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七台河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沉闷的(   )  沉闷的( )   仔细地( )

    彩色的( ) 蓝蓝的( )   用心地( )

    啧啧地(   )  湛蓝的(   ) 轻轻地( )

    狠狠地(   )  浓浓的( )   细细地(   )

    哗哗地(   )  淡淡的( )   紧紧地(   )

     

  • 2、看拼音写词语。

    xuàn rǎn     tiào wàng     shān ào     gān zào

    ( ) ( ) ( ) ( )

    hé ǎi     líng lì     qīng gē màn wǔ     tǎn tè bù ān

    ( ) ( ) ( ) ( )

  • 3、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句子。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正确认读,并抄写下列词语。

    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

    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

     

     

    我能区分形近字并组词:

    俏(   )庞(   )巷(   )韵(   )勉(  

    梢(   )宠(   )港(   )均(   )免(  

     

  • 4、看拼音,写汉字。

    róu_____美 照yào_____ 衣jīn_____ 豆fǔ__________

    点zhuì_____ 绿tǎn_____ 礼mào_____ huǎng_____然 笨zhuō_____

  • 5、填写同音字。

    xiè  ____ ____ ____  ____

    wăn ____如  ____ ____  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 古诗阅读

    1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然后完成练习。

    塞下曲

    [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单于夜逃(  )   欲将轻骑  (  ) 

    A. 逃走   B. 消失   C. 驱逐   D. 追赶

    3理解诗句并选择。

    第一、二句诗描写的是(  )的情景; 第三、四句描写的是 (  )

    A. 大雁在黑夜飞离   B. 敌军逃跑

    C.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雪花   D. 轻装骑兵带着刻着雪花图样的弓刀去追击敌人

  • 7、快乐阅读。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①艨艟(méng chōng):古代战船。②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③中流:水流的中央。

    1先解释标下划线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春水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枉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观书有感》的第二首,前两句是叙述,后两句是________,启发我们不要去做岸上推船的蠢事,而是应该为艨艟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读下面短文,并完成练习。

    一个巴掌也能拍响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她拒绝着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却成为她的好伙伴。

    这天,她被老人用轮椅推着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着:我们为他们鼓掌吧!她吃惊地看着老人,问道:我的胳膊动不了,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呀?老人对她笑了笑,解开衬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那是一个初春,风中还有着几分寒意,但她却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里涌动起一股暖流。老人对她笑了笑,说着:只要努力,一只巴掌一样可以拍响。你一样能站起来的!

    那天晚上,她让父亲写了一个纸条,贴到了墙上,上面是这样的一行字:一只巴掌也能拍得响。那以后,她开始配合医生做运动。甚至在父母不在时,她自己仍开支架,试着走路。蜕变的痛苦是牵扯到筋骨的。她坚持着,她相信自己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行走,奔跑……

    11岁时,她终于扔掉支架。她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努力着,她开始锻炼打篮球和田径运动。1960年罗马奥运会女子100米跑决赛,当她以11秒18第一个撞线后,掌声雷动,人们都站起来为她喝彩,齐声呼唤着这个美国黑人的名字:威尔玛·鲁道夫。那一届奥运会上,他成为当时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女人,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个黑人奥运女子百米冠军。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剩下一只胳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的不能行走。

    【1】只要努力,一只巴掌一样可以拍响,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2】文中说她却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里涌动起一股暖流。这里的暖流指的是什么?

     

    【3】照样子写句子。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行走。

       

     

  • 10、阅读《詹天佑》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东和西北的交通要(yāo  yào )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夺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yāo  yào)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音节,画上“_______”

    2“~~~~”画出说明帝国主义国家阻挠清政府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的句子。

    3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要要挟清政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这个笑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詹天佑_______之情。

    6假如你是一名铁路工程师,你听到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郑成功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站在船楼上四处(   )。这支在滔滔海浪中前进的庞大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到文中的括号内。

    瞭望 张望

    2郑成功在战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画出能体现郑家军舰队庞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短文二。

