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面的三个短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浅浅的山谷中 ②缓缓地、曲折地 ③如向一条小溪
我的生命的道路, 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2、选择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只有……才……
(1)( )访问狗国,( )从狗洞进去。
(2)( )我最不中用,( )派到这儿来了。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仞”指的是古代计量面积的一个单位。
B.“垂头丧气、喜出望外、愁眉苦脸”这几个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C.“矜持不苟”和“舍己为公”的感情色彩相同,都属于褒义词。
D.“审视、注视、凝视”都表示“看”的意思。
4、查字典填空。
“审”按照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是______结构的字。按照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可组词为______、______。“审”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详细,周密;②审问,讯问案件;③知道;④的确,果然。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_________
2.他态度审慎地核对着每一个数据,生怕有半点差错。_________
3.在警察的审讯中,她坦白了所有罪行。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在chónɡ qìnɡ_____临江门外的一个zhěn suǒ_____里,沃克医生打开病人右眼上的bēnɡ dài______,准备为病人做手术。可是病人拒绝使用má zuì jì______,手术时他用手紧紧地抓住床单,yì shēnɡ bù kēnɡ______。
6、给下面的字换部首再组词。
缕—— ________—— ________ 愁—— ________——________
摇—— ________—— ________ 幅—— ________——________
7、给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8、近义词。
污秽—(______) 附和—(______) 没精打采—(______)
9、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 )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 )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用______比喻______,阐明了_______的人生道理。
【3】下面的谚语与这段话意思不一样的是( )
A.人心齐,泰山移。
B.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C.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D.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10、课外阅读
生命的药方
德诺10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4岁的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离德诺家的后院不远,有一条通往大海的小河,河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花朵熬成汤,说不定能治好他的病。
德诺喝了艾迪熬的汤,身体并不见好转,谁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艾迪的妈妈再也不让他去找德诺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病。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艾迪看见杂志上的一则消息,说新奥尔良的费医生找到了能治疗艾滋病的植物,这让他兴奋不已。于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带着德诺,悄悄地踏上了去新奥尔良的路。
他们是沿着那条小河走的。艾迪用木板和轮胎做了一个很结实的船,他们躺在小船上,艾迪告诉德诺,等找到了费医生,他就可以像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了。不知道漂了多远,船进水了,他们不得不改搭顺路汽车。晚上他们就睡在随身带的帐篷里。德诺咳得很厉害,从家里带的药也快吃完了。
距离新奥尔良还有三天的路程,德诺的身体却越来越弱,艾迪不得不放弃了计划,带着他回到了家乡。不久,德诺就住进了医院。艾迪依旧常常去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时病房里便充满了快乐。艾迪给那家杂志写了信,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费医生,却杳无音信。
秋天的一个下午,艾迪在病房陪着德诺。他们又玩装死的游戏,这回德诺却再也没有醒来。那天,艾迪陪着德诺的妈妈回家。艾迪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着艾迪,“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1】“杳无音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生命的药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表现出了艾迪和德诺的友情。
【4】从文中的哪个句子可以体会到德诺是孤独的?请你把它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艾迪的妈妈再也不让他去找德诺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病。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说说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巴学园的“试胆量”游戏
①校长对大家说:“要是晚上到九品佛寺院里进行‘试胆量’游戏,哪位同学愿意当鬼呀?请举手!”于是立刻就有六七个男孩争着要当鬼。
②……
③大家都很兴奋,叽叽喳喳地走出了校门。又过了一会儿,好不容易才轮到了小豆豆她们那个小组。同学们心里都在嘀咕:“虽然老师说过,不到九品佛寺院里鬼是不会出来的,但那鬼可千万不要在半路上出现呀……”
④她们哆哆嗦嗦地一步挨一步地走着,好不容易蹭到了能看见哼哈二将的寺院门口。尽管天上有月亮,夜幕下的寺院看上去还是一团漆黑。小豆豆在心里盘算着,那鬼保准在坟地等着呢,还是回去为妙。其他同学呢,稍有风吹草动,她们就“哎呀”一声大喊起来;脚下一踩上什么软绵绵的东西,马上就嚷:“鬼来啦!”到最后,甚至害怕得连手拉手的伙伴也怀疑着“该不是鬼吧”。“咱们还是赶紧回去吧!”组里不知是谁带着哭声喊道。此刻,小豆豆暗自庆幸:“ ”
⑤回到学校一看,前面的几组也都回来了,大家这才明白,因为害怕,几乎都没有到坟地去。
⑥过了一会儿,一个头上缠着白布的男孩被一位老师从门外领进来了,嘴里还“呜呜”地哭着。这个男孩是装鬼的,一直蹲在坟地里等着大家,可是等了好半天也没见一个人影,他自己却渐渐地害怕起来,终于哭着从坟地里跑出来。不多会儿,又有一个“鬼”和一个男孩哭着回来了。原来是装鬼的这个男孩看到有人走入坟地,正想跳出去叫一声:“我是鬼!”结果却刚好和跑进来的那个孩子撞了个满怀,两个人都吓了一大跳,再加上撞得很疼,就“呜呜”地哭着一起跑回来了。大家都觉得这事怪有意思的,同时又因为恐惧心理已一扫而光,便哈哈地笑了起来。就在这时,用报纸套在头上装鬼的右田同学回来了,口里还在抱怨大家:“太不像话啦!我还一直在等你们!”说完,他便咯吱咯吱地挠起了被蚊子叮得发痒的胳膊和大腿。
⑦看到这情景,不知谁说了一句:“鬼还怕蚊子咬呢!”
