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赣州2025-2026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字典我会用。(5分)

    在字典中的常用解释有:A. 人的外表或举动;B.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C.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隆重的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这句话中的应取第二种解释。请根据这种解释回答问题:这个仪式的程序有三步每一步分别是:

     

  • 2、组词,填在括号里,不能重复。

    (1)当灾害袭来时,两位老师明知自己的生命遭遇到巨大的威胁,可是,他们义无反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善良的光芒,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谱写出________的篇章,铸就了生命的永恒和伟大。

    (2)他在奥运会上拿下了历史性的第一枚拳击金牌。当他走上领奖台时,观众席上响起了________的掌声。

    (3)爷爷这段时间身体不好,总是________地咳嗽。

    (4)这场足球比赛,双方的对抗十分________

    (5)钱学森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回国工作的想法越来越________

  • 3、请你用“幽”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填入句子横线上。

    (1) 那儿的白丁香散发出淡淡的 ______ ,使人心旷神怡。

    (2) 每到傍晚,我总爱到孤竹文化公园 ______ 的小路上散步。

    (3) 他是个 ______ 的人,常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 4、查字典填空。  

    “豁”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再查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序______

    “豁”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 残缺,裂开。② 舍弃,狠心付出高代价。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写序号。

    (1)桌面上是一道道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______

    (2)老麻雀出性命也要保护小麻雀。______

  • 5、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如课文中的例子_________就很能说明这个观点。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古诗赏析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主,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注释】①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②陶,同“掏”,指挖土烧瓦。③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麟般整齐排列。

    【1】了解诗人通过写哪些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补全下列思维导图。

     

    《江上渔者》

    《陶者》

    《农家望晴》

    人物: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首古诗。

    (1)《江上渔者》一诗将____________进行对比,反映了渔民______________

    (2)《陶者》一诗将“______”与“______”两句进行对比(用原诗句回答),写出了_________,体现了当时社会的________

    (3)《农家望晴》一诗中“白发老农如鹤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鹤立”一词比喻_____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_______的心情。

    【3】下列对三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君看一叶舟”中的“一叶舟”突出了打鱼的船很小。

    B.“鳞鳞居大厦”一句中的“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

    C.《农家望晴》一诗中的“早晚回”即何时回,这一问表现的心情是喜悦的。

    D.这三首诗都是悯农诗,写出了当时劳动人民生存的不易。

    【4】读下面的资料,结合三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分别是这首曲子的(   )

    A.曲牌名  词牌名 B.词牌名  曲牌名

    C.词牌名  词题 D.曲牌名  曲题

    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表达了对秋的思考,而并未表达思乡之情。

    B.从篇幅来看,短短二十八字,创造性地将多种孤立的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C.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衬托人。

    D.从情感来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愁怀。

  • 8、品读课文——《有的人》( 节选)。

    [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乙]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下列对[甲]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第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指- -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D.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说明了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2】(1)读了[乙]选段的后两行,我想到了两句诗:___________

    (2)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________》。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4】“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__________的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揭秘中纪委80后女处长高玉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致以热情祝贺。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调研处处长高玉洁就是受表彰的一员。

    高玉洁连续14年奋战在纪检监察案件查办和案件审理一线,先后参加了16起中央专案和中央纪委重要案件的调查工作以及200余件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面对重大责任,她坚持以追求极致的精神开展工作,尝试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分析比对证据,发掘线索,经过努力,她带领的案件综合团队,对一个案件的数百本案卷,确保2分钟内找到需要的内容。她创新形成了多项工作规程和“模板”,被多个专案组推广运用。

    高玉洁经常连续数月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生病时也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对待家庭,虽然内心无比愧疚,但她深知,纪检监察队伍是纪律部队,忠于职守、服从命令永远是第一位的。高玉洁举办婚礼前夕,被紧急通知参加某重要专案,由于工作紧张及保密需要,她没有参加婚礼,将爱人一人留在了婚礼上。爱人援藏前几天,又一个重大专案开始了,面对家中孩子幼小、老人身体不好等困难,她仍旧选择了服从指挥。

    高玉洁是纪检监察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干部,她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用忠诚敢于担当,践行着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光荣职责。

    1.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祝贺,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百本案卷,_________分钟内能找到需要的内容;创新的模板,被多个专案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都说明了高玉洁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爱人一人留在婚礼上、克服家庭困难办案、连续数月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生病时也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按“_________”的段落结构,着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歌颂了高玉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 10、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可我无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  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  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  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首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1)给没有标点的地方加标点。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沮丧(   )  伟大(   ) 庄重(   )

    (3)用“——”画出与加点部分相呼应的句子。

    (4)仿照沙沙的足音,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写一句话。

    (5)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 11、课内拾贝。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

    近义词:( )--(   )反义词:(   )--( )

    3用“——”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4听了这段音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选自( ),是(   )国著名的音乐家( )谱写的,他被尊称为( )。

  • 12、课内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擎的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填空:这段话写的是_______的场面,重点了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可以说他们是十万群众的缩影。

    2用“   ”画出片段中一个比喻句。用“﹏﹏﹏”画出片段的中心句

    3如果把片段中的“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

  • 13、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捡破烂儿的先生

    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层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在70岁左右,他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满满地斟着白酒,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就着大葱蘸酱吃着馒头。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岁,退休整整10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

    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

    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

    “30元。”老人回答。

    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唠唠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钱。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35。”老人重新给了价。

    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你,怎么砸啦?”我问。

    “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选自2021.12.3《读者》手机杂志)

    【1】这是一篇短小说,小说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这篇小说的开端和高潮分别是什么?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发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联系全文,说说这道风景“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生”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的尊称。小说一开头就点明主人公是个“捡破烂儿的”,可“我”为什么还叫他“先生”?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拓展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 )落山 ),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 )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____ ;“山涧”的意思是_____ 

    【3】找出文中有“看”的意思的两个词,并体会这两个词的含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 ______ ,表现了壮士们______ 的精神。

    【5】他们的脸上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纵身跳下深谷”和______ 我们看到了五壮士______ 光辉形象。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句子。

    (1)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这片土地。(改为反问句)

    (2)这条干涸的小河一年四季流水不断。(修改病句

    (3)这是一条河流。(扩写句子)

    (4)在群星璀灿的宇宙中,地球就一叶扁舟。(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 16、虽然我一直找借口想出去,但是到底也没有得到妈妈的允许。(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如果我们选择居住,就要考虑适合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件事一定得他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童年,总是给人诸多回忆,回忆中有快乐、忧伤……回忆往事,可以使我们重温欢乐,认识生活。请选择生活中难忘的一次经历写下来吧!

    要求:1.叙事清楚,抒发真情实感,注意细节描写;2.字迹工整;3.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