    一分试验田

    ①1959年9月,彭德怀同志搬到北京郊外的吴家花园居住。

    ②彭总在院子里开了许多块荒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院子里原来有个小水塘,彭总组织警卫人员把它挖深挖宽,种上藕,养上鱼。他还买了小猪,小鸡,小鸭子,分给大家饲养。一应农事上的开支,都是他一个人掏钱,有了收获,全部归大家所有。

    ③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了一分地,作为试验田。这一分地土质很好,整得很平整,准备种小麦。我问他:“为什么刚好开一分地呢?”他说:“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

    ④彭总把这块地深翻了一遍,每个土坷垃都敲得粉碎,还用手细细捏过。我说:“种庄稼都像您这样,一个人恐怕就只能种分把地啰!”他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咱们俩够吃上一两年哩。”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他问我笑什么。我说:“您在说笑话。”他指着我的鼻子说:“不相信?好!你保守!”引得我又一阵大笑。

    ⑤劳动了一阵,坐在地边休息的时候,彭总把话说开了:“人家说要深翻我就深翻,说要多下肥我就多下肥,说要密植什么的,我都照着做。我把力气都用在这一分地里,看一亩地到底产多少斤。”这一下我才明白,原来他种这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当时报纸登着这里那里粮食亩产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他根本不相信。他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实他是不是保守。

    ⑥为了积肥,彭总想了很多办法。他到处收集人粪尿,还下水塘去挖塘泥。一天早晨,有人跑来告诉我,彭总下水塘捞鱼去了。我赶忙跑去,只见彭总卷起裤腿,两腿沾满了泥,身上也弄脏了,正踩着塘边的浓霜,提着一筐塘泥走上岸来。我跺着脚大喊:“咳!这么冷,小心您的脚……”

    ⑦彭总的脚在西北战场上冻伤过。那是打过了一场大仗,一个战士困极了,倒在雪地里就睡着了。彭总把大衣脱下来盖在战士身上,没想到自己也倒在雪地里睡过去了。这些年来,每逢气候突然变化,他的脚就肿胀酸痛。

    ⑧天这么冷,他下水去挖塘泥,怎么受得了!我赶上去夺过他手里的筐,劝他说:“快洗洗脚,把鞋穿上吧,老总!”彭总朝我一个劲儿地挥手:“你不懂!你不懂!干活儿不会冻脚,停下来才要冻坏哩。”说着又跑去捡工具。我看见他赤脚站着直打颤,连忙脱了鞋袜下了水塘。一会儿,大家也来了,帮彭总把塘泥运上了岸。彭总累得满头大汗,望着一大堆塘泥说:“池塘挖深了,肥料也有了。今天一天就能晒个半干,把它上到咱们的一分试验田里,肥得很哩。”

    ⑨这一分地的小麦,长势一直很好。快收获的时候,彭总成天在地边守护着,不让麻雀去偷嘴。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筐”,最后一过秤,九十来斤。彭总说:“一亩地才产八九百斤。就算我们下的功夫不够,加一倍,亩产两千斤,顶天了!”

    【1】根据短文内容,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下面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亲自丈量——多积肥料——深翻细作——成天守护——仔细收打

    B.亲自丈量——深翻细作——多积肥料——成天守护——仔细收打

    C.亲自丈量——深翻细作——多积肥料一一仔细收打一一成天守护

    D.亲自丈量——深翻细作一一成天守护——多积肥料——仔细收打

    【2】读读下面资料,能帮助你理解“浮夸风”的资料是(       

    A.彭德怀同志是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曾任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他种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

    B.1959年前后,国内出现一股“浮夸风”,这种浮夸风,不顾事实,虚报成绩。表现在农业上就是谎报产量,吹嘘一亩田可产多少万斤粮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C.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地等于10分地。文中“分把地”表示数量近于一分地的意思,“千把斤”表示数量近于一千斤的意思。

    【3】本文主要是通过(       )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A.语言、动作

    B.动作、神态

    C.语言、神态

    D.动作、心理

    【4】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彭总这句话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       

