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海北州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探究靓舞台。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填空。

    1当轩对尊酒,四面 开。 ·王维《临湖亭》

    (2)五月 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唐·韩愈《榴花》

    (3)四月南风大麦黄,   未落桐荫长。 ·李欣《送陈章甫》

    (4)   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我发现以上四句所填的都是有关 的诗句。

    (5)近乡情更怯,   。宋之文《渡汉江》

    (6)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7)露从今夜白,  

    (8)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我发现以上四句所填都是   的诗句。

     

  • 2、填空。

    (1)《狼牙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 )——( )——( )——( )——跳下悬崖,五部分内容,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面”——人物群体,“点”——每一个战士。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五壮土痛击敌人的情景,刻画出战斗的激烈场面。

  • 3、读拼音写词语

    满分5 manfen5.com

     

     

  • 4、读句子回答问题。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个句子里,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________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_______比作________

    2.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是课文的__________句。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根据学过或积累的内容填空。

    (1)“云烟万里觅知音,高山流水传佳话”说的就是《_____》的故事。“锺子期死,伯牙_____,终身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道出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深厚的感情。现在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

    (2)词写景,辛弃疾的“_____,清风半夜鸣蝉”从视觉和听觉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诗言情,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_____”抒发了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诗中有生活,王安石用“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盛赞杨家庭院的清幽;诗中有典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借典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是三国时曹植的“________________”,是宋朝陆游的“位卑________”,是现代鲁迅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________……”

    (4)本册书中,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________的渔夫和________ 的桑娜,________的老汉,________的少年闰土,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写出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快乐阅读。

    游子咏(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报得三春晖。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2】给带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

    (1)临密密缝________ A.出门 B.可以 C.行动

    (2)恐迟迟归________ A.意思 B.心中 C.心意

    (3)报得三春________ A.光辉 B.月亮 C.照耀

    【3】这首诗把母爱比作__________,把自己比作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之情。

    【4】诗中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厚爱。

  • 8、课内阅读。

    望大陆

    葬我于(  )之上兮,望我故乡;

    (  )不可见兮,永不(  )

    葬我于(  )之上兮,望我大陆;

    (  )不可见兮,只有(  )

    (   )(   )

    山之上,国有殇!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望大陆》的作者是()

    A.于右任 B.杜甫

    3.本文以(  )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充满着浓郁(  )、期盼回归的眼睛。

    4.想一想,诗人为什么在第一、二两小节写到要望我大陆”“望我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

    狼牙山五壮士

    ①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②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③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④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⑤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阅读文章,用四字词语概括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2】第④自然段中写道:“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说一说自己对加点部分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样写的好处是(  )

    A.既让人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让人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B.抓住了每一个人的特点,表现了每一位战士作战的英勇,把痛击敌人的情形展现在读者面前

    C.表现了五位战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同时突出了五位战士坚决果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品质

    D.采用了连点成面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不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了五位战士作战英勇

    【4】第⑥自然段中写道:“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五位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叙述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时,由“战士”改为了“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  )。

    A.写文章的需要,为了与课题中的“壮士”用词相呼应

    B.他们用实际行动掩护了群众和连队主力,圆满完成了任务

    C.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上绝路,这种行为悲壮感人

    D.突出五个人勇敢、坚决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

    【6】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人感受到“壮士”是一种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请写出一个自己知道的名字,并简单写出其被称为“壮士”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参

    有人认为,原始鱼类的生存历史是最悠久的,其实不然,海参早在6亿多年前就存在了,现在地球上的海参共有800多种,可供食用的仅有20多种。

    海参非常神奇。它生来没有眼睛,没有大脑,身体上也没有任何抗击敌人的锐利武器,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大海中竟生生不息了几亿年。它生活在海洋中,却根本不会游泳,只靠管足和肌肉在海底蠕动,一小时连3米都爬不到。在深达150米的海底,海参的食物少得可怜,它们每天要吞吐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们生长得特别缓慢,这也正是它们特别珍贵的原因之一。人们都知道陆地上的某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海参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偏偏选择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休眠。就拿刺参来说,当水温达到20时,它便不声不响地沉到海底,潜藏到岩礁暗处,一睡就是三、四个月,这期间不吃不动,整个身子萎缩变硬,等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海参的体色还会像变色龙一样随机应变呢!在礁石缝中的海参,体色如同蔚蓝的海水;在海草或海藻中居住的海参,体色则是绿色的,这种变化的体色,能有效地躲避敌人的伤害。

    1短文是从哪几方面写海参神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我,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诚子书》中一语道破“热”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的《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不受影响继续写字。这份从容是因为他屡经浮沉,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害怕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本文作者宋威,有删改)