⑧听到这句话,大家哄地笑开了。五年级班主任丸山老师说:“好了,我干脆把剩下的‘鬼’都带回来吧!”
⑨丸山老师说着就出去了。不一会儿工夫,就把那些“鬼”全都带回来了,他们有的正惴惴不安地在路灯下东张西望,有的由于害怕已经跑回家去了。
⑩从这天夜里以后,巴学园的学生们再也不怕鬼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那鬼自己也吓得胆战心惊呢!
(选自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有删改)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心里算计或筹划。_______
(2)一下子扫除干净,比喻全部消除或消失。_______
【2】读第④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豆豆会暗自庆幸什么呢?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试胆量”游戏的结果怎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觉得采用这样的办法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第①自然段“六七个男孩争着要当鬼”,而第⑥自然段写到了其中的一些人哭着回来的样子。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体现了装鬼的男孩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心理变化。
【5】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来回穿梭(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答: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 资本论 辛勤劳动40年 读了大量书籍 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收集大量历史素材;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有关资料,认真演算,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勤出智慧。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就可以变拙为巧。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1】给短文第二小节缺少标点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变拙为巧:
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3】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4】短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勤出成果”的,请用简洁的句子概括。
【5】关于“勤奋”的格言警句很多,你能写出一句吗?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 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zhuǎn zhuàn)。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虽然 不是)不想离开那儿,(但是 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贯 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用“/”画去短文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拼音和标点。
【2】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莱文的行走特点。
(1)毛毛虫、比塞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肯·莱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告诉我们成功的起点是什么,短文列举了哪两个方面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功的起点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昆虫记(节选)
①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雌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②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③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之后,在圆柱体顶端,恰好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观察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④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景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一个小怪物。
【1】短文节选自《昆虫记》,作者是__国昆虫学家___。我们曾学过他写的一篇课文《_______》。
【2】短文是按___顺序记叙了蟋蟀出世的过程。细读第①③④自然段,请将蟋蟀出世的过程补充完整:母虫产卵点播→卵壳前端出现视觉器官的大圆点→___→卵壳里面小蟋蟀身体分节→____→小生命顶起卵盖,破卵而出。从法布尔观察产卵的过程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的人。
【3】短文第①自然段大量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举例子
【4】短文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
A.介绍蟋蟀卵的孵化过程 B.详细介绍蟋蟀卵的外形结构
C.介绍蟋蟀卵拱形顶帽的作用 D.介绍蟋蟀卵顶部有一个规则的圆孔
16、阅读。
探望
我们班里的男同学很“封建”,一向认为“男女有别”,老不愿意搭理我们女生,连那几个男班干部见了我们也常常避得老远。我常想找个机会给他们的思想来个彻底的转变。机会终于来了,有位“封建”的小队长生病了。这回我可要去破破他的规矩。
那天下午,我收拾起书包,拔腿就向医院跑去。可到病房前我犹豫了一下,女同学去探望男同学,真有些不好意思呀!但是“要下决心改变男同学的思想”这个念头给我增添了力量,我迈上一大步,推开了房门。
他的神情真使我好笑:他抬起头看见是我,嘴巴张得老大,眼睛瞪得滚圆。我笑着走上前,说:“怎么?不欢迎我来吗?”他半晌才醒悟过来,低着脑袋,像蚊子叫似的低声说:“啊,欢迎欢迎,请坐请坐。”
我笑着问了他的病情,告诉他学校里的一些情况,谈得还挺投机呢。最后我对他说:“你一定感到奇怪,我怎么会来看你呢?”
“我就是想破破你们不理女同学的规矩,今天我们的谈话不是很好吗?”
他摸了摸脑袋瓜,不好意思地笑了。
第二天,老师用激动的语气向大家讲述了这件事,末了说:“沈敏这件事做得真有意义,你们说对不对?”
