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丽水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阅读《祖父的园子》课后“阅读链接”对课文体会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

    B.萧红之所以怀念祖父的园子,是因为祖父的园子里有祖父对萧红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

    C.萧红后来长大了,童年这段生活已成了过去,慢慢忘记了。

    D.童年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永远铭记在心。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并按要求写词语。(2分)

    A.垂头丧气 娓娓动听 目瞪口呆 巧舌如黄

    B.负荆请罪 应接不瑕 天衣无缝 脸声屏气

    C.鞠躬尽瘁 赴汤蹈火 肝胆相照 愚公移山

    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两个成语:    

     

  • 3、下面语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获得资料的途径有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等。

    B. 世界上重大的创造与观察都是靠思考。是一个病句。

    C. 梁国杨氏子九岁晏子使楚中的意思一样。

    D.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是一副回文联。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刷子李》描写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从________,接着____,最后____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了刷子李_____的特点。 

    2.本组除了刷子李,作家们还给我们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__的严监生,_____的小嘎子,还有___给我们塑造了_____的祥子形象。

  • 5、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péng_____老师以身作者,从不gǎo_____特shū_____,每天早晨都和我们一起跑步duàn liàn______

    (2)何大年带着家juàn_____,拿着qiān______证,毅然奔向祖国的怀抱。

    (3)天降恩泽,好大一场ruì______雪啊!

  • 6、我会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连碧水碧连天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夜五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秋九月,

    4.楼外青山,山外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边绿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落溪边

    5.请你写一副课外积累的回文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填空

    (1)《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__写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__________,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______的《________》。句中的“扬州”即题目中的___________。诗的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诗人巧妙地把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将行于姐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 8、[字形]看拼音,写词语。

    wěi tuō  wèi wèn  shú li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wēi yán nán kān tǐng tuō

    ______ ______ ______

    shǎng shí wéi gān zàn xǔ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长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点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色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抽动了一下。他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①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选自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阅读链接”

    【1】短文的第1自然段是______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对短文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对冻僵老战士的神态描写,说明他被冻僵的时间非常长。

    B.这是对冻僵老战士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了他的安详镇定,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3】文中画“ ”句子①是对军长的________描写,表现了军长的________;画“ ”句子②是对军长的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军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表现了军长由暴怒到惊愕,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这“怔”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C.“怔”和“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军长爱护战士、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D.使读者体会到军长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5】在读这篇短文的时候,一幅幅动人画面依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可以概括为行军图、让马图、______、发怒图、______

    【6】下列对这篇短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B.死者的表情泰然自若,作者在叙述这段故事时,也像死者的表情一样镇定自若,不缓不急。在死者出现时,叙述没有出现过分的惊讶,只是写一个警卫员以十分平静连贯的语气向军长作了简要汇报。

    C.军长看到死者时,短文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死者和军长两个人物。

    D.短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短文运用衬托手法十分到位,军长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而军长把马让给伤员骑则又正面衬托了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

  • 10、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照样子,写一写。

    胖乎乎_________

    【2】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_______________”,还对蜜蜂的______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我们的眼前明亮绚丽起来。

    【3】本文的作者是___,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___,课文选自她的回忆录《___》。

  • 11、阅读理解。

    照亮别人

    ①“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

    ②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的诠释。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里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呢?”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③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了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我才觉悟到,车灯是开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对方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一时调整不过来,如果对面的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

    ④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一个人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用“______”在文中画出点明文章主题的句子。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

    【3】文中第③段说“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这里的“实际经验”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

    【4】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进步的事例呢?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

  • 12、   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1918—1949)

      1948年夏于渣滓洞: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难 nán(   ) 转 zhuǎn(   )

      nàn(   )   zhuàn(   )

    2.用“ ”画出诗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叛逆者”本来多指与公认的习惯或传统决裂的人,在文中指(   )

      A.与反动势力抗争的革命者   B.国民党反动派

    4.颠倒指跟原有的或应有的位置相反;乾坤本指天和地,那么在诗中颠倒的乾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

    张大力

    冯骥才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赵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   老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   至少)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赛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石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容易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

    “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刚才(只想   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

    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短文中说“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在张大力举石锁这件事上,这“方法”具体指__________

    【3】“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张大力没有得到钱也哈哈大笑?用“——”画出相关句子。

    【5】“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大力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回答问题。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 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 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沾沾自喜_______ 笑眯眯______ 嘲笑_______ 神情自若__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课外阅读。

    水墨菱塘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故乡的菱塘有什么特点?菱叶和菱花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孩子“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这“头朝菱”的口感是_______________,胜似________

    4“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这“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两幅中了。”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理解

    三借芭蕉扇(节选)

    孙悟空知道上了当,借来的是一把假芭蕉扇。他眨眨眼,又想出一个好主意。他摇身一变,变做(   ),来到了翠云山。铁扇公主辨不出真假,打开洞门,拉着他进了洞。

    A铁扇公主把借扇的经过说了一遍。假牛魔王故意怒气□□地说:“可惜!可惜!夫人,你怎么把宝贝借给那猴子?真气死我了!”

