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疑 一叉一搂
B.剃头 三抓两绕
C.喉咙 手急眼快
D.期负 仰面朝天
2、下面关于课文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窗》叙述的是孩子们借助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B.《母鸡》一文,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最终转变为喜爱、敬佩,是因为母鸡对鸡雏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爱打动了他。
C.《猫》一文中,“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运用了明褒实贬的手法,表面上看作者不喜欢猫,实际上还是喜欢的。
D.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一些特点及品质,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应该学会,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3、“满室芝兰尽秀色,盈门桃李笑春风”,这副对联最适合贴在什么地方( )
A.农村人家
B.花店
C.教师家
D.机关干部家
4、下面是一些世界名城的别称,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座城市吗?
狮城:__________ 酒城:__________ 音乐之城:__________
花城:__________ 水城:__________ 汽车城:__________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周到( )舒服( )商量( )挚爱( )
亲密( )温和( )欣赏( )折服( )
6、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词语。
(1)居住的人很少。( )
(2)形容十分担心与害怕。( )
(3)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
7、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8分)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①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② 。叶公见之,③ 。是叶公④
①
②
③
④
8、正确朗读下面词语。难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图片或工具书理解。
昼出 耘田 稚子 供耕织
银钲 玉磬 寒漪 水满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动物的“葬礼”(节选)
①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倒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为其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②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象群会结队而行,在首领的领下死者送到山体深处,雄象们用象牙掘送地面的泥土,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③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致哀”的场面。生活在炎热非洲的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伴随着滚滚的江水,仰头呜咽不已,表示哀悼。
④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老者断气以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它们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一阵风,把死者的尾巴吹动,它们就兴奋地把死者再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它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才绝望地重新将其掩埋。
【1】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物的“葬礼”,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句子,再填空。
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为其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1)句中的加点词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动物以____________
(2)文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3】动物的“葬礼”有何特点?说法正确的打“√”,说法错误的打“×”。
(1)所有动物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___________)
(2)动物的“礼”形式各种各样。(___________)
(3)动物的“葬礼”都采用土葬的方式。 (___________)
(4)文中这几种动物哀悼死去同伴的方式各不相同。(___________)
【4】现在,仍然有很多动物面临被捕杀的危险,读了本文后,你想对那些残害动物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元宵观灯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到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的西湖,也加入了欢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你看那雪白的“玉兔”,拿着红红的萝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呢。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漂亮,真神气呀!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只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片片金甲,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不一会儿,龙灯耍起来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手里拿着彩球逗引巨龙,巨龙在十几个小伙子的舞动下,追逐着彩球,嬉戏着……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
我们继续往前走,感到观灯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在孙女的搀扶下指着口吐泡泡的“鲤鱼”不禁赞叹:“现在的灯真有趣。”孙女说:“这不算什么,还有的灯比这更有趣呢!”我们看着这五光十色的灯笼,感觉如同进入了仙境。
好一个热闹的元宵佳节。
【1】补充词语。
红彤彤的( ) 千姿百态的( )
昂首挺胸的( )活泼可爱的(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有滋味,有趣味。(________)
(2)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作者写了哪些花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想象一下还有哪些花灯吗?请你形象地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 资本论 辛勤劳动40年 读了大量书籍 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收集大量历史素材;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有关资料,认真演算,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勤出智慧。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就可以变拙为巧。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1】给短文第二小节缺少标点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变拙为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勤出成果”的,请用简洁的句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勤奋”的格言警句很多,你能写出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这两段话写了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与________的关系:商人坐小艇去__________;青年妇女在小艇里__________;孩子坐小艇去郊外_________________;老人带全家坐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戏院散场了,人们走上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这两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与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B.从这两段话可以体会到威尼斯的动态和静态之美。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热闹了;夜晚,小艇停泊在码头上,城市就静寂了。
C.威尼斯人习惯使用传统的交通工具,威尼斯是一座古老、保守的城市。
【3】文中写了不同的威尼斯人乘坐小艇:商人、青年妇女、孩子……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写一写他(她)乘坐小艇时心中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給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用“______”画出语段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
【2】用“﹏﹏”画出语段中的一个仿写,并说说它的作用,再仿写一个拟人句。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的一个象声词是___________,照样子再写出2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
【4】用“______”画出第二段中的一个排比句。
【5】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
《两茎灯草》节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把文中加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揩揩眼泪:_________________。
(2)两茎: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监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A.在__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B.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1】将下面的词语填在语段A合适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巍峨雄奇 ②风光旖旎 ③碧波万顷 ④无边无垠
【2】语段A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界各地月亮的“_______________”。语段B中“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是个_________句,我可以换一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先写了世界各地的月亮,又写了朗润园的月亮,联系全文,我知道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
16、阅读
父亲的难题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慢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B.保罗的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看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着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爸爸心中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与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它是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请从文中找出与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看画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呆望”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一阵”能否改为“一眼”?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中国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在乐山城区发生的时间是上午9时06分,此时天空突然黑下来,太阳被月亮完全“吃掉”,看上去犹如一个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一圈耀眼的光芒,随后逐渐东移。
所谓“食”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发生的原理是地球上局部地区被月影所遮盖而造成的。日食必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日食共有三种,即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太阳被完全遮住就是日全食。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过程。此次日全食的初亏时间在乐山是7点57分57秒,食既到生光从9点03分12秒到9点07分15秒结束。重庆市发生的时间比乐山晚10分钟。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堪称21世纪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有些城市可以观看到日全食的时间将持续6分钟,预计我国有3亿人看到。因为视野开阔,没有障碍物遮挡,办公室或自家阳台都是很好的观察点。
日全食发生时整个天空漆黑一片,运输、建筑等行业都需提前做好安全应对措施,防止4-5分钟的“黑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正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在日全食发生后,应立即打开车灯减速小心驾驶。高空作业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见五指而发生事故。同时,在日全食发生时,切不可用肉眼直接对太阳进行观看,可使用优质的太阳镜或天文望远镜观察。
早在19世纪早期,天文学家根据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就推算出2009年7月会发生全球性日全食。两年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发布确定性消息,2009年7月22日,在中国境内可以观测到21世纪人类可以观测到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根据推算,下次发生全球性日全食的时间是2241年,而上海地区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则是2309年。
【1】填空:
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食甚、_______、_______5个过程。
【2】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下定义
【3】根据文中说明,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
A.日食是一种天文景象。
B.日食共有三种,即全日食、日环食和日全食。
C.2009年9月22日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堪称我国可以看到的最壮观的天象之一。
D.根据推算,下次上海地区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的时间是2241年。
【4】根据短文信息,在日全食发生时,你想提醒观察者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 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给片断加上标点符号。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2)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
【3】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并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句子用了_______手法。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每一颗草都会开花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_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1】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中加点的“嗫嚅”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_________”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句话还可以换成文中的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生物节律是相当稳定的。(改写成反问句)
2.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成陈述句)
3.小鱼在游。(改写成拟人句)
4.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上。(改写成比喻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见大虫扑来,沉着应战,抡起哨棒胡乱地向大虫打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虫大吼一声。(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这样,我怎能放心得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爱美丽的天安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乐园。
【1】农夫在地里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改为“把”字句)
【2】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3】由于激动,她起初无法静听音乐。(换个方式表示因果关系)
【4】奶奶经常回忆她小时候的往事。(修改病句)
【5】乱扔废电池怎么不是污染环境呢?(改为陈述句)
23、默写《乡村四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