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州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________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________,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2)句中的“?”指的是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

    对这样写的好处,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新颖有趣,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避免了啰唆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

    C.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补充成语。

    温文尔_______   司空见_______  

    余音绕_______ _______而不舍

  • 3、翻译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__________________

  • 4、形近字组词

    榨( 价(

    窄( 阶(

    榴( 慕(

    溜( 幕(

     

  • 5、整本书阅读。

    《童年》这本书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 ________的外祖父,有____________的外祖母,有__________的小茨冈,有___________的老工人格里戈里。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是从什么感觉来写春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问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下列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的中心(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各种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B.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C.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的沧桑感。

    3诗中加点的“呼喊”和“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理解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当然要紧扣石灰的特点。请举一句诗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同学默写时,把第二句写成“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赞颂了什么人?这种写法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表示,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将军洞(节选)

    吴然

    进庙拜了拜李将军,转上一圈,我们就去爬猴子水了。说真的,这里才是最好玩的地方。你看,陡陡的岩石,顺山坡白花花铺了一大片,山泉水哗哗哗淌下来!这水谁知道淌了几千几万年了呢?岩石被冲刷出了一条条的凹痕,这些凹痕是水走出来的路,也是水长出来的根,它们深深地扎在岩石上!

    这水不知怎么被叫做“猴子水”,是很久以前,常常有猴子来玩水吗?一定是了。高高的石壁上不是有一个石坑被称为“石交椅”吗?那一定是猴王的宝座吧。猴王坐在那里,手捧仙桃,看着小的们爬上爬下在水里戏耍,岂不快哉?哦,这不成了孙悟空孙猴子了吗?

    哈哈,咱们也来当一回猴子,看谁能坐上猴王的宝座!②据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可是哪里还有猴子攀援跳跃的本事呢?面前这石壁滑溜,把鞋子脱了,双脚双手也爬不上去。一个小伙子好不容易爬到半中腰,却又滑了下来。有经验的人,把身子转过来,把背贴在石壁上,用手用脚用屁股,一点一点往上“坐”,居然坐到了“石交椅”上!我试了多次没能爬上去,只好很没面子地从凿出的石窝上,手脚并用,攀登上去。

    (选自《吴然经典美文:洱海大耳朵》,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哗哗哗是形容________的声音,像这样描写声音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画线句子①是一个________句,画线句子②是一个________句。

    A.疑问       B.反问       C.设问

    31自然段中的水走出来的路”“水长出来的根都是指________。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

    4根据选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人说: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的是自己攀爬失败的沮丧心情。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写出自己的意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在选文“□”内加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2短文第一自然段是对父亲的            描写,其中                     说明父亲已经受过刑,         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3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选文的描述,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神奇的"隐身衣”

    在各国的神话故事中,都有着许多关于隐身术的描写。那些神通广大的仙人们凭借着隐身术,来无影去无踪,着实令人羡慕。

    其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这些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依靠某种科技手段,也能够实现“隐身”。

    2003年1月,日本的一位教授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隐身风衣”。人们只要穿上这件“隐身衣”,身体便会瞬间“消失”。

    原来,这件风衣是用一种特殊的反光材料做成的,风衣里面安装有无数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将穿风衣者身后的景物拍摄下来,然后投影到风衣的前面,这样就使我们的眼睛产生错觉,以为穿风衣者变成了透明人,我们能够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身后的东西。

    近几年,科学家们在研究“隐身术”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最近,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亨利彭德利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究出一种能够让物体隐形的纳米“超材料”。任何物体只要披上用这种“超材料”制成的“斗篷”,就能够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消失”。

    这种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效果虽然很神奇,原理却十分简单。我们都知道,物体之所以能够被人眼看见,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刺激视觉神经,进而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物体表面的光反射,光线照到物体表面,不仅不会产生反射,而且还能够绕过物体表面,然后在物体的身后重新汇合。整个过程就像水流经过一块光滑的岩石一样,当水遇到岩石时会发生分流,经过岩石后又重新汇流到一起。由于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眼便看不见物体。同样,由于光线能够在物体身后重新汇合,照射到物体身后的景物上,然后又顺着原路反射到人的视神经上,于是人眼便看见了物体身后的景物。如此一来,便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物体披上“隐身斗篷”后就变成透明的了。

    当然,这个“隐身斗篷”项目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过彭德利教授有信心在5年内让这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到那时,建筑物的墙壁可以建成透明的,保温和隔音效果却丝毫不受影响;桥梁和摩天大楼可以看上去好像飘浮在空中……

    “隐身斗篷”在军事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它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一辆军车,甚至是一辆坦克瞬间“消失”。试想一下,如果你只能从车轮扬起的尘土来想像一支行进中的军队,你又怎能与其进行战斗呢?

    【1】“隐身衣”的用途非常广泛,对它的具体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生做手术时,戴上“隐形手套”,手术可以更方便。

    B.让驾驶舱地板罩上“隐身衣”,飞行员的观察范围可以更宽广。

    C.士兵们穿上“隐身衣”,期战斗力可以大大提高。

    D.穿上那件灰色衣服,就可以变成透明的“隐身衣”。

    【2】“隐身衣”是利用( ),让这件衣服产生了奇异的透明效果。[多选]

    A.光学原理

    B.小孔成像

    C.隐身技术

    D.摄像技术

    【3】第7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用于引文的省略

    B.用于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你认为文中哪两部分材料写得比较详细?请在括号里打“√”。

    (1)发现透明的“隐身人”。( )

    (2)“隐身衣”的制作原理。( )

    (3)“隐身衣”的用途。( )

    (4)“隐身衣”的发明者。( )

  • 12、综合性学习。

    一个青年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儿!到红安县实验小学还有多远?”老大爷用拐杖在地上点了点说:“还有500。”“路只有论‘里’,哪有论‘拐杖’'的?”“论里(礼),你应该叫我!”

    1这段话中有一句不得体,请用“﹏﹏﹏”画出来。

    2根据上下文,在两处方框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中国历来讲究礼仪,你能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1)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___________

    (2)好话一句______________,冷言半句六月寒。

  • 13、卧薪尝胆(12分)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小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要求。

    勾践夫妇来到了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架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兵败会稽的耻辱。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一)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这两个人物,重点写了________。(2分)

    (二)细读第四自然段,完成:(2分)

    (1)卧薪尝胆一词中指_____,卧薪指______,尝胆指__________。

    (2)给卧薪尝胆选择正确的意思。( )

    A、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B、比喻做什么事都要多吃苦。C、比喻

    (三)阅读短文,用自己的话简洁地概括:(4分)

    (1)越王勾践转败为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王夫差反胜为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有副对联是这样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请结合这副对联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像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这样的来自历史故事或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很多,请再写出四个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语言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选文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律”的三个同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可以看出元宵节的习俗不包括( )

    A.观花灯 B.放花炮 C.吃元宵 D.走亲戚

    3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还有很多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其中我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 ”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

    5选文详写了______,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灯,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照样子,写句子。

    例: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一个小孩说,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1)冯至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玛琪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我家来教我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家。”他指了一下,可并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将句子改成直述句。

    1.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叫我到隔壁 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人们把蒜瓣放在醋里封起来。(改写为字句)

     

    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修改病句)

     

    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用关联词语连接)

     

     

  • 19、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拓展题。

    从所给的事物中自选一个,补写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语句。

    蜡烛:它虽然不如电灯那么明亮,但它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带来光明。

    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展示。

    写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的表达出来。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