同学们的眼光向我投来。这眼光不再包含着嘲笑、惊异,而是包含着赞赏和钦佩。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规矩( ) 犹豫( ) 钦佩( )
【2】文中画“______”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句中的“规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体会语句的含义。
(1)他抬起头看见是我,嘴巴张得老大,眼睛瞪得滚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半晌才醒悟过来,低着脑袋,像蚊子叫似的低声说:“啊,欢迎欢迎,请坐请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5】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结合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月亮
夜晚,月亮总是会以最优雅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它洁白的身影,清秀的脸庞,是那么温柔、恬静。
今夜,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一个人在学校后面的小树林中悠闲地散着步,独自享受这洁净的夜色。我抬头仰望那一望无际的苍穹,看着羞涩的月亮从树梢后慢慢地爬上半空,光亮而圆润,像一个大大的白玉盘挂在天边之上。柔和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像一曲悦耳的琴声轻轻拂过心头。漫游在这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许多关于月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无数个漆黑的夜晚,是月无言地陪伴在你身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无数个想家的日子里,是月为你传递着一份深深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每一个团圆的中秋之夜,是月为你送上一缕衷心的祝愿,希望你们可以早日团圆。月亮就像守护我们的天使,无论是你高兴的时候,或是忧伤的时候,它总会在你身边默默地陪伴着,听你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夜渐渐地深了,我又一次抬头遥望天空中的你,你时而遮上害羞的容颜,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时而爬出高高的树梢,站在天空俯身凝望,有时你还会头戴一顶黄晕的小帽,眯着眼睛笑得那样灿烂,用白玉般的笑脸来迎接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夜空因皎月而明亮,世界因明月而温暖,在这繁星点点的夜空里,我希望月亮可以明亮如初,希望她洁净永恒。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苍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芸芸众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引用的有关月亮的诗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
【3】“柔和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像一曲悦耳的琴声轻轻拂过心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仿照这个句子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读不完的大书
七十多年前的农村,小朋友的家里不像今天有许多自动或机动的玩具和开发儿童智力的新式玩具。我在幼年时,家里什么玩具都没有,大人们不关心孩子玩耍的事。我在五六岁时就自己到大自然中去找可以玩的东西。农村的特点是接近大自然。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瀚的河流,繁茂的花草和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和昆虫,水中的游鱼……有说不完的好玩的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遐想。
空中的鸟儿自由飞翔,例如小麻雀蹦蹦跳跳、快乐活泼的样子,叫你高兴。老鹰在高空盘旋时,展翅飞腾或流荡滑翔,有时猛扑而下,像在捕捉小鸡或什么东西,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籽儿,暑寒荣枯,都有各种不同的趣味。草的叶子不一样,有长有短,有的还带刺;开的花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也有单瓣的、重瓣的,有四瓣的、五瓣的等等。树木的千姿百态,更有给人乐趣的东西。昆虫的动作也很好玩,例如蚂蚁搬家,那么长的队伍,那么井井有条的阵营,个个尽自己的力量,把货物全部搬迁。这种组织性很强的小动物的行动,真叫人佩服。当它们两军对垒时,更是好看,队伍整齐;正式打仗时,打得你死我活,直至尸体堆积如山,勇敢忠贞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我家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有余地,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酸橙树,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实。从树上直接摘下的果子,格外鲜美。我家后面还有两丛竹林和一株棕榈树,是我最爱的。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出土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笋子炒咸菜,味道鲜美无比。更可爱的是它们那耸入高空的青翠茎叶,亭亭玉立,显得那么纯洁!微风吹来,一片沙沙声,是那么温柔细腻。但当大风袭来时,竹林总是最先发出萧萧的喧声,不平静的调子,奏出我幼小心灵的怅惘情绪。池塘边的棕榈树坚毅地独立着,大蒲扇似的叶子显得很高洁,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鱼在池水的倒影中间游玩,是另一种境界。
大自然是一首 ,是一部 ,里面有无穷的 ,有极大的 ,有欣赏不完的 。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辽阔________ 繁茂________ 遐想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暑寒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井井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村的特点是________。七十多年前的农村,家里没有好玩的玩具,但大自然中有很多,作者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又重点写自家屋后的______、_______,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选择合适的词语,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补充完整。(填序号)
A.看不完的大画册 B.听不完的交响乐 C.学问 D.奥秘 E.乐趣
【5】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关注题目,回答下列问题。
(1)题目“读不完的大书”中“大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这个题目是想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10%)
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里擎着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宝石般的泪。
①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写的。(2%)
②这段话写了三层意思。请你用“//”标画出来。(2%)
③概括第二层的大意:(2%)
④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用什么方法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按要求写句子。
(1)傻事我不会再做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操场扩张了不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生物节律是相当稳定的。(改写成反问句)
2.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成陈述句)
3.小鱼在游。(改写成拟人句)
4.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上。(改写成比喻句)
2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话或习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困难,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有一线的医生、护士让我们感动,也有在“听课不停学”中为我们辛勤付出的老师让我们欣慰,还有…… 让你最感动或敬佩的人是谁呢?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思想健康,叙事完整,写出真情实感,字数在4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