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文填空
(1)百啭无人能解,________。黄庭坚《清平乐》
(2)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
(3)听了好朋友劝你要多读好书的一席话,你会引用名言感激地说:“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朱自清《匆匆》
(5)写出4句抒发诗人志向的诗句,注意要出自不同的诗:
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含“心”字的词语。(不能重复)
小姑娘看着经过________挑选的海螺都成了一般大小,她________地笑了。能够把海螺卖出去,上学的学费就不用愁了,母亲也就________多了,这时,她看到母亲的脸上露出了________的微笑。
3、照样子,写词语。
例:一望无际(含“一”字的词语)
_____ ______ ___ ____
4、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同音字。
lán 摇( ) ( )色 ( )杆 阻( )
jù ( )离 ( )绝 ( )说 戏( )
yíng 晶( ) 输( ) ( )业 欢( )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5分)
(1)( )我们小队最先到达山峰,红旗( )属于我们的了。
(2)( )小涛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 )他一点也不紧张。
(3)( )在校内校外,我们( )应该讲文明。
(4)( )时间是宝贵的,( )我们要十分珍惜它。
(5)邱少云( )牺牲自己的生命,( )暴露目标。
6、古诗欣赏。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
。
江畔独步寻花
,
。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从这首诗中的“寒”“孤”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________诗,我们曾学过的这一类诗有《________》。
【3】《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从诗中“留连”“自在”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7、读古诗《宿建德江》,完成题目。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_______。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想象,诗中“日暮客愁新”和“江清月近人”的日月之景,带给读者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侧重借景抒情的是第______、______句,侧重叙事写景的是第________、_______句。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8、课外阅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 古 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 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语段精读。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道。地扫得千千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俄国的_____________。
【2】屋外环境恶劣,屋内却温暖而舒适。“温”“舒适”表现在(用文中的向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
①桑娜害怕丈夫打不到鱼,孩子们会挨饿。
②桑娜为出海打鱼的丈夫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提心吊胆。
10、课内阅读。
“妈妈!”我嚷着奔(bēn bèn)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K可是KK还差半小时啊KK我嘟囔着K心想K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K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piǎo piāo)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在K的位置加上恰当的标点。
【3】选文重点抓住了“我”和妈妈的( )来写。
A.语言
B.动作
C.神态
【4】“我”是真的想给妈妈买酱油吗?“我”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精选。
会飞的鸭子
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朋友起得很晚,池塘已经游满了大大小小的鸭子,几只晚来的还拖着肥胖的身体在公路上摇摇摆摆,夹在稀疏的路人中显得有些滑稽。朋友恶作剧地走近鸭群,突然猛一跺脚,受惊的鸭子四处逃窜,“嘎嘎”地叫着,有的还张开翅膀,扑打着,来个个趔趄。
可突然之间,朋友惊呆了,他看到了一只飞行的鸭子!它的飞行姿态不敏捷,双翅的每一次扑打都显得很吃力,很笨拙,简直像是在空中爬行。它飞得很慢,仿佛随时都可能落下来。但是它却一直在飞着,扑啦扑啦地,越过朋友的头顶,一直飞到西面的池塘上空,双翅一敛,落了下去。
朋友莫名兴奋。他不由自主地追过去,一池绿水,半塘灰鸭,一样的安详,他辩不出究竟是哪一只鸭子刚刚进行了那摄人心魄的飞翔。朋友相信自己决不会看错,它分明就落在了池塘里,它也决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家鸭,家鸭不可能会飞,更不可能连续飞行近200米!他决心要找到这只会飞的鸭子,于是捡起池塘边的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池塘中央抛去。随着“哗啦”一声响,鸭群四散天来,其中一只飞起来落到一个农户家里。朋友紧追到农户家,表示要看一看这只会飞的鸭子。主人漫不经心地说,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这只鸭子连条腿都没有。原来,这只鸭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鼠咬掉了双脚,主人以为必死无疑,也没去理会它。谁知,它不但没有死,还慢慢长大了,而且学会了飞行!每天早晨,它就从巢里直接起飞,到200米外的池塘里游泳,晚上再飞回来。
鸭子,没腿,会飞——鸭子所以会飞,是因为没有腿。确实,人生之中难免会遇到逆境、困境,甚至致命的打击,是一蹶不振还是在逆境中奋起而学会飞翔,全在于我们内心的选择。
【1】如果不认识“滑稽”的“稽”,要用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再查_______。
【2】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它的飞行姿态不敏捷,双翅的每一次扑打都显得很吃力,很笨拙,简直像是在空中爬行。”________________
【3】朋友看到的那只鸭子是怎样飞行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哲理性的文章,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筷子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zhù)”,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
②用筷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在使用象牙箸。
③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到了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分清了。
④制箸的材料,通常采用竹、木。如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等。此外还有采用铜、玉、骨、银等材料的,如北京的雕琢玉筷,广州的象牙筷……
⑤筷子挺直,宁折不屈。唐玄宗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一诗写道:“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情景,也赞颂了像筷子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1】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多选题)
A.作比较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列数字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④段中的“通常”一词去掉后表达效果不变。____
(2)古代的筷子和现在的筷子形状是一样的。____
(3)安徽出土的铜筷属东周时期,云南出土的铜筷属春秋晚期。____
【3】有几位同学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了这篇短文,他们分别应重点关注(精读)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请将自然段序号写在横线上。
(1)李玉同学想研究筷子形状的变迁,他应该精读第______自然段。
(2)张诚同学想找一首与筷子有关的古诗词,他应该精读第______自然段。
(3)刘响同学想弄清“筷子”名称的由来,他应该精读第______自然段。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③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1】选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作者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表达出这个观点的。
【2】第②段中加点的“至少”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概括地写出了地球的两大特征:________和________。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
【4】我们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请你针对破坏环境的现象设计一条不超过15个字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出这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中,作者都用了哪些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文中表示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15、句子训练营。
(1)七月的新疆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
(2)虽然天山现在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改为陈述句)
(3)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窝,都有鱼儿在游动。
(改为拟人句)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2)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反问句)
17、扩句。(至少扩两处)
①浪花高。
②风吹倒了小屋。
18、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上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照样子,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本书是你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谢之情,思念着张老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吹小树。(请扩句,要扩充两处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昨天傍晚下了一夜的大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给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百花园。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科学家;通过课外阅读,你也一定了解了不少科学家的故事。在这些科学家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请你写一写他(她)吧,题目自拟,字数在4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