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月是故乡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一个“爱”字,奠定感情基调,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
B.“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 ”这一句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抒发热爱故乡的情感。
C.作者喜欢故乡的“小月亮”而不喜欢别的地方的“大月亮”,是因为故乡的“小月亮”小得可爱。
D.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夹着(jiā jiá) 冲进(chōnɡ chònɡ) 大约(yuē yāo) 打中(zhónɡ zhōnɡ)
3、填在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齐威王 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 了?”
A.奇怪 出谋划策
B.好奇 出谋划策
C.好奇 运筹帷幄
D.奇怪 运筹帷幄
4、读课文《杨氏之子》,解释句子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_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yù jì(____) jǐn jí(____) wǔ yì(____)
qǔ lè(____) mǎ tóu(____) lǒng zhào(____)
qī fù(____) qiān zì(____) cí xiáng(____)
qīn fàn(____) nán kān(____) wèi wèn(____)
6、同音字组词
萌(________) 垠(_________)
盟(________) 银(_________)
朦(________) 龈(_________)
虻(________) 吟(_________)
7、用“立”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并依意思填空。
1.一座座石油平台(____)在海涛中。
2.五壮士(____)在狼牙峰顶。
3.桂林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危峰(____)。
4.一排排白杨像(____)的哨兵。
5.李白依然(____)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6.同学们(____)在烈士墓前致哀
7.我们要从小(_____)远大的理想。
8、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拼音填上正确的字词。
时光fēi chí(______),暑假马上就要到来,我又可以和小伙伴一起fàng sì(______)地玩耍了。我们可以去田间捉mà zha(______),可以在草地上shuāi jiāo(______),或爬到山上放开hóu lóng(______)大叫,又或cù yōng(______)在老艺人身边听相声、学抖bāo fu(______)。
9、(三)小小说阅读(15分)
爱的延续
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
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
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
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
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
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
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
“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
“切菜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
“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
……
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把饭煮得夹生了,把菜炒得焦糊了……
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
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
妻子叹口气:“我等不及啊……”
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
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
丈夫连连点头。
“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
“大强,小良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
……
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
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
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
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
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
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
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
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
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
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
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
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
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
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
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
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
【1】妻子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为什么留下了两行热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作者这样设置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妻子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的原因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丈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的延续”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病重的妻子又活了两年。
B.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为了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妻子支撑着病体教丈夫做饭和缝补,而丈夫为了让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选择装笨。
C.化抽象为形象,言简意丰,耐人回味,引起读者产生如何对待爱的思考。
D.“爱的延续”指文中的燕儿、大强、小良对母亲爱的延续。
【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对环境作了描写,如秋霜凋零了树叶,其意图是交代自然环境凄冷、毫无生机的特点,也预示着妻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B.在得知做手术需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
C.文中对妻子教丈夫学做饭和缝补的情节作了细致的描绘,这样写是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勤劳、无私、照顾孩子与丈夫的细致体贴入微,也凸显出男主人公的良苦用心。
D.文中的丈夫一共笑了两次,两次笑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饭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不会做针线活时的自我解嘲。
E.临终前,妻子得知了丈夫是故意装笨的,这才明白丈夫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用心良苦,至此,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10、阅读课内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佣 拥)出来,走上了各自(固 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 竖)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架 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
【2】用“√”选择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
【3】此段文字中,前两句话是__________(静动)态描写,后三句话是__________(静动)态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好不好,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与理解。
牧场之国(节选)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平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寂静 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用“√”标出恰当的词语。
【2】用“____”画出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3】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①这句话描写了牧场傍晚时分的景色,表现了景物的_____(A.静态美 B.动态美)。
②写远处的汽笛声的作用是_____。(A.以动衬静 B.以静衬动)
