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是___________先生,元旦指的是___________这一天。课文按___________顺序写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腊八粥》一文中,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_____________(得寸进尺 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___________(得寸进尺 讨价还价)”,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3)《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之情。
(4)《汤姆·索亚历险记》记叙了主人公_________和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生活,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在探险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特征。
2、比一比,再组词。
竭________ 遨________ 赐________ 慨________ 协________
歇________ 傲________ 惕________ 概________ 胁________
3、看拼音,写词语。
táo zuì sù jìng qīng tīng yōng dài xuán yá
( ) ( ) ( ) ( ) ( )
yù bào shòu xuē bèn zhuō jǔ sàng hé ǎi
( ) ( ) ( ) ( ) ( )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说”的词语。
(1)早上,妈妈不停地______:“快点!快点!迟到了!”
(2)清晨,我漫步在湖边,忽然背后传来一声______:“多么静的湖水呀!”
5、辨字组词。
抡( ) 寇( ) 赏( ) 躁( ) 沏( )
抢( ) 冠( ) 裳( ) 燥( ) 彻(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
【1】请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从题目上,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作者题写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后两句在结构上很有特点。结合你的积累,试写一联类似结构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对这首诗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他的朋友杨骥屋壁上的。
B.这首诗中的写景顺序是从院内写到院外,从近处写到远处。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可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D.这首诗既写出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同时也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通过手栽花木写出了他的生活品位。
7、课外阅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江月·夜行黄沙道
【1】默写这首词。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季节),从_____________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充满生机。
【4】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庄重的乞讨
那天,我乘坐30路公共巴士,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站起身,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下岗了,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也是自学的。现在,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像水波一样在车厢里dàng yàng开来。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倾听。此曲终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又博得乘客们的称赞。吹奏完毕,他托起小罐子,扶着椅子,一步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往罐子里扔硬币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响声,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谢。
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在希望的田野上》《邮递马车》和《爱我中华》那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响了《爱的奉献》。在我听来,他的吹奏简直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
巴士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好人一生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我们的心,又有人陆续朝他的小罐子掷硬币。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四五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放到小罐子里。这一切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真诚地说:“愿这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人们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平和的气氛之中。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有尊严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作为一个健康人,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下了车,快步往前走,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多了。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
【2】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为什么神情凝重?
________________
【3】你从画“ ”的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再从文中画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4】从哪看出男子是在乞讨?
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这位中年男子的乞讨是庄重的?
________________
10、 左权一腔热血洒太行
①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②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③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
④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位军民。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1】短文第①自然段交代了( )(多选)
A.地点 B.时间 C.经过
D.人物 E.起因 F.结果
【2】在第②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左权品质的词语: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处相互照应的句子,并分析一下。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敌人太残忍了,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人民的愤慨,也说明了人民对左权的爱戴。
B.敌人的暴行激起了民愤,人们都要为左权报仇。
C.敌人的暴行惊动了山河,使山河失去了颜色。
【5】下面是对文本内容的赏析,对的画“√”,错的画“×”。
(1)第④自然段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_________)
(2)从对罗瑞卿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八路军指战员对左权的深切怀念和对日寇的刻骨仇恨。(_________)
