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译文,填写诗句。
(1)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读过的古诗填空,再完成后面的题目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
(2)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3)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
(4)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
(5)水光________,山色________。
(6)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
(7)①第(1)(2)句中的“君”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②与第(3)句表达相同意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第(4)(5)句描写的风景名胜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④第(6)句告诉我们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上发明者。
电灯(___________) 揭开雷电之谜(_________)
炸药(___________) 发电机(_______________)
飞机(___________) 锯子(_________________)
4、请填出含有“兔”字和“龙”字的成语。
兔 | __ | __ | __ |
__ | 兔 | __ | __ |
__ | __ | 兔 | __ |
__ | __ | __ | 兔 |
__ | __ | __ | 龙 |
__ | __ | 龙 | __ |
__ | 龙 | __ | __ |
龙 | __ | __ | __ |
5、根据情景写诗句。
诗中有节日: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表达了思乡之情;诗中有劝诚:《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诗中有爱国情怀,赤胆忠心,你看,文天祥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______,是由兰芽、溪水、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构成的。
【2】黄鸡的本意是____________,诗中是指____________。
【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山林寂静。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著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所积累的古诗词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意思相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是从什么感觉来写春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的感情。
【2】翻译三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请你赏析“绿”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故乡的元宵(节选)
①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老字号)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②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③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1】选文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
【2】在《故乡的元宵》原文中,作者汪曾祺还介绍了元宵节当天的其他几种活动(见补充材料),下列对原文的详略安排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补充材料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A.选文详细介绍了三种活动 B.补充材料略写了吹糖人、捏面人和抖空竹
C.略写部分不重要,可以省略不写 D.通过详略得当的写法,使文章中心突出
【3】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请你结合这一特点,将文中画“﹏﹏”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画“__”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道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现 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用“/”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人们是如何找到真理的?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和“!”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理想的风筝 (节选)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选出对这段话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选项( )
A. 刘老师追风筝。
B. 刘老师感觉到生命的强壮。
C. 刘老师爱逞强。
2.文中“故意”一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是:
3.“理想的风筝”究竟寄托着刘老师什么样的理想呢? 请选出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 )
A. 对生活的热爱。
B. 生命的顽强。
C. 自信乐观。
D. 天真可爱。
4.为什么说那圆木棍功德无量?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合,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発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地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 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発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那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 )这次数学考试( )你儿子排第49名( )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 )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 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淸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和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在文中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后,母亲为何会“差点儿流下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初中的家长会上,母亲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出乎母亲预料的事是________母亲因为________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5】读完选文,你觉得母亲的做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语段赏析
清晨,乳白色的雾气迷迷蒙蒙,村外的溪水传出淙淙的响声。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淡紫的……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花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枣树上的画眉在和黄鹂对唱,声音清脆婉转。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光亮而透明(_______) 声音清楚悦耳(_________)
【2】短文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句中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用“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试谈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吗?在上面的文段中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认真思考一下,试将这一处对比的作用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具有抒情性,它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上文内容或者说出上文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改为否定句,意思不变。)
2.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3.笑声从远处传来。(改为比喻句)
4.天气太热了,简直叫人受不住。(改为夸张句)
5.人人都说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英雄。(改为双重否定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宁说:“我要像李永勤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意思:
① 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②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③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④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0、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语言表达。
认真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按要求完成习作。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要求:①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读后感。②重点写出自己感受,不宜过多重复寓言故事的内容。
③不要透露个人真实信息。
④题目自拟。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