破了。
【1】刘伯承做手术时,从“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 这几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是个经验丰富的医生,连他那紧张的双手也“微微颤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刘伯承是个“军神”?
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中来,她立(即既)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地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本一颗对未来充满憬憧的心,已经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冰冷。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zhèng zhēng)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关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拜子的东北姑娘。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pí pái)、清新如诗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如飞。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流着一位慈(祥 详)老人的汗水,____________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画“√”。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1)举目无亲:①向上抬,向上托;②全;③推选;④发起。
(2)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③老,旧,过去的;④故意
【3】“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心里的冰块”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萧红的成长离不开鲁迅先生的帮助,请你模仿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充一句。
【5】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8、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我不要转学!我不要!”弟弟像一个复读机似的不停地重复着,气急败坏,眼泪大滴大滴地滚落下来,连书包都被打湿了。他气鼓鼓地跑进房间,“砰”的一声,把门重重地关上,还反锁了。透过窗户,我们看到弟弟在床上滚来滚去。他扔枕头,踢被子,面目狰狞。桌子上的台灯被他狠狠地摔在地上,灯泡碎了,玻璃碴子落了一地。这只满脸泪水的小怪兽,甚至在使劲地撕扯着床单。整张床,整个房间,一片狼藉。
【1】这个片段表现的场景是:他________了。
【2】片段主要通过弟弟的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他当时的表现。
【3】用“ ”画一处在写法上值得学习的地方,之所以画这一处,是因为你从中能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A.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B.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1】选文中画“ ”的句子写了鸡雏们吃得很饱,而母鸡却消瘦了许多,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母鸡的________。
【2】指出选文中的句子所表现的母鸡的特点,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慈爱 勇敢
A.(____) B.(____)
【3】理解选文,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自然段中“它还半蹲着”体现了母鸡的温顺可爱。
B.选文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母鸡的慈爱、勇敢和辛苦。
C.选文暗含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班长为我们牺牲在草地里,我们怎能不伤心呢?(改成陈述句)
2、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改成转述句)
3、雷雨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闪电和雷声。(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们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都感到自豪。(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事迹表明,人不是不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饮酒作乐。我们天亮了回去。(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空中有一轮圆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士们在无名岛上种出了绿叶菜。(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思维拓展。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吗?他们分别是
你去过哪些著名的名胜区?对哪儿印象最深?请写一篇游记,向大家介绍一下那里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