    A.这一分地不可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B.这一分地肯定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C.这一分地至少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5】文章插入了彭总战场冻伤的事情,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从故事中感受到彭总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光污染:亮了城市,暗了星空》。

    光污染:亮了城市,暗了星空

    当人们将光照程度作为城市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准时,大都市的星光也正在“黯淡消失”中。

    一直以来,夜晚璀璨的星空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对星空的探索也催生了天文学这门基础学科。早在4300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能“观天授时”,通过肉眼观测星空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现,星星似乎“消失不见”了。

    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由于光污染问题,现在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到夜空中明亮的银河。

    研究表明,夜间光污染不仅让人难以看到银河,还会造成其他问题,比如浪费能源和金钱、损害生物多样等。研究人员建议尽可能减少晚间不必要的光照,尤其要减少能干预昼夜节律的蓝色光,同时要防止高于水平面的照射光线。

    我国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光污染的定义,包括两种:一是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二是影响光学望远镜所能检测到的最暗天体极限的因素之一。通常指天文台上空的大气辉光、黄道光和银河系背景光、城市夜天光等使星空背景变亮的效应。

    如此一来,天文光学观测与城市景观照明是否会无法达成一致?有科学家认为,我们并不想阻碍城市变亮的进程,只是希望可以科学用光。比如城市道路照明灯光不加灯罩的情况下,每个路灯可能需要20W的灯泡,因为灯光并不汇聚。如果在灯泡上方加装一个反光好的灯罩,算上灯罩的反射光,那么同样的照度只需要10W的灯泡就可以实现了。

    除了路灯外,一些霓虹灯等景观照明,如果按时关闭也可让天文观测与节能减排实现“双赢”。国际上,也有很多天文学家向其所在的社会推荐使用低压钠蒸汽灯,这是因为其单波长的特性使其释出的光线极易隔滤,而且价格不高。在19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将所有街灯均改为使用低压纳蒸汽灯,这大大方便了其附近的利克天文台的观星活动。

    (选自《中国科学报》)

    【1】古人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方式是(   

    A.肉眼观测天气

    B.肉眼观测星空

    C.肉眼观测星星

    D.天文望远镜

    【2】以下选项不属于夜间光污染造成的问题的是(   

    A.让人难以看到银河

    B.浪费能源和金钱

    C.阻碍城市变亮

    D.损害生物

    【3】小刚同学想知道光污染的定义,他应该重点阅读的自然段是(   

    A.第2自然段

    B.第3自然段

    C.第4自然段

    D.第5自然段

    【4】第6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分类别举例子

    B.举例子列数字

    C.打比方作比较

    D.列数字打比方

    【5】“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发现,星星似乎‘消失不见’了”,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删掉?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克隆之谜

    ①《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②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③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④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⑤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①(成就 成绩),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⑥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⑦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⑧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②(调控 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⑨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2】在阅读时我们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果想要了解什么叫克隆,要重点读第____段;如果想了解克隆高等动物的事例,要重点读第____段;如果想了解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重点读第____和第____段。其余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可以浏览。

    【3】第3自然段中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4】短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的?请把关键的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位掌握克隆技术的科学家,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子训练营。

    (1)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用喜爱”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将句子变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

    (2)改成第三者转述:

    例:老师说:我们明天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老师说,他们明天去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3)分别改写成反问句、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利的回击。

    反问句:

    感叹句:

    双重否定句:

     

  • 17、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不是我们,小海龟们怎么会受到那么大的伤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海龟们以为外面很安全,从巢口鱼贯而出。(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巢里的幼龟出来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跟我学:在谓语(一般是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前加入双重否定词没有不”“无不”“不能不等。有的需要稍加调整,使句子通顺,句意不变。

    4.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下列句子改为感叹句。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 19、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他不是五年级学生中成绩最好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泪水大颗大颗地涌了出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手压在肩上。(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丽莎的脸蛋漂亮。(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妙笔生花。(25分)

    孩子太累了”“解放学生”“一定要为学生减负”……这是温家宝总理在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会议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强调并反复重申的话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鸣。

    减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