    【1】联系短文理解“涵养几分静气”中“涵养”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与加点词“于事无补”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

    【3】“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几分静气,我们可以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_。涵养几分静气,绝非____________,而是多一些____________,少一些浮躁;多一些____________,少一些进退失据。

    【4】写出句子的大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助文中具体语言环境和加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另写一种“涵养静气”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题。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给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__ ___,夏天的特点是___ __,冬天的特点是___ __,秋天的特点是____ __,___ ___,__ ____

    3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___   __ _____ ____

    4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里的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秋天是清爽的、热情的、真诚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练习。

    2019年“世界读书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1:

     

    国民阅读率

    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0%,报纸阅读率为35.1%,期刊阅读率为23.1%,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

    材料2:

    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为69.3%,手机阅读接触率为73.7%,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为20.8%,Pad(平板电脑)阅读接触率为20.8%。

    材料3: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7年

    20.38

    12.0

    6.88

    60.7

    80.4

    12.6

    8.1

    2018年

    19.81

    9.58

    5.56

    65.12

    84.87

    11.10

    10.70

    材料4:

    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

     

    1阅读材料1,选出说法错误的选项(   )

    A.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纸媒阅读率远远低于数字化的阅读方式。

    B.与2017年相比,我国成年国民纸媒的阅读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C.我国成年国民开始放弃传统纸媒的阅读方式。

    D.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在小幅提升。

    2从材料2中,我发现表述正确的是(   )

    A.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据了数字阅读方式的半壁江山。

    B.我国成年国民追捧数字化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纸煤的阅读。

    C.手机和网络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中接触媒介的主体。

    3对比所有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增长势头不可阻挡。

    B.从阅读形式上来看,仍然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保留着纸质阅读的习惯。

    C.我国成年国民每天平均花在手机上的阅读时间是纸媒的三倍。

    4结合所有材料,请你分析,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中,哪一种阅读方式会成为未来阅读的主要潮流?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推荐大家阅读《小王子》,妈妈推荐了一本精美的纸质书,爸爸手机里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并且配了绘声绘色的朗读。你会怎么选择?请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数据显示,数字阅读以其强大后劲,正在改变国人的阅读习惯。有人说,数字阅读终将取代纸质阅读。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又一个“铁人”

    共产党员王守忠是西北石油地质局井下作业大队副大队长。25年的野外工作,25年的艰难困苦,25年的成功与奋斗,使他成为又一个“铁人”。

    1984年9月22日,一个钻井队正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钻一口井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强烈的井喷。这一方面证实了塔里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井喷随时都会引起油井起火,随时都会烧掉价值上千万元的钻塔和其他备,立下大功也面临着大难的这个井队,正是6008井队,王守忠当时是井队队长。

    面临剧烈的井喷和凶猛的大火,王守忠立即通知灭火,切断电源,命令在场人员撤离危险区。而他自己却带着几名工人守护在井口。强大的油气流从管线口呼啸而出,近40米高的火龙腾空而起,熊熊烈焰把戈壁夜空烧得通红,巨大的响声震撼人的心肺。为制服井喷,各级领导坐镇指挥。27日上午,狂风把突然出现的火龙抛上几百米的高空,向井场中心扑去,方圆一公里内一片火海,黑烟翻滚升腾,遮天蔽日。王守忠同志同敢死队员集结在火海前,要求现场采访记者拍下集体照,说如果回不来给家里留个纪念。这段时间,王守忠嗓子哑了,手脚和身上的皮肤被滚滚的原油灼红了,但他一直坚持战斗,直到完全控制井喷。

    在塔里木,王守忠几乎参加了每一次制服井喷的艰苦工作。因此可以说,他寻找石油的足迹,是许多生与死的经历构成的。一位外国专家目睹了王守忠那拼命的劲头,问他:“你不怕死吗?”王守忠回答:“油井是国家的,就是豁出命,也要保住它!”

    【1】文中加点的“大功”和“大难”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第三自然段描写井喷和大火的语句。

    【3】短文具体描写井喷和大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守忠和同志们为什么在火海前要求记者拍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了王守忠_________的英勇事迹,赞颂了王守忠的_________精神。

    【6】王守忠是“又一个铁人’”,那么,“铁人”是谁,你知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尼尔斯使劲地把马丁拖到湖边。(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逃不出我的手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语言运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缩句)

    ______________

    2)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改为陈述句)

     

    2.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改为转述句)

     

    3.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改为字句)

     

    4.我一刻时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修改病句)

     

     

  • 18、按要求写句子。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载入史册的合影   饱经风霜的脸   屏幕前的老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这是一个________句,我能换一种喻体,不改变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很凶。(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看了以下漫画,你想到了什么?围绕你的感受写一篇习作。写的时候注意围绕你的感受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