    铁扇公主笑着说:“大王不必生气,他借去的是假的。”假牛魔王说:“夫人,真扇子可要藏好,别让那猴子偷走。”铁扇公主笑嘻嘻地说:“我藏在嘴里,谁能偷得走?”说着从嘴里吐出小扇子,晃了晃,变成了一丈二尺长的大扇子,递给了假牛魔王。假牛魔王接过扇子,把脸一抹,现了原形,边走边说:“多谢嫂子!”铁扇公主气得跌倒在地上,哭喊着:“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孙悟空刚走,牛魔王就回到了芭蕉洞。B铁扇公主哭哭啼啼,把孙悟空借扇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牛魔王气得双脚直跺,转身去追赶孙悟空。他远远看见孙悟空扛着芭蕉扇往前走。他想了想,摇身一变,变做(   ),叫道:“大师兄,快把扇子让俺老猪来扛吧!”

    假猪八戒从孙悟空手里接过芭蕉扇,口里念了念,大扇子变成了小扇子。他把小扇子放到嘴里,把脸一抹,现了原形,拔剑朝孙悟空砍去。

    孙悟空抡起金箍棒应战。他们从白天一直打到晚上,牛魔王打不过孙悟空,连忙叫起来:“别打啦,别打啦,我把扇子借给你!”说着,从嘴里吐出芭蕉扇,乖乖地交给了孙悟空。

    孙悟空一个跟头回到火焰山。他举起芭蕉扇,使劲儿一扇,火焰变小了;又一扇,凉风□□,火全灭了;再一扇,乌云密布,下起雨来。

    第二天一早,孙悟空还了芭蕉扇,师徒四人越过火焰山,继续向西天走去。

    1短文(   )处分别填哪个人物,将序号填入文中括号里。

    A.牛魔王 B.猪八戒 C.孙悟空

    2“□□”处各填一个合适的叠词。

    3文中AB两处写了“借扇”的事,A处指孙悟空________;B处指孙悟空___________

    4短文选自著名的古典小说《________》,短文结尾提到的“师徒四人”其中你最喜欢的是: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游记》(选段)

    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了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眨眨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练练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弥漫,真是个熯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1】片段①中“妖精”是_____,片段②中的“嫂嫂”是_____,两个人是_____关系。

    【2】“嫂嫂”要砍行者几剑,且不肯借扇。你知道什么原因吗?简要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片段①中的“妖精”的大号是( )

    A.圣婴大王

    B.圣火大王

    C.婴火大王

    D.火云大王

    【4】片段②中的对话描写,下列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嫂嫂”的孩子在南海菩萨处受伤,所以不肯借扇。

    B.行者借扇的目的是扇息火焰山的大伙,保护唐僧过了火焰山去往西天。

    C.要借芭蕉扇,就要按规矩办事:“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D.“些须之伤”就是受了很重的伤。

    【5】下列是对短文人物特点的概括,你认为最不恰当的( )

    A.片段①中的“妖精”本领高强,会喷火吐烟。

    B.片段①中的“八戒”喜欢开玩笑,很有趣。

    C.片段②中“嫂嫂”办事很讲规矩,不徇私舞弊。

    D.片段①②中的“行者”神通广大,有勇有谋。

  • 18、课内阅读

    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于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1“如饥似渴”的意思是 。文中是指   。请用“————”画出海伦如饥似渴学习的语句。

    2“吮”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___画。

    3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沙利文老师对海伦的关爱。请用“倾注”这个词,写一句对沙利文老师表示敬佩的话:_____

    4这个片段主要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海伦这样学习,你想到了哪些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请写下来。(至少 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文中的三处双引号的用法,“泥土”:_________________

    “种子”:_________________ ;“说话”:______________

  • 1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②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③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第①段中有一句话可以帮我们把握本段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梳理信息,填写表格。

    阅读书目

    对这些书的感受或评价

    好书的标准

    《西游记》

    ____

    ___

    《封神榜》

    ____

    《水浒传》

    ____

    ____

    《荡寇志》

    ____

    现代文艺作品

    ____

    ____

    【3】作者在第②段中用俗语简单、明晰地写出了读书时“________”的重要性。

    【4】第④段是冰心对少年儿童寄予的期望,包含了三层意思,选一选。

    读书好______ 多读书______ 读好书______

    A.博览群书 B.择善而读 C.开卷有益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该写句子。(6分)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起人们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缩句)

    (2)《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修改病句)

    (3)李老师对珊珊说,珊珊的作文有两处错误,让他讲给珊珊听。(改为直述句)

     

  • 21、句子模仿秀

    (1)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仿写句子)

    愿意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 22、按要求写句子

    1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条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本单元我们遨游了神奇的汉字王国,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魅力、在生活中,你一定也经历过许多与汉字有关的事:猜字谜、练书法、认识汉字、趣味故事、读古诗、对对联……从中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