(3)“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这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桥(节选)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所表达的意思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2】“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话,使其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浪头没有把他吞没,他有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桥》一课的写作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B.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C.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5】文章以“桥”为题目,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吃稻穗的小雀。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1】作者拿________和________与稻草人进行对比,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草人的职责是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稻草人的心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孔子最初认为( )的资质低,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A.宰予
B.子羽
C.子路
【2】为什么孔子对宰予的判断会出错?( )
A.因为他仅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B.因为他仅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C.因为宰予一开始表现的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可以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B.可以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C.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因此不能以貌取人。
14、阅读理解。
和春住
晨起,微寒。天青色,会有雨。不禁想起日日走过的环城北路,路边那块大石,今日怕是晒不到太阳了。
今春之前特别清净,街道田野都在天空下赤条条的晾着。我虽素来喜静,常常绕道避开喧闹与拥堵,然而,真正一个人骑着车长时间行进在空荡荡的大路上,却也不免心慌意乱,特别是阳光甚好的日子里。
新冠肺炎疫情宅家防疫期间,不知从哪一天起,环城北路与新河路的交接口附近,经常有三位年纪相仿的八旬老人互相紧挨,坐在路边一块大石上晒太阳,或均戴着口罩,或仅一两人带着。第一次遇见,我很想过去劝他们各自回家,有一会都已经停下车了,但最终还是没有过去。仨老人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相互没有言语,尽是望着灰色的路面、路边的苗圃、苗圃对面的高楼以及楼顶上的天空。
后来,每次上班儿骑车到那里,我都要放慢车速,看看他们。环城北路来往车辆行人已近平常,已经有好几天没有见到他们了,我的内心有淡淡的喜悦。仨老人大概去更喜去的地方了。
快到中午时,果然下起了小雨,朋友驱车带我来到一家农舍做青饼,院内有三个男子,还有几个妇人进进出出,忙个不停。其中一人从院内小井里打水,一遍遍冲洗着石臼和木槌。
柴房里的灶是土灶,膛里的火肥的很,劲头也足。蒸桶高高的,不加盖儿,蒸汽成团,翻滚四方,让人隔着口罩也能感到汹涌猛烈。
米粉蒸熟,有人捧出蒸筒,直接倒在石臼里,又有人倒进一盆青物,细看,正是切得细粉粉的青艾。众人围成一小圈,两男子过来,一人挽袖抡槌,重重砸向这里的米粉和青艾;一人坐在边上不停的翻揉。青得有点儿发黑的艾,渐渐融入白米粉里,米粉成块,成团,又似成乳,艾入其中。渐碧渐透。
揉面团是件体力活,一人揉累了,很快有人来替上。
眼见青团绿意盈盈,愈发通透,渐渐如一块硕大的碧玉,我们内心不由生起欢喜,浮起暖意。
青团揉成,众人进屋开始做青饼。热烘烘的气息一直飘到院门口,扯下口罩,一切都真实的让人感动。
天上还飘着细雨,院子东边的菜园愈发显得湿嫩,泥土里有青绿的香味儿,化成浅浅的潮土,一波一波小心地漾过来。
【1】“眼见青团绿意盈盈,愈发通透,渐渐如一块硕大的碧玉,我们内心不由生起欢喜,浮起暖意。”照样子,写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两件事,其中详写的做青饼这一件,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件。把“做青饼”写详细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做青饼这件事,把这件事的过程与人物的心情感受填写在下图当中。
【4】本文题目“和春住”,引自秦观的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但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样,秦观的“和春住”表达的是对鲍浩然的不舍、留恋与祝福,本文表现的是( )(多选题)
A.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盼望新冠肺炎疫情早点过去,尽早恢复往日的生活与生机的愿望。
C.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盼望春天、盼望郊游踏青的心情。
D.家乡人民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依然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
【5】关于本文开头与结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开头有天气引入,简洁明了。
B.结尾描写雨中菜园青绿的香味儿,含蓄而耐人回味。
C.开头与结尾相呼应,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6】《和春住》这篇文章抒发感情的方法跟哪篇文章相近?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跟《匆匆》比较相近,都是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直接抒发感情。( )
(2)跟《真理诞生的一百个问号之后》比较接近,都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感情。( )
(3)跟《那个星期天》比较接近,都是把感情融入具体的环境、人物、事物当中。( )
15、按要求写句子。
1.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用关联词语连接句子。
星期天,我们都在一起复习功课。我去他家。 他来我家。
___________________
17、无风的湖面,没有一丝波纹。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到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
改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改“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镭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问蔡林:“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会吗?我猜你是会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抗震救灾英模代表团”的报告,谁都佩服那些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的活动我们必须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桑娜不得不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家。(改为肯定句)
2.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3.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4.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日子怎么过?(改为陈述句)
5.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6.父亲对我说:“打你不是为别的事,就为你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21、习作。
1.题目:有 真好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亲人、朋友、礼物、勇气、爱,甚至可以是痛苦、挫折……),选择一两个合适的事例和合理的表达方式,围绕主题写出真情实感。
2.生活中处处有艺术,请你来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
题目:我学会了 (横线上填一种艺术形式,如书法、舞蹈、绘画、剪纸、拉小提琴等)
要求:选取具体的事例写出你学习的感受,突出重点,写出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