③请运用这样的手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描写的是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2、阅读
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1】浩瀚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下了”“留下了”表达了中国人发自内心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13、阅读理解
最优秀的人是谁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 (A)人已衰老,接近死亡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连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尽管 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是 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B)病势严重,无法医治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 助手言辞恳切地说 找遍城乡各地 找遍五湖四海 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愁 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此时苏格拉底心里的感受是( )
A.对助手满意
B.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失望
C.希望助手尽快找遍五湖四海
【2】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3】选择下面合适的成语,准确概括文中划线部分的内容。
风烛残年 风卷残云 生死攸关 病入膏肓(A)处_____(B)处______
【4】联系上下文仔细读读下面的话,再填写。
苏格拉底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话中第一个“蜡”指_____________;第二个“蜡”指_____。苏格拉底说这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5】从助手“很温顺很尊重”“语气沉重”,你体会到这个助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轻松阅读快车。
快手刘是个撂(liào)地摆tān( )卖糖的胖大汉子。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溜圆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shén chū guǐ mò( )。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1.在短文中拼音处括号内填写汉字。
2.短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快手刘戏法变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快手刘是怎样变戏法的?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
15、阅读加油站
生物节律是相当稳定的。即使环境突然改变,仍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有人把招潮蟹放在完全黑暗、没有潮汐、没有温度变化的水族箱里长达35天之久,它仍能按照被捕地点的潮汐节律来改变身体的颜色,而且每天的变化都推迟50分钟。有一位科学家曾一个人在离地面40米的地洞里生活了205天。虽然洞内没有自然的昼夜之分,没有任何计时器,但是他的活动仍能保持昼夜节律。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稳定一 黑暗一 推迟一
2. 用“—”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3. 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同语,并用这个关联词造句。
( )洞内没有自然的昼夜之分,没有任何计时器,( )他的活动仍然保持昼夜节律。
4.这段文字列举了哪几个事例说明生物节律是相当稳定的?
16、阅读理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吟“爆竹声中一岁除”;
吟“清明时节雨纷纷”; 吟“明月几时有”; 吟“劝君更尽一杯酒”; 吟“漫卷诗书喜欲狂”; 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半开玩笑地回答。________
(2)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填序号)
A.中秋时
B.清明时
C.过年时
D.喜悦时
E.慷慨时
F.送别时
【3】汉字的特点是( )(多选)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文字。
【4】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5】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是陪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正好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正开着,突然一下子急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 )爸( )伤口疼了吧( )
( )一点点吧( )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隐痛,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阅读时不理解“隐痛”这个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隐痛”在字类里的解释有:①不愿告诉人的痛苦。②隐隐约约的疼痛。文中“老人强烈隐痛”指的是第
________种解释。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人满为患”的意思是________ 。
【3】我们发现在让座的过程中,姑娘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变化:________、尴尬、________,从这些变化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
【4】“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下文中哪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感,请用横线画出来。
【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句中两个“善良”分别指( )。
A. 女儿和父亲 B. 让座姑娘和父亲 C. 作者和父亲 D. 让座姑娘和女儿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
【7】让座姑娘、父亲、女儿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闹释善良的含义。
从让座姑娘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女儿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师的腰围
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老师是个女的,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
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完,一个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笑道:“好哇,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前面,随后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答案比较接近□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之后,报出了答案:“88厘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我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这种聪明的办法。老师肯定也没想到,老师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腰带。
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在文中“□”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2】短文中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测量腰围的方法。
【3】短文多次描写到了老师的一个神态,那就是_________,这个神态表现了老师___________的特点。
【4】想一想:为什么这是最漂亮的一节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倾听与表达听短文《挫折》,完成下面填空。
1、因为父母____________,所以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天,父亲在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_______________,儿子看到后很_______________,他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妈妈对我说:“我发现你学习劲头很足,我奖励你周末去郊游。”(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不会没有钱!(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句子练习。
(1)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
变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母亲偶然捉了一条小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而且过得分外喧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缩写下面的句子。
两只可爱的狐狸轻松自在地在屋里踱来踱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同学们,你喜欢《武松打虎》里的武松吗?他敢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真勇敢呀!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场面很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进行缩写吧,记得要留